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生涯五十年——记郎溪名老中医胡翘武先生

 成中行 2023-03-18 发布于山西

桑盛庭

在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的医生座位上,坐着一位鹤发童颜、衣着整齐、俨然一派学者风度的老者,他就是一九八一年从郎溪县选调去的我省著名老中医胡翘武先生。先生原籍歙县,十六岁导入医门,五年毕业后,即悬壶郎溪。在五十余载的杏林生涯中,先生博采众长,治学严谨,临床时辨证精细,诊断入微;用药时,轻简灵捷,疗效显著;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出外诊,不避寒暑路艰;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他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一直为郎溪人民称道。

一、志为良医

胡翘武先生的家庭,世代书香。胡老太翁是一位国学根基深厚的慈父兼良师,他非常重视用悠久的文化教育自己的子女。先生六岁时,随父学文,以聪明好学给同辈和亲友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历经十年寒窗,为后来从医治学打下了深厚根基。

少年时代胡翘武先生有感于当时一些庸医误人,人民为疾患所苦,遂以“读书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宏愿,立志从医。未及弱冠,即被送到徽州名医汪泽民先生门下为徒,在汪师的严格要求和不倦教诲下,翘武先生焚膏继晷,孜孜以求。光阴荏苒,岁月更迭,历经三番寒暑,上至《灵枢经》《素问》《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下逮金元四家及清末民初之医籍,均已揣摩精熟。日常随师临诊,聚精会神,留意疑难病症,不久,即掌握了四诊之索证,八纲之分类,审证求因立法,处方择药剂量等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尤其是汪师的求实精神、严谨态度,给胡翘武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五年的含辛茹苦的学医生涯后,即到郎溪行医。初次临床的翘武先生,虽满腹“经纶”,但一接触错综复杂的病症,益悟“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真谛。遂潜心钻研,体察病情,每天诊治之暇,常常带着问题去翻阅资料,或与同道切磋商榷,决心在疗效上狠下功夫。翘武先生自青年时代起就嗜书如命,他生活俭朴,缩衣节食,从医家经典到医案医话,从经方、时方到全国各地中医杂志,不问价格之多少,均设法购置于案头。

文章图片1

胡翘武先生晚年像

五十年代,胡老家不幸遭受两次火灾。火灾中,他不顾自身安全,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烈火中去,抢出了一箱箱珍贵的医籍和一扎扎学医心得手稿。两次火灾后,胡老家中古董器皿和衣橱等物均焚毁殆尽,可多年购置的书籍却完整无缺。先生这种惜书如命的精神,还表现在:一天他在朋友家里发现林佩琴写的《类证治裁》,读后爱不释手,于是汇款到京、沪、宁等地邮购,却均告售缺。先生求书甚切,只得借书手抄。时值盛夏,他不顾酷暑蚊咬,整整花了六十多个夜晚,将四十万言的一部巨著,用蝇头小楷,工整地抄录下来。

多少个清晨、黄昏和深夜,先生伏案潜心研读,旨在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功夫不负苦心人”,一九四六年,先生曾参加国民党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获得中医师合格证书。

二、高尚医德

医者仁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这里除了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体贴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心。胡老自学医始,就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他曾将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关于怎样做一个医生的文字,书成条幅,悬挂室内,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尤可贵者,是胡老从未在诊治中向病人谋取私利。

六五年秋,初上任的郎溪县委书记庞锡田同志带着曾在外地未治愈的肠胃病,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来到胡老家求治。胡老对这位县委书记的光临,并未受宠若惊,只视为一般病人,处以对症方药,经一段时间的治疗,书记的病情逐渐好转,但胡老并未因此向书记提出一点分外的要求。

