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9日,毛主席在济南偶遇曾经的警卫员陈昌奉,此时陈已是上校 1958年年初,毛主席到武汉视察工作。在与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和政委谭政谈话时,主席说,军队干部每年要下连队当兵一个月,体验士兵生活,听听普通士兵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既能锻炼自己,总结经验,也能更好地指导部队工作。 随后,军区召开常委会议,传达了主席的指示,要求所有干部在连队不能暴露身份,要真正当一个兵,士兵要做的事,干部都要去做,要有在基层当兵的亲身体验。几天后,军区又召开党代表大会,发动干部下基层当兵。 主席的指示让各级干部都很振奋,当即就有18名将军申请下连队。 9月20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向全军发出《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通知,把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定为制度。各军区纷纷响应,将军们脱下军装,下到连队,成为上士、中士甚至列兵。 10月初,陈再道上将和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中将率领部分机关干部,换上普通士兵军装,佩戴列兵军衔,到连队的班、排做普通士兵。陈再道和政治部主任叶明被分配到黄继光连一排。 看到来了两位老兵,战士们又是帮忙铺床,又是倒水,非常热情。也有战士对他们的身份感觉好奇,猜测两个老同志是不是犯了错误来改造思想的?还是作家诗人来体验生活的? 陈再道等人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没有向大家透露身份,而是说我们确实是老兵,想到英雄的连队来学习,希望班、排长大胆领导,严格要求,同志们互相帮助。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基层生活。 一个月中,将军们完全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操课,战士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丝毫不打折扣。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生活节奏很快。 将军们毕竟年纪大了,刚开始的几天里,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不太习惯。但他们终究是从战火中历练出来的,很快适应了新生活,不仅没有累趴下,身体和精神状态反而比以前好了。 一个月后,陈再道和叶明二人体重下降了好几斤,都感觉年轻了许多。 1958年,军区杨得志上将下连当兵 叶明感慨地说:“不当兵,我是不会承认自己身上也在滋长着官气;不当兵,我也不会积极采取措施克服连队忙乱现象。当兵一个月,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看到了自己与基层干部战士的差距,更加体会到毛主席关于军队干部每年要下连当兵一个月指示的深远战略意义。” 当兵结束后,叶明到广州参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主席在会主讲了金门炮战,分析了国际风云变化,对1958年国内外局势作了精彩的总结。 会议期间的一天,主席与大家合影留念。留影之后,主席看到军区副司令员文年生中将站在他身边,便亲切地问:“你下连当兵没有?” “当了。”文年生回答。 “当满一个月没有?”主席又问。 “还差六天。” 文年生刚说完,旁边的军区代司令员李天佑上将连忙解释说:“军区要开后勤工作会议,是我们通知他提前回来的。” 但是这个解释并没有让主席满意。 主席有些不高兴地说:“六天都等不得了吗?” 主席的态度和语气,让大家明白了下连当兵在他心中的重要程度。 许世友将军下连当兵,与战士换岗值勤 会议结束后,文年生中将就立即回到原先连队,把那六天兵给补上了。 1958年开始的下连当兵,在极大程度上改正了部队干部工作作风,克服了官僚主义。由于高级干部带头做出了榜样,下连当兵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据统计,从1958年8月至1962年底,全军下连队当兵的干部共有77万人次,其中将军就有250人。 如今,当兵蹲连已经成为中央军委的一项正式规定,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按职级的不同,分为每3年、4年或5年要当兵或蹲连一次,每次不少于15天。年龄规定为55岁以下。 杨得志将军在听连长讲课(前排右一) 看见是一种缘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