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魏县八景”的演变

 等着l70smp782j 2023-03-18 发布于河北

明代正德年间,魏县有八景,分别为儒林晴日,卫水秋蟾,文殊晓钟,阎家晚渡,于村烟树,双井寒泉,回隆古庙,漳水旧堤。

儒林晴日,说的是魏县县学的景色。儒宫,也就是学宫,是魏县的县学所在地,在古代通过童生考试成为秀才,才能进入县学读书,所以,县学里聚集了魏县的儒学人才,“儒林”就是指儒学士子聚集之地,儒林晴日即指魏县学宫建筑整齐庄严,特别是在晴日的早晨,一轮朝阳升起,建筑群景色优美,众多的人才也孕育着魏县未来的希望。

文章图片1

魏县学宫图

卫水秋蟾,传说月亮中有蟾蜍,因此古代又称月亮为“蟾”,秋蟾就是秋月。秋天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当空,繁星满天,下面的卫河水静静流淌,清澈的水面在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似一条银带延伸至远方,明月倒映在河水之中,水中之月和空中之月相互辉映。月夜里的卫河宁静、美丽、神秘又浪漫。

文章图片2

文殊晓钟,说的是魏县文殊寺的景观。寺院有敲钟之仪式。《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清晨敲钟是告诉僧人该起床劳作了,傍晚敲钟则宣告该静下心来休息了。据记载,过去的文殊寺在旧魏县城(今天漳河两岸的旧魏县村)西北,在旧魏县城被漳河冲毁以后,县城迁至五姓店(即今天魏县城),文殊寺也随之迁来,在原来“兴国寺”的基础上改建为文殊寺。据下图所示,明清时期的文殊寺是在县城内部的,在县衙之西。今天新建的文殊寺在魏县南关一带,已在魏县古城之外,其方位与古文殊寺并不一致。

文章图片3

文殊寺在城内县衙之西

阎家晚渡,是说阎家渡口的夕阳景色。明代,卫河从回隆镇进入魏县,从阎家渡流出魏县,之间共有四个渡口,分别是回隆渡、泊口渡、双井渡、阎家渡,四个渡口都是通达南北的交通要道。阎家渡在魏县与大名县交界处,即今天魏县大辛庄乡东北冯摆渡村一带,那时,此地有好几个“摆渡村”,即是摆渡过河形成的村庄。阎家渡岸边树木茂盛,风景秀丽,傍晚时分,夕阳返照,牧笛声声,渔灯点点,偶有几只燕雀飞出丛林,更添几分画意,引人入胜。

文章图片4

明代魏县卫河四渡口

于村烟树,是说在魏县城西,有几个村庄名为于村,在于村周围,有一片树高参天的茂密的树林。有诗句云:千林万木最苍苍,远接城西去路长。可见这片树林非常大,树木又非常高,远看绿意森森,林中野花丛丛,环境幽静,即使盛夏时分,林中也是凉风阵阵。对于喜欢探幽寻静的人的确是一处美景。

文章图片5

魏县城西于村

双井寒泉,说的是在双井镇南门外,有两口古井并列,井水一苦一甜,但是井下却相互通连,从这口井打水,另一口井水则会晃动。虽然井下相通,但井水并不混合。一年四季,井水取之不尽,从不干涸,用井水酿出的酒芳香醇厚,用井水泡出的茶沁人心脾。这两口古井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建于宋代,根据正德大名府志记载,在明代正德时期,这两口井已经不复存在。埋没于卫河河道之中。但是双井的美名却一直在当地流传。

文章图片6

魏县东南双井堡

回隆古庙,说的是在回隆镇卫河岸边,有一座古庙名为“回隆庙”,是为纪念宋真宗御驾北征在此回銮而建造,根据这一历史事件,推测此庙应建于北宋时期,过去写作“回龙庙”,后来慢慢写作“回隆庙”。不过“龙”和“隆”又常常都有使用。回隆古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南来北往客商行人到了此地都要来此祭拜。同时,古庙濒临卫河之滨,在古庙高台上即可俯瞰卫河,周围遍布树林,不时传来几声鸟鸣鸦叫,不远处,就是两省四县共有的回隆集市,繁华热闹,此即回隆古庙之美景。

