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3年韩先楚担任军区司令,点名要一中将,周总理:谁都可以他不行

 兰州家长 2023-03-18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2

周总理

前言

1972年年底毛主席叫来了邓小平,毛主席想问问邓小平对各大军区司令员调动的看法。

邓小平低头稍作思考了一会儿,默不作声的将自己面前的茶杯与毛主席面前的茶杯对调了一下。

毛主席哈哈大笑,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于是轰动国内国外的8大军区司令对调的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文章图片3

面对中央的命令,同志们都出色且坚定地完成的任务,只有原本身为福州军区的司令员韩先楚给中央提出了一个小要求:

“请中央批准我的请求:让苏静同志跟我一起调往兰州,他这个人和我配合的很默契,到那里工作起来,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韩先楚言辞恳切的向中央打电话说道。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请求”被周总理严厉的拒绝了。

文章图片4

韩先楚

周总理在电话里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对韩先楚说道:

“你要谁我都可以调给你,就是唯独苏静同志不行!”

但是韩先楚依旧没有死心,两次三番找各种理由向周总理要人,但都被周总理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了。

那么苏静同志究竟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能让韩先楚如此看重?周总理又是出于什么原因不肯放人呢?

文章图片5

苏静

普普通通的开局,一心为国的少年

1910年12月21日,福建省龙海市六口碑村的一户普通贫农家里生了一个儿子,与很多开国将领的家一样,苏静将军的家十分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玩意。

1917年,苏静将军7岁了,家里人砸锅卖铁的供他读书,于是他便进入邻村的一家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小学毕业后苏静考入了漳州省立第八中学读书。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了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齐力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他们开始大量迫害革命人士。

也就在此时,苏静将军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当时年仅17岁的苏静以学生的身份加入了中共组织的“反帝大联盟”,积极组织反帝反封建活动。

文章图片6

后来家里人担心他因为闹革命掉脑袋,于是就有强迫着着苏静去上学去了;可是已经考上漳州第二师范的苏静依旧没有放弃革命。

他每天在学校里组织学潮,反对当时的国民政府,然后不出所料的被反动当局随处追捕。

没有办法,于是父亲就令他辍学,带他远赴缅甸去谋生,在当时他的学历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了,于是很轻易的就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

一年后9.18事变爆发,身为爱国青年的苏静,放下了华侨学校教书先生的工作,毅然决然回国参加了红军。

文章图片7

1932年的红军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于是红一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亲自接见了他,并且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将其安排到了通信科当参谋。

后来红一方面军进行改革,苏静也从通信科改成了侦查科,并在这里当起了参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开始了,根据中央的命令,红一方面军负责开拓前路,而身为侦查科参谋的苏静也就扛起了重任。

文章图片8

聂荣臻:“先锋中的先锋”

身为侦察科参谋的苏静每天的任务非常艰巨,他需要带着战士走在长征的大部队前面探路。

这跟大家想的不一样,不是简简单单的跟着地图走就可以完成任务了,他需要带着战士背着厚重的刻蜡板,油印穿过敌军的层层包围圈找出一条可以行军的路。

为了能找到一条能避开敌军,且不那么危险的路,苏静常常带着带着战士换上群众的衣服混入镇子;带着少衣少食的战士提前攀登雪山;趁着夜色强渡各种湍急的河流。

苏静相当聪明,仅仅依靠敌军强行征粮的征粮队,就能判断出对方驻扎在附近城镇的敌军规模。

并且苏静还能将其加以分析,近乎完美地判断出敌军的包围圈的封锁路线。

文章图片9

苏静

当红军到达陕北后,想要继续向北开拓根据地,于是林彪,苏静,左权三人就领队向着瓦窑堡以北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途中小部队人马遇到了沙尘,狂风了;三人与部队走散了,迷失了方向。

三人骑着马就在这片沙漠里打转,夜色将近,林彪,左权两人心急如焚,不知道应该怎么走;唯独苏静一个人坐在马上优哉游哉的骑行着。

文章图片10

左权

这时候左权将军急了,指着苏静说道:

“你小子还有心情,在这里悠哉悠哉的骑马呢!大家都说你小子鬼点子多,赶快给我想想办法!”

苏静会心一笑从老马的身上跳了下来,放开缰绳,轻轻地的拍了拍马屁股,随后老马飞奔了起来。

随后苏静一屁股坐上了左权的马,三人两马就跟着这匹老马,很快就回到了正路上,找到了之前跟丢的部队。

也从此事开始,林彪格外赏识苏静,抗战爆发后红一军改编程,很多将领都需要被降级使用,唯独苏静却不降反升为115师司令部侦查科科长。

文章图片11

每每谈起苏静,同志们都称其为:“红军当中走路最多的人!”

