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朗的前世与今生(二):阿拉伯人的“大征服”与伊斯兰教的传入

 品讀历史 2023-03-18 发布于广东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黑海北岸,就是乌克兰大草原那个地方的古印欧人,逐渐分成了几支,一部分迁徙到西欧,另一部分进入巴尔干、中亚、南亚和西南亚地区。

这些人构成了印欧语系居民的主体。

文章图片1

其中一支,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群体迁移到了如今伊朗高原西南部,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波斯第一帝国。

统治者把自己的帝国称为“伊朗沙赫尔”,自称“伊朗的万王之王”。

文章图片2

伊朗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入黄金时期,也正是因为他入侵了最古老的第一代文明,也就是新月沃地的两河文明,接受了一个现成文明的结果。

然后两者结合,形成了郡县制、封建、教团组织相互嵌合的帝国。

但同样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

早期的波斯人是很尚武的,但是他入侵的是一个堕落太深的腐朽文明,结果就是波斯人被腐蚀了。

经过了三轮王朝的交替,到了萨珊王朝,也就是波斯第二帝国,伊朗的中央集权程度已经大大加强了。

文章图片3

伊朗的万王之王,他越来越依靠由教团产生的治国专家,和那些由俘虏和奴隶组成的那些王室直属城市。

而不再依赖原先的武力来源,也就是封建领土那一部分。

于是封建领主们,就是小王们,不愿意再向万王之王效忠,不愿意再为帝国提供武力。

转而和那些游牧部落和商团开展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你在东亚都能看到很多记录。

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末年,到了魏晋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就是索格狄亚那的粟特人商团,就是史书记载的那个昭武九姓。

文章图片4

这个粟特人从东汉时期直至宋代,一直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擅长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这些商团把中亚河中地区的农产品,还有一些工艺品、奢侈品输出到西亚、东亚各地开展贸易。

比如说奢侈品,金银器和玻璃器的交易,你在东亚帝国也能看到记录。

《太平广记·卷第八十一》引《梁四公记》写过一个故事,梁大同年间,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碧玻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

问其价,约钱百万贯文,帝令有司算之,倾府库偿之不足。

就是说梁大同年间,有一个商人来卖玻璃镜,梁武帝非常喜欢,但是算了价格,国库里没有这么多钱。

就算有,也不可能全拿来买这个碧玻黎镜。

这虽然是小说,不一定是真的,但你能看出当时玻璃器在东亚的价格。

不过在西亚和中亚不算稀奇。

当然这些商团不一定全是来自中亚河中地区的粟特人,也有其他的部族,比如上面说的天竺国的商人,他们也想把自己部族一些特产,卖到周边国家去,那他们就得加入商团。

为什么要加入商团?

加入商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商团长途贸易需要武力的保护,以免受到劫掠。

一开始,那些商团是与突厥人合作,突厥人作为粟特人商团的护卫。

这些人来到中国,那些文官们以为他们是同一群人。

一直到唐代还搞不清楚,昭武九姓跟回鹘人或者突厥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毕竟他们很多时候是同时出现,来自同一个地区。

文章图片5

不过他们之间的区别其实还是很明显的。

最初突厥人就是作为商团的保镖,为他们提供武力服务的。

而突厥人能够承担起军事保护的职能,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握冶铁技术的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我们之前讲过,赫梯人就是靠铁器数次打败的埃及人。

东方这边,根据记录,龟兹国那里有铁矿山,能够产生大量铁器,到了公元四世纪,阿尔泰山脚下的铁矿,产生出了一个新的铁器经营集团,他们就是后来的突厥人。

狭义上的突厥人就是指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

丁零人、铁勒人、敕勒人、和突厥人之间似乎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可能是同一个族群和不同人接触后的不同翻译。

丁零人善于制作高轮大车,所以中原又称丁零为“高车人”。

根据中原的一些史料记载,这一群人不仅自己用铁器,还主动向周边或是商团推销自己的武器。

比如说在南北朝时期,他们的商团把铁器运到长安,得到了北周的订单,这帮人就非常高兴,我们得到了大国订单,我们就要发财了。

同时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使团也找过突厥人,他们的目的就是和突厥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波斯人。

然后他们发现,中亚各个城邦,都有突厥人在推销他们的铁器。

所以突厥人就是当时整个中亚地区主要的铁器提供者。

不过当时其他很多地区也生产铁器,因此突厥人应该是找到了更好品质的铁矿,要么就是在冶铁技术上有了进步,所以可以让他们的铁器推销市场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那既然他们掌握了这种技术,那不用说,他们自己本身肯定也是非常善于使用铁器的。

所以他们就成为了粟特人商团的护卫。

同时他们自己也需要推销铁器,那商团熟悉贸易路线,懂得做生意,同时商团需要保护。

所以他们就与这些商团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也承担起了保卫了商团的职能,这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时,也就是南北朝后期,波斯帝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就是,波斯人与突厥人合作,利用突厥的武力,打败了嚈哒人,也就是白匈奴人,瓜分了其领土。

这个嚈哒人起源于蒙古草原,是匈奴西迁中的一支,然后和波斯发生了冲突。

文章图片6

但是波斯人占领的土地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很快就丧失统治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拜占庭和突厥联合,夹击波斯。

后来萨珊王朝的灭亡,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你看,对于这件事,不同集团的描述是不一样的。

按照中亚那些人,比如粟特人昭武九姓那些人的记载,他们从来没有被突厥人征服过,突厥人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而波斯记载就是突厥人的武士一直打到家门口来了。