文章图片7

魏县西南六十里回隆庙

漳水旧堤,指漳河故道大堤。明代,漳河故道有二,一条自临漳入境,在魏县城南十八里向东流,在大名县汇入卫河,一条是在魏县南关大堤外向东流,再折向东北馆陶方向汇入卫河。此景所说的漳水旧堤应是指南关外的漳河大堤,据记载,这条漳河大堤从临漳县界直至元城县界,延伸八十多里,永乐八年知县杨文亨所筑。大堤横亘如长龙,堤边树木茂盛,村庄隐现,景色优美。

以上是明代正德年间的魏县八景,这八景中,有两景在魏县城内,有两景在城外附近,其他四景都在卫河沿岸。对于魏县来讲,明代的卫河,不仅是一条漕运要道,一条运输要道,也是一条人文、自然景观汇聚的风景线。

文章图片8

明正德年间魏县八景分布图

到了嘉靖时期,根据嘉靖年间魏县知县童汉臣所作的诗,对于魏县八景的景观名称有所修改,同时又增加两景,成为“魏县十景”。首先说名称修改的,一是将“儒林晴日”改为“桂林春旭”,景观还是原来的景观,只不过将“儒林”改为“桂林”,或许是文庙内种有一些桂树,因而以“桂林”代指县学;二是将“文殊晓钟”改为“古刹晚钟”,寺院早晚都会敲钟,也许“晚钟”比“晓钟”更有意境;三是将“阎家晚渡”改为“阎渡晚霞”;四是将“于村烟树”改为“于村晴树”;五是将“双井寒泉”改为“双井通泉”;六是将“回隆古庙”改为“古庙灵烟”,以“灵烟”突出古庙之灵;七是将“漳水旧堤”改为“漳堤烟雨”。

增加的两景一是层城叠壁,一是长桥霁月。层城叠壁说的是魏县两道城墙、两道护城河,城外有沟,沟外有城,城外又有沟,独一无二,是为一大奇景。洪武三年,魏县城从以前的洹水镇迁来五姓店(今魏县城),开始只是一个三里土堤围成的小城,正统十四年筑五里城墙,城外有壕沟,弘治四年知县鲍琦又在城外建筑八里长的环城土堤,以防水患,正德二年,知县高夔在鲍琦所建的土堤基础上筑成了外城,外城之外又有一圈壕沟,之后嘉靖、万历各任知县又多次整修加高,万历二十一年知县田大年又在城外建筑大堤,这样,魏县城层层城墙、壕沟环绕,固若金汤。可惜的是,就是如此坚固的城垣,还是没能抵挡得住乾隆年的漳河大水。

文章图片9

魏县内城和环城大堤

长桥霁月指的是魏县城东二里龙化村有一座十里长桥,“霁月”指明月,十里长桥,殊为壮观,明月照耀,更显美丽。龙化村在魏县城东,乾隆时期还有此村,清朝末年消失,大概位置在东关村东部偏南,据记载,龙化村有“长桥”,长约十里,明代正德年魏县知县鲍琦所建。

文章图片10

龙化村大概位置

所以在嘉靖时期,魏县十景分别为桂林春旭、卫水秋蟾、古刹晚钟、阎渡晚霞、于村晴树、双井通泉、古庙灵烟、漳堤烟雨、层城叠壁、长桥霁月。

嘉靖之后,明朝后期,魏县十景又有名称上的改动,不过只是字词上的轻微修改,景点未变。一是将“卫水秋蟾”改为“卫水明蟾”,可能是因为凡是明月之夜,景色都很美,不一定非得秋季。二是将“阎渡晚霞”又改为“阎渡通津”,这里是为了突出阎家渡口交通位置的重要性。三是将“于村晴树”改为“于村晚照”,取夕阳返照的于村树林之景,之前已经将“文殊晓钟”改为“古刹晚钟”,这里又将“于村晴树”改为“于村晚照”,可见古人偏爱日落之景。四是将“双井通泉”改为“双井灵源”,突出双井之水的“神奇”和“灵气”。五是将回隆的“古庙灵烟”又改为“帝狩回銮”,以纪念宋真宗御驾亲征回銮之事,六是将“漳堤烟雨”又改为“漳堰舒虹”,“舒虹”指彩虹展现,这种景观只有在特定的天气和环境下才会发生,所以这样的修改有些牵强附会、不切实际。七是将“层城叠壁”改为“重城叠壁”,“层”和“重”都有重叠、重复之意,此处并没有太大区别,可能只是“层城”读起来有些拗口之故,所以改为“重城”。