芜湖市一青年王某,患慢性肾炎多年,久治不愈,病情十分严重。八○年闻先生之名,特来郎溪求治。王某因四方求医,经济十分困难,先生对其处境非常同情,每次来郎溪,都留住家中,三餐同桌,问寒问暖,代其配方煎药,视如亲人。由于病情恶化,患者焦虑,胡老不厌其烦地耐心诊治和开导。在胡先生的药物调治和精神鼓励下,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王某之痼疾终得痊愈,患者十分感动地对人说:“胡老不但医技高超,医德更为高尚。他如同我的再生父母。”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胡老热心于医疗事业,一刻也不愿意脱离病人,每每治愈一个病人,亲眼看见一个个患者从病魔手中解脱出来,他心中就得到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在那摧毁一切的“四害”横行时期,胡老难免遭受打击、迫害和诬陷。文革初起,先生即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之罪名及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被“造反派”轮番地批斗,在长达数月“批斗”中,先生人格受辱,精神受挫,身体也日渐衰弱了,致使高血压、肺气肿、胃溃疡、痔疮脱肛诸病皆起。尽管如此,但胡老一颗赤子之心,仍在发着光和热。他将个人的冤怨抛之九霄云外,而是一如既往,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给患者诊治。先生这种身处逆境,依然恪守以病人为重的信念和做法,使多数的病患者深受感动,他们纷至沓来,登门求医。

六七年夏,东夏社员王成文,身患脊痛一月有余,疮体如碗口大小,红肿热痛、彻夜不眠,病者到县城求治于胡老。当时胡老仍在被批斗,医院已陷入瘫痪,无人过问,配药困难,他并非外科医生,若推却不问,全有道理,但胡老见王贫病交加之状,沉思良久,决意为其诊治。下班后,他把病者带回家,揭开敷料,不顾腥臭,亲自为他清洗脓血,并用家藏秘方配药敷治,日日如此,半月后终于脓尽肿消,嫩肉新生。患者感恩不已,意欲酬谢,先生念其家贫,竟连药资也分文未收。

胡老除上班应诊外,还经常接待来家求治的患者,或远道慕名而来问难求学的同道,一日之中早中晚都不得空闲,但胡老从无怨言,他深知求医者心切,尽管自己需要休息,孩子需要学习,但这都是可以克服的,不应将病人拒之门外。据我们了解,胡老每日的实际工作,最少也不低于十个小时,若按每日八小时计算,他五十年就完成了近七十年的工作量。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文章图片2

三、精心治病

先生除擅长诊治外感疾病与内科杂症外,对妇婴之疾也多研讨,如平时处方用药,既借鉴前人的经验,但师古而不泥;辨证立法,虽宗医典之规范,但尤多有新意。因此,遇险恶多变之病,即能急中求稳,急中知变,愈危疾,频起沉疴。

五三年冬,县锡剧团吴月英只有一岁的男孩,忽罹马脾风(即急性喉炎),壮热不已,喉中痰声辘辘,呼吸极度困难,面色青紫,气息奄奄,经某医院抢救一日无效,急找胡老诊治。经细心诊断,胡老认为病属痰热结,遂投甘遂末少许灌之,不一会,痰频下,气息随之均匀,数日之后,便告平复。

胡老诊治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时,辨证细致。他认为病情千变万化,治疗必求其本。五十年代末,十字乡一退伍军人患瘘症,西医治疗数月无效,病情恶化,下肢瘫痪,患者之父要求转胡老诊治。当时民政局负责同志认为病者已成瘫痪,西医极力医治都无济于事,中医治疗岂非白费药资?患者父子执意要请胡老一试,并表示如不好转,听其残废。病者来后,胡老运用清湿去热、补益肝肾之法,终于使其从病榻上爬起来,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六三年夏秋之交,李选星之子,五岁,患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始发热不退,巩膜黄染,数月后,突然腹胀膨隆,昏迷不醒,急转南京儿童医院救治,诊为肝昏迷,经该医院全力抢救渡过了危险期。由于肝脏肿大,受损严重,住院三月,肝功能一直无法恢复,该院主治医师颇感辣手,告诉李选星:此病若不尽快改善肝功能,患儿不仅很难恢复健康,而稍一疏忽,病情就会恶化。李听了十分担忧,考虑再三,向院方要求出院回家乡治疗,该院医生对此病无好办法,只好同意出院,但告诫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患者回郎溪后,次日即求诊于胡老,此时,患儿面部浮肿,肤色苍白,嘴边竟隐约可见黑色胡须,精神倦怠,肝大肋缘下三指,质硬,脉细,舌质白,胡老断为中气久虚,气带血凝,遂以温中益气、破疼迫终之法配制丸药,以缓图取效。患儿服丸二十余日,症状日渐改善,其父遵嘱,携子赴宁复查,肝功能竟大有好转。该医生感到惊奇,遂问患者之父,得知乃服廿余日中药奏效。即向李索丸七粒,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胡老平日救治危难急重之病,不胜枚举,上举数案,仅挂一漏十。

