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子昂之后无大家”,要想超越古人,至少要先过赵孟頫这一关。时间越往后,书法越式微,要完成它就越难;但也不是没有人超越时代做到这件事,只是寥寥无几而已。 上海就有一位老人,十七岁考试的时候,被老师批评字迹不佳,屈居第二,于是便开始立志学书法,一开始就以超越赵孟頫,直入魏晋为目标。 他专意学“二王”,足足学了六十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人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晚年说过一句话,叫“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因为这句话,许多人认为他面对赵孟頫的书法自愧不如,他的书学成就是比不上赵孟頫的,其实并非如此。 董其昌与赵孟頫,都是学王羲之名世的,董其昌得王羲之之虚处,赵孟頫得王羲之之实处。赵孟頫的书法圆熟精巧,董其昌的书法空虚灵动,要看懂他的书法,要比看懂赵孟頫的更难。 这件《读书赋》就是如此,《读书赋》是古人蒙学著作,董其昌一生偏爱此作,曾多次临摹。 这件行书你初看也许觉得平平无奇,是好上手的类型,眼界不够高的可能练习几次就放下了,但若能将书法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等到站上更高的台阶的时候,回来再看此作,就会发现其中的禅意,空灵气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这件《读书赋》通篇多用淡墨,点画灵动秀逸,章法疏散,结体空松;在临摹的时候给了临摹者很大的自我发挥空间,但是不论你怎么写,怎么发挥或者模仿,都很难写出其中的神韵。
不说超越赵孟頫,至少与赵孟頫并肩,董其昌是做到了。他与赵孟頫一虚一实,两个人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王羲之。 《读书赋》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仅是它精妙的笔法,还有其中透露出的大道至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美学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