这也正常,因为波斯晚期的时候,它的历史记录,就像是晚清史书记载一样,就是把朝廷描写成天朝上国,其他都是蛮夷,其实他自己本来也是蛮夷。

然后把自己政治和军事的失败,单纯地描写成为蛮族入侵。

包括罗马帝国灭亡时也是这样。

两者对于一件事不同的描述,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中亚河中地区的那些城邦和贸易集团,他们一开始是归属萨珊王朝的,但是觉得波斯帝国太具有剥削性和压迫性,同时也无法保护他们。

那索性不如和突厥人合作,所以他们和突厥人达成了协议,让突厥人保护他们,这个过程中肯定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

而波斯人太过腐败,已经无法维持自己脆弱的帝国统治了,然后被他们已经丧失统治,就是索格狄亚那的粟特人赶了出去,他把这个过程描写为,被那些纯粹是只懂得武力而没有文化的突厥人入侵的过程。

而按照拜占庭的描述,还有北魏到隋唐的记载,当时的中亚并没有发生过成吉思汗式的野蛮入侵迹象。

因为战争意味着抢劫和破坏,而当时中亚那些城邦贸易往来非常频繁,经济也非常繁荣。

所以从中亚的一些记录来看,虽然记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中亚,也就是伊朗丧失统治的外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政权。

即便是到后来突厥汗国兴起的时候,突厥人对那些小邦仍然是保护人的关系,肯定不是直接统治。

你从一些商团的记载中就能看到,每到一个城邦,这个城邦可能间隔没多远,就会有新的统治者,这些新的统治者宗教信仰也不一样,有拜火教的,有新兴的佛教,还有更原始的多神教的。

到唐朝初年,在突厥和回鹘中传播最广的宗教,还是拜火教,而不是印度的佛教。

所以可以看出,波斯人的文化输出在中亚还是颇具有优势的。

突厥人在这个体系之中,至少在语言文化上没什么优势,他们只是在军事和冶铁技术上非常有优势,之后这个优势还在不断地扩大。

而真要到对波斯语各民族取得更大的影响和改变,还要等到阿拉伯人的大征服。

文章图片7

阿拉伯人的大征服,其实就是摧毁了波斯帝国看似外表强大,但实际上已经空虚的军事。

到了阿拉伯人征服之后,阿拉伯人的印象就是,波斯只有所谓的“治国专家”,就是什么财政专家、法律专家,总之就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在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之后,把阿拉伯人的军队安插到主要城市。

于是,原先波斯的那些封建领主,在伊朗边缘还有一些残余,而在核心地带基本上就没了,之后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教团组织并没有消失。

阿拉伯人大征服之后,他们和其他蛮族征服一样,就是我们用我们的法律,你们还是用你们自己的法律。

所以阿拉伯人并没有对波斯帝国留下的宗教团体进行过多的干涉,原先那些宗教团体还在发挥作用。

我们上一篇讲,宗教团体的继承方式,第一种就是和封建领主一样,是通过血缘继承的,父亲如果是神职人员,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神职。

还有一种兄弟会形式的,就是选拔,从门徒中选出虔诚的、优秀的神职人员。

也就是说,这些教团形成了一种类似民主或是共和体制的形式。

他们在内部,由几个长老评选出信仰最虔诚,德行最高,反正是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信徒,让他担任教长。

教长更换的时候,也不再通过血统,还是用类似的选举程序选出。

这种选举形式的与血缘继承的教团,两种类型都有,或者两种同时存在。

比如说,某一个家族经常被选中,那你说它是通过选举还是通过血缘继承呢?

而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的征服,对波斯本土教团产生的影响,就是完全世袭制的教团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选举制的教团越来越多。

越往后,带有兄弟会性质的教团,也就是更具有平等主义和共和主义性质的教团优势就越大。

这些教团在阿拔斯家族取代伍麦叶家族的革命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们之前讲了,萨珊王朝到了最后专制程度逐渐加大,即便在罗马帝国看来都是非常专制的。

但他也不是纯粹的郡县制帝国,而是一个郡县制、封建制和教团相互嵌合的帝国。

而伊斯兰教传入伊朗,对这些教团产生的影响,就是伊斯兰教给这些教团提供了一个更平等主义方式的意识形态。

我们在奥斯曼篇讲过,兄弟会性质的教团很早就出现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穆罕穆德以前,波斯地区包括印度就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教团了。

突厥人的兄弟会肯定也是受到波斯的影响,包括佛教、祆教,还有一些多神教的教团组织,也是受这个影响,肯定是早于伊斯兰教的。

而伊斯兰教的乌玛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全体穆斯林构成跨地区、文化、政治,不分民族、部落、家庭,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宗教共同体。

这个理念就是为教团组织提供了一种形式形态,使这种教团变得极具扩张性和很强的战斗性。

之前伊朗和印度北部地区的教团,无论是拜火教还是佛教,还有一些多神教,尽管他们也是兄弟会性质的,就是不通过血缘继承的教团组织,他们自身扩张的欲望并不是很强。

他们基本上就是维持和扩大原有的教团,基本上不会向外传播,也没有想把整个地区完全统一宗教的那种欲望。

而带有极具扩张倾向和战斗性,明显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伊朗之后才出现的。

但是,与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扩张不一样,不是说你必须信伊斯兰教,留教不留头。

伊斯兰教并不是征服者,也就是阿拉伯人强加给被征服者民族身上的,恰好相反,他反而是被征服者波斯人发现了这种意识形态,然后用他来改造自己本有的非伊斯兰教的各个教团组织。

然后反过来,利用这种意识形态打败了阿拉伯征服者,最后把阿拉伯征服者完全打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