文章图片3

四、志为良医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祖国医学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教学途径,多以父传师授为主,因子徒能得其父师的真传秘诀,自身再能发扬光大,如此代代相传,故中医能兴旺不衰。胡老为了继承发扬祖国中医事业,在其六名子女中就传授五名,另外还收纳了两名外姓学徒。严格地讲,胡老临床五十余年,但为培养中医人才,已耕耘和播种有四十年的历史。平时教学员一点一滴地传授,一篇一节地讲解,一病一症地剖析。

他在繁重的诊务之余,查阅资料,利用夜晚的时间去静心地教授,三四十年如一日,不至午夜不入眠。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和“因材施教”,终于为国家培育出一个个合格的中医人才。七九年在全国选拔社会中医充实全民单位的医院和教研机构时,经两次较严格考试,胡老徒中有三名以高分录取,次子国俊还以芜湖地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调至省中医学院从事教研工作。长女国珍则以经验丰富,疗效卓著,蜚声乡里。夙兴夜寐,挥笔著文。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胡老子女:胡国俊和胡国英

胡老不仅为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而且在整理和研究中医理论方面,倾注了艰苦的劳动。粉碎“四人帮”后,胡老得到了第二次解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他即兴赋诗一首:

粉碎“四人帮”,国运又复昌。科学春天至,百花齐开放。青年干劲足,白发热情昂。十载方提笔,放胆写文章。

诗中充分地抒发了胡老热爱党、热爱中医事业的诚挚感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得到党的重视。一九八一年,宣城地区中医学会成立,胡老任学会第一副会长。为了夺回被耽误的岁月,他废寝忘食,伏案亟书,整理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半年时间,完成了二十万字的《医事札记》(已于1986年上半年出版)和《医案一百例》(已脱稿)。他再次修编六十年代作为医学启蒙读本的《中医临床三字诀》。胡老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这本书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省科技出版社纳入了出版计划。

文章图片6

为了更广泛地交流学术思想,胡老一方面积极参加省内外中医学术研讨会,另一方面毫不保守地将自己对中医的精深体会撰文投稿,近两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写出了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和临床经验介绍,发表在国家和省、市级有关中医刊物上。这些文章反映了胡老丰富的医学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体现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严谨治学精神,尤其是为安徽的医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如今,年逾古稀的胡老,精力充沛,老当益壮,雄风不减当年。应诊时,运神于心,认真负责;教学时,谆谆诱导,启迪后生;撰文时,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力求新意。我们祝愿胡老在耄耋之年,为振兴祖国的中医医学作出更多的贡献。

附录:胡翘武诗三首

西江月(庆祝国庆卅五周年)

安徽中医园地,

屈指多少春秋。

桃李盈笑枝头,

总把灵兰考究。

天花早已绝迹,

吸血小虫发愁。

富国强民同俦,

中央已有定筹。

咏藕(八五年冬作)

浊水污泥是我家,

节节延伸暗自夸;

等到来年清和月,

一池绿叶一池花。

望月相思(药名诗,八三年秋作)

萍迹寄异地,

望月两相思。

泪滴干张纸,

重楼入梦迟;

当归归不得,

大海化平夷。

断肠将何续,

对镜白头时。

(本文选自《郎溪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