因为其工作认真仔细,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所以很受当时红一方面军高级指挥员林彪、聂荣臻的欣赏。

整个长征途中苏静绘制了近千张地图,可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是苏静侦查班的战士用血与汗一点点“带”出来的。

聂荣臻元帅称赞苏静是“开路先锋中的先锋”。

文章图片12

抗日战场上的战士,一流的摄影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局势委员会的命令,红一方面军、第15军团、山西红军第74师,改变为国民革命军115师。

苏静担任115师侦查科科长,听从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

在战争初期,苏静就跟随着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打响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聂荣臻特别命令一定要苏静去平型关外桥沟南进行侦查,实行联络。

后来他又跟着部队一路开拔到了山东,为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章图片13

在抗日战争时期,苏静先后任命第115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等。

苏静不但有着超高的战斗素养,也有着无与伦比的摄影天赋。

在缅甸教书期间,他就学过摄影,当时八路军基本上没有人见过相机这种稀罕玩意,更别提用了。

苏静看到后不想让其浪费,于是就专门在115师用缴获的相机办起了摄影培训班,他本人也拍摄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照片。

文章图片14

《出师》1937年8月 苏静:摄

苏静培养的这些“照相师”不仅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也对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照相师”被大量的分配给下属部队,他们在抗日时期补充了八路军的侦查手段;还为当时的报纸提供了战争时解放军的照片,塑造了解放军威武的形象。

这些“照相师”无论是在“舆论影响方面”还是“实际军事行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图片15

《八路军机枪组》苏静:摄

上图的这张《八路军机枪组》就是出自苏静之手,虽然这张照片是作战之后的摆拍,但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苏静拍摄的这些照片大量用于《新华日报》等报刊,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罗瑞卿大将更实在建国后称苏静为“军中的第一部照相机”

这些照片成为了现在分析八路军少有的图像资料。

文章图片16

新华日报老报纸

林彪:“一人能顶十万人”

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企图独吞胜利果实,不顾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景,毅然决然地发动了全面内战。

此时的苏静依旧身在东北,跟随着罗荣桓等人来到沈阳,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部情报处处长。

当时的东北局势异常混乱,虽然东北民主联军又有十几万人,但是部队都是各自根据地组建出发的,中央当时非常穷,别说电话,电台都没有;所以部队是一盘散沙。

打起仗来就像是无头苍蝇,一路从山海关败到松花江,整得林彪头都是大的。

文章图片17

林彪

当时的林彪非常需要一场大胜来鼓舞士气,但此时东北民主联军装备很缺,群众不了解共产党,更相信国军,所以胜利更是无从谈起。

就在此时他想起了自己手下的那个能人——苏静

他命令苏静在一周之内联络好所有部队,不管他用什么办法。

临危受命的苏静,很快就在东北拉起了一个巨大且有效的情报网;这张情报网不仅仅让各部有效地联络了起来,还能搜集了敌方的情报。

文章图片18

苏静(中间深色衣服)

1946年2月11日苏静组织的情报网发现了敌军的动向,于是他向林彪报告:

'敌八十九师近2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秀水河子,离主力有3天的路程。'

林彪收到报告后大喜,当机立断,集中7个团的优势兵力,在秀水河子西北的山地设伏。

2月13日傍晚我军发动趁机发动突袭,并形成包围圈,2月14日清晨敌军被全歼,东北民主联军取得了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为八路军树立了战胜美械国军的信心。

文章图片19

同年4月15日,林彪又根据苏静情报网得来的情报,再次指挥着东北民主联军在大洼一举歼灭了国军八十七师的4400人。

此战过后林彪高兴的对秘书季宗全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人”

正是因为苏静拉起的情报网,林彪才能够更有效的指挥各师各团进行作战。

文章图片20

1948年秋天,国共两方为了争夺东北,在辽沈打起了辽沈大决战;林彪认为擅长运动战,并不擅长攻坚战,1947年,林彪指挥重兵攻击四平,但是却因为失误遭到了陈明仁的重创。

所以当时的林彪与毛主席在战略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让林彪能够下定决心,毛主席一封又一封的电报往林彪的指挥部发。

毛主席的原话是:

“今日之“东野”,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要树立信心,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最后甚至不得不直斥林彪软弱,严令拿下锦州,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文章图片21

毛主席

迫于压力,林彪挥师南下围攻锦州,这场锦州之战成为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生死之战。

国军的守城司令是范汉杰,是黄埔军校一期生,还曾经去日本、德国进行过军事考察,尤其擅长防御战;此时国民党又调集近10万大军向着绵州的西边进发,蒋介石更是在葫芦岛边上的军舰上亲自督战。

由于锦州城外无险可守,东北野战军又缺乏攻坚经验,导致锦州久攻不下。

部队伤亡一天天增加,国军城内的部队偶尔还会出城骚扰,如果这样拖下去东北野战军是有可能被全歼的。

文章图片22

苏静勘查地图(右二)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林彪“督军”的苏静怎么能够坐的住,为了能够寻找办法,苏静经常跟着前线攻城部队前去观察。

