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曾国”的记载,究竟是怎么回事?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8 发布于天津

1978年,震惊于世的曾侯乙墓的发现让人们了解到,2000多年以前,华中腹地随州擂鼓墩这个地方,曾经有一位名乙、热爱音乐的“曾侯”生活于此。

曾侯乙墓位于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它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墓葬,呈“卜”字形。其中最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目前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国至少立国于西周早期,一直到曾侯乙的战国时期,有近千年历史。而这近千年的历史,却从未有过任何史料记载留存下来。与其地望相似的随国,史上虽多有描述,却从未见刻有“随”的铭文青铜器出土。曾国与随国的这种特殊现象,被史学界称之为“曾随之谜”。

关于“曾随之谜”,史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一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与文献记载的随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国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曾国即是随国,主要理由是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的地点,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为随国所在地。

虽然争论不休,但曾随乃是一国两名的猜想,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可能当时随国自称曾,但其他外围国家则称之为随,所以《左传》上记载的都是“随”,而在当地的考古发现则都是“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