分享

不能让人才“齐步走”!任正非:年轻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25-35岁

 老方说 2023-03-18 发布于山东

任正非对于人才从来是如饥似渴的态度,众所周知,任正非喜欢“天才少年”,他认为年轻人的思维活跃,创新力强。

但任正非也表示,在进入华为公司后,“天才少年”这个称呼就没有了,“定位'天才少年’主要用于入职的定级定薪”。

在任正非看来,人才就是要在最佳时间,扮演最佳角色,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创造出最佳贡献。

这样才是不浪费人才,既有利于人才自己,也有利于公司。

所以,既然你是“天才少年”,那你就不必非要从最低级别开始起步,你可以直接进入高端项目组,提高职级,更快地发光发热。

年轻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25-35岁

华为公司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任正非说,人才队伍要老、中、青相结合,在开放的环境中向前滚动。

“年轻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25-35岁;有经验、有资历的人有架构能力,架构和突破同样重要。”

任正非在这里强调的就是继承、平衡和节奏。

老员工也许不像年轻人那样锐气十足,思维天马行空,但老员工有成熟的经验,对架构非常熟悉,他们是组织的压舱石。

而35岁到45岁的员工是组织的骨干力量,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5到35岁的年轻人是很关键的新生力量,他们缺乏经验,这不应该视为缺点,如果从积极的一面看,年轻人固然会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但也会不至于背上经验的包袱,可以有异想天开的想法,突破现有的瓶颈。

不能让人才“齐步走”

科学家的类别不一样,任正非表示,要将老、中、青结合起来,国家才能够攻克大的难关。“最有创造力的是年轻人,但最有架构能力的还是有经验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对整个架构有很清晰的认识。”

所以,虽然年轻人确实最有创造力,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跟进很强,但最好还是注意学习和合作,“年龄大的科学家,他们人生阅历很丰富,对系统架构的认识很清晰;他们向青年人阐述架构模型,年轻人有奇思怪想就容易突破,这个架构里的缺陷就容易被修复了……”

任正非认为武汉大学的测绘学院就做得非常好、最正确,它们是五位院士给大一学生讲课:

一年级的孩子最聪明,但是他不知道爬上“二楼”是什么样子,教授就跟他讲“二楼”、“三楼”、“四楼”……是什么。不必八年博士毕业才恍然大悟,原来“二楼”是这样子。

任正非说中国的未来需要百花齐放,为此,博士也可以做中小学的老师,教育是最重要的,在小孩时期就要启发他未来的理想是什么,不要等他快老了再告诉他,就会错过一个最好的创造发明的时代,“因为最具创造性思维的是儿童时期,他想象的空间、想象的人、想象的人际关系是我们都想不到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把他们整齐划一齐步走呢,为什么不能允许他们有点步伐不一致呢?”

其实任正非早就倡导过差别化教育,“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不差异化的话,天才就容易被打压和埋没,而天才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比如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

华为不能垄断人才

任正非提到一部电影《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过去有个电影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我们垄断人才,没有用也扣住不放,消磨他的青春,而且还要给他发工资,两头不讨好。”

这部电影是1961年上映的,任正非应该在年轻时候看过,它主要是讲了一个球员被当成商品被资本家收藏,后来这个球员掐死了这个穷奢极欲的收藏家,而他本人也被执行绞刑。

在资本社会,“人”也商品化了,可以被当成私人财产来对待。电影所表达的就是对人的这种物化的批判。

“我们对人才机制也有反思,比如有些人进入公司以后,没有很好使用到他最擅长的地方,没有发挥作用等于浪费他的青春。”

任正非表示,华为公司不会也不能垄断人才,“员工想出去创业或到其他公司去,人尽其才,发挥他的价值,对国家都是有用的。”事实上,在华为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走掉的人可能是比留下的人要多不少。

华为不能容纳天下人,也不可能让天下人适应

华为公司不是培养制,而是选拔制。实际上,很多公司都是如此:第一,培养人才需要成本;第二,人才通常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拔出来的。

任正非告诉年轻人,华为也是“适者生存”,自己要考虑清楚,“学生在选择来不来华为的时候,要考虑工作适宜不适宜你的兴趣爱好。不适宜就别来,浪费了你的青春。 我们不能为学生设计命运。”

毕竟,华为也只是一个商业公司,规模再大也有其局限性,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发展。华为再好,它所能提供的机会、岗位和平台空间也都是有限的。

有的人才适合在学校,有的人才适合创业,有的人才适合去阿里、腾讯……,这才是正常的人才流动。

而且华为是集体奋斗的文化和机制,个人的理想、目标和公司的理想、目标必须达成一致才行,如果只是为了收入高而来华为,工作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匹配,那也难以持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