看着高高的城墙,坚固的防御工事,苏静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

他赶忙跑到林彪的作战指挥室,他告诉林彪,他发现二纵五师在攻打义县的时候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如果将这种方法在野战军中迅速普及,那么一定可以大幅减少伤亡人数。

听完苏静的话林彪极其兴奋,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制定新的作战计划。

文章图片23

林彪

没一会儿,林彪就致电各个攻城纵队,让他们用自己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挖交通沟,让部队以最小的伤亡快速且稳定的接近敌方的防御工事。

很快锦州城外就遍布了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坑道,东北野战军在坑道的掩护下伤亡大幅度缩小,野战军的炮兵甚至能在仅距离城墙100米的位置进行射击。

范汉成站在城墙上,看见密密麻麻的坑道却看不到东北野战军的身影,随即发出感叹:

“守城无望!守城无望啊!”

10月15日,锦州城破,范汉杰被俘;东北野战军信心大振。

文章图片24

后来苏静还代表解放军参加了北平和谈。

他靠着自己敏锐的侦察力推测出了傅作义当时的心态,他害怕毛主席言辞恳切的信会伤害了傅作义的军人尊严,于是令人将信送到了傅作义女儿的手里。

让信的内容,通过傅作义的女儿转达给傅作义。

正是因为苏静大量的安抚工作,才让傅作义下定决心向西柏坡的毛主席“负荆请罪”。

苏静也代表我党签署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文章图片25

北平和平解放

为什么周总理不愿意放人

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苏静依旧为国家尽心尽力。

先后担任,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等职,为加强军队正规化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

来到北京工作后,他一直住在自己破旧的四合院里,外表看起来十分普通,家具更是十分简陋

文章图片26

苏静将军(中间捧花)

他的妹妹苏金花进到哥哥家的时候都感叹:

'这里那是总统府啊?这里明明是平民房!'

计委看到苏静的住房条件如此简陋,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于是就以安全为由,又给苏静找了一套四合院,但苏静死活不愿意。

他笑着对计委说:

“住在这里我就很知足了!我可不想伸手问党要。”

文章图片27

维修过的苏静将军故居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1970年左右,为了与反革命集团彻底划清界线,苏静辞去了军中的职位,来到了周总理手下安心搞起了发展。

先后担任铁道部、国家经委、国家纪委的领导;他为人清廉,做事干练深受周总理喜爱。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铁路大面积铺设,国家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文章图片28

1973年,8大军区司令对调,曾经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奉命前往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

上任之前,韩先楚特地给周总理打电话要人:

“请周总理批准我的请求:让苏静同志跟我一起调往兰州,他这个人和我配合的很默契,到那里工作起来,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周总理一听,立马拒绝。

文章图片29

韩先楚

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工作的人才可太少了,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周总理哪里肯放苏静走。

但是韩先楚还是没有放弃,有事没事就给周总理打“骚扰电话”。

什么我这里也有优秀的人才咱两个换换行不行?;什么苏静是我四野的老战友一天不见他我就想他;什么我这里出现了什么毛病,需要苏静这样的人才来帮我看看。

为了“借到”苏静,韩先楚真是想破了脑袋。

文章图片30

韩先楚

后来周总理只要一听到是韩先楚打来的电话,他就会优先开口说:

“你要调走那一个同志,我和中央都没意见,但唯独苏静不行!绝对不行!”

周总理还劝解韩先楚:

“先楚同志啊,你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你和苏静是老战友,彼此感情也深,但你也不能不讲道理不是……苏静同志已经脱离体系这么多年了,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啊……”

文章图片31

周总理

听完周总理的话,韩先楚也就不再强求了。

后来这件事还传到苏静的耳朵里,他专门打电话给自己的老友韩先楚,安慰他让他听从周总理的话。

1978年6月苏静完成了经济发展的任务,才回到了部队担任总参谋部的顾问。

文章图片32

晚年的苏静将军

结语

退休之后,苏静将军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很少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了。

他从来都不给别人吹嘘自己曾经辉煌的过往,他就像一位和蔼的老人住在自己北京的小院子里。

上世纪90年代,陈云同志想要写四野的战争史,但当时很多的老前辈都因为年事过高离世了。

苏静老将军听说后,主动请战,担负起了这个重任;现在很多关于四野的历史资料都是苏静老将军一手书写或者审视的。

文章图片33

晚年的苏静将军

1997年苏静将军已经87岁了,他身上的癌症大幅度扩散,超高的工作强度让他不得已放弃了四野战史领导副组长的职位。

放弃职位的一个月后,将军在北京309医院病逝,他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安静的离开了人世。

因为他一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离世。

苏静将军一生默默无闻,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建设事业,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