到清朝康熙年间,魏县知县李尚斌重修县志,此次修志时将魏县十景做了一次大的修改,其中既有修改又有删除,最后定为八景。

一、“桂林春旭”改为“书阁藏经”。“桂林春旭”由“儒林晴日”而来,李尚斌认为晴日算不上什么美景,县学里也没有什么桂树,所以这两个名称都不合适,位于学宫启圣殿东南侧的尊经阁倒是十分壮观,可以成为一景,于是定名为“书阁藏经”。

在县学启圣殿的东南处,原来有一个大坑,明代隆庆年间魏县知县徐元太把坑填平,准备在此建造尊经阁,但是没来得及建造就官调他方,后来又经过几任知县,也都是因各种原因没有将尊经阁建成,直到万历五年才终于建成。尊经阁宏伟壮丽,一层祭祀的是文昌帝君,阁楼上存放有大量经书典籍。

文章图片11

县学启圣殿东南有尊经阁

二、将“帝狩回銮”去除,替换为“高馆礼贤”。“帝狩回銮”由原先的“回隆古庙”、“古庙灵烟”改来,李尚斌认为古庙并非美景,灵烟也是荒诞不经,宋真宗回銮一事也说不清真假,不如换成礼贤台之景。传说魏县城东南二里有一古台名为“礼贤台”,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三顾茅庐恭请隐士段干木的地方,年月太久,礼贤台早已消失,到明朝嘉靖年间,知县陆柬在魏县外城堤墙上建造一座“礼贤馆”,万历年间,知县梅守相根据风水师的建议又在礼贤馆北侧建了一座“奎星塔”,塔里供奉奎星神位,外形似文笔,是为振兴本县文运,成为礼贤台之景。

文章图片12

魏县外城东南角有礼贤台和奎星塔

三、将“双井灵源”改回“双井通泉”。由此可见,李尚斌不喜谈神鬼,对于神话传说之故事,一概不信。回隆的“古庙灵烟”已经去除,此双井“灵源”同样也是迷信之语,于是改回“通泉”。

四、将“漳堤舒虹”改回“漳堤烟雨”。此景最开始为“漳水旧堤”,李尚斌认为“旧堤”一词不好听,“舒虹”也是虚无缥缈,难以见到,还是“漳堤烟雨”较为合适。

五、去除“阎渡晚霞”或“阎渡通津”这一景观。因为在明末,卫河已经在漳河的冲击之下,改道南移,离开了回隆、双井一线,也离开了魏县县境,因此,这时的魏县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四个卫河渡口,阎家晚渡之景观也已经不复存在。

文章图片13

康熙魏县志记载卫河已经完全离开魏县县境

六、将“卫水明蟾”改回“卫水秋蟾”。李尚斌认为卫河水很清,但是秋天的卫河尤其清澈,只有在秋天,卫河水才能更清晰的倒映出天上的明月,此时的效果最好,景观最美,“明蟾”不能体现出这一季节性美景的时间点,所以还是“秋蟾”比较好。但是,上文说过,当时卫河已经离开魏县,魏县已经没有此景,然而李尚斌却没有将这一该去除的景观去除。

七、去除文殊寺“古刹晚钟”之景观。大概也是因为鬼神迷信的原因。

八、将“于村晚照”改名为“翳桑连云”。李尚斌认为夕阳晚照的景色哪里都有,于村的晚照并不能体现出它的特色,它的真正特色在于那些高大的桑树林,那些树木既高又大,排列成林,远看高耸连天,接入云际,取名为“翳桑连云”,而且此景在魏县城西,与城东的“长桥霁月”东西呼应,分列两边。

删改后的“魏县八景”分别为书阁藏经,高馆礼贤,重城叠壁,双井通泉,漳堤烟雨,卫水秋蟾,长桥霁月,翳桑连云。八处景观中,一处没在魏县境内,一处在双井,其余六处全部位于县城周边。

乾隆二十二年漳河大水,魏县城被淹没掩埋,之后,魏县八景中除了“双井通泉”还有遗址外,其余七景均不复存在。

文章图片14

清康熙时期魏县八景分布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