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却很少有心理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

 快乐者生存 2023-03-1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作者:豆包妈

来源:洞见父母(ID: fmczs100)

永远不要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图片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在16岁儿子(重度抑郁症)跳楼自杀后,父亲日日夜夜难以释怀的故事。

2020年7月26日凌晨5点34分,父亲收到儿子的最后一条短信:“我实在是走不出来。”

图片

父亲回短信,儿子不回。去儿子房间,儿子不在。

父亲慌张冲上天台,不见儿子。回到一楼,110和120就到了……

用父亲的话说:“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了。”

儿子去了,父亲不敢住在家里,不敢走进影院,也不敢走进餐馆。

因为全是儿子的影子,因为全是和儿子的回忆。

图片

照片成了父亲唯一的念想,他把儿子的照片,一张张地翻看:

产房里我拍下了他咂吧手指的第一张照片;

出生后8个小时就懒洋洋地在泳池里睡着了;

第一次拉便便,我情急之下用手接……

父亲做了无数的梦,梦里都是儿子。


在梦里,给儿子道歉:对不起,爸爸把你弄丢了。

图片


看完这位父亲的日志,整个人很压抑,字字句句,直扎心口。为孩子惋惜,为父母心痛。

可却更被评论区的一条留言,深深刺痛:

图片


很多家长不解。

我们小时候,就很少有说抑郁自杀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有点挫折就抑郁了、跳楼了、自杀了,心理就这么脆弱??

这到底是怎么了?

01

  •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问所有父母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从2000年以后,孩子就变了。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我们小时候,接受到的教育是“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顶嘴这件事都是不敢想象的,更别说跟父母对峙了。

我们打心底里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违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可现在呢?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最少是两个人,甚至是六个人围着他转。

这几个人,全身心地照顾他,好好听他说话,给他关爱。

这种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小孩,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和父母、爷爷奶奶、老师都是平等的。

既然是平等的,那你说的话,我想听就听;

你骂我,我也可以骂你;

你吼我,我自然要还嘴;

你喊我“滚”,那我也可以喊你“滚”……

基本上,8岁左右的小孩,就已经能熟练运用“凭什么”这三个字了。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就会觉得:小孩怎么可以这样,简直惊世骇俗,无法接受。

高话语权带来的就是,孩子的高自尊,高独立需求。

如果父母给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忍耐,孩子就会很难受。

在父母权威下长大的孩子,却要去养育在尊重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对当代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图片

02

  • 当今的孩子,太孤独了。


写过《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一系列教育剧的作者,鲁弓引说,现在的孩子很多都觉得自己很孤独。

有孩子跟他说:叔叔,我觉得我是孤儿,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虽然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却并没有越来越精彩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段和女儿的对话。

李教授和女儿聊天: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学东西,真棒!

女儿却说:我们这代人才羡慕你们,你们太幸福了。

李玫瑾不解,女儿答道:

“你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妈妈,这不是一天,是12年。”

图片


平心而论,女儿说的确实有道理。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软件,也没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

可童年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学习之外的时间,全是自由安排。

无论是踢毽子、抛石子、跳房子,都是最纯粹的互动和嬉戏。

即使挨了骂,转头就能找小伙伴疯跑疯玩,精力和情绪,永远有宣泄的地方。

再看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去的地方很远,甚至动不动就能出个国,接触到的玩具和游戏也比我们小时候多且精彩。

但大多数孩子,放了学,都是急急忙忙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会儿书就该睡觉了。

家-学校-家-学校。

太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别无选择地被圈养着。

如同一尾小鱼,孤独地游荡在自己的鱼缸里。

物质丰富了,快乐却稀缺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焦虑、抑郁呢?

03

  • 当今的孩子,现实感很弱。


准确来说,00后是中国真正的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

90%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学甚至小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了。

图片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活在电脑世界里的,现实感很弱。

心理专家陈默,讲过这么一件事。

两个孩子呢,都是手办爱好者,经常在网上讨论交流,聊得很顺畅。

一来二去,俩人准备网友线下见面,坐在一起聊。

结果,两个孩子一见面,居然无话可说,一合计,“得了,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

换句话说就是,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就去网络世界里寻找价值感。

这也就是很多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

去年接过一个咨询。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看。

她说,“老师,我女儿上的是重点高中,可我在她手机里看见这个群,这群里玩这个东西”。

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

现实感虚弱,造就孩子贫瘠的自我,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就曾在《互联网时代》中指出:

“现在18岁的孩子,举动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而13岁的孩子就好像10岁的孩子。

青少年的人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然而他们的心智却更脆弱了。”

04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

不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而是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的孩子这样。

还没长成,就要面对一重又一重的压力。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同龄人的社交压力、父母长辈沉重的期待……

承载了太多的心血、精力和资源,孩子们不愿辜负,也不敢辜负这份心意。

就像那句话说的:

“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结尾,掷地有声的喊出:救救孩子……


然后,写出了那篇令人深思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图片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成为我们家长的新难题。

面对着复杂的环境,社会的剧变,孩子的改变……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彷徨、都要焦虑、都要艰难。

可为人父母,本来就从不是易事。

父母子女一场,是我们莫大的缘分。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用爱、用理解、用尊重,支撑孩子,共同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