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西晋的篆书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前面的锺繇和卫氏书学,比较一下锺、卫。划重点:锺繇擅长八分、正书、行书;卫觊精工古文、篆、八分、章草。简单说:锺繇长于今体,卫觊雅好古体。也就是说,锺、卫书法的分野,实际上是以新体、古体相别的。锺繇的书法,是创制胜过继承,大有筚路蓝缕之功;卫觊的书法,是继承大于创制,使古体古法得以延续传扬。锺繇是新体的权威,卫觊是古体的宗师,俨然两大门户。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转型时期,是书法走向“自觉”的时代。锺、卫书法的并盛,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书法现象。锺繇“以奇笔唱士林”,使天下皆知有新体,或者说,是为俗体立法,完成了俗体的雅化,似乎更偏重书写的表现性。卫氏书法具有讲究文字本原的倾向,即强调书法与文字的联系。实际上,王羲之父子的书法,其风格特征是综合了锺、卫二者的优势而来的。具体可见我们之前发过的王羲之书法源流图:  到了隋唐以后,“锺王”成了书法传统的主流,锺书尽管不如后起的二王那样地位显赫,却保持着新体书法教主的地位,一直为人称颂,而卫氏由于古体的不合世用之实际而失落衰歇的。河内儒族司马氏建立的晋朝(265-420)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最久的王朝,延绵了一百五十六年。不过,本文讨论的书法,只局限在西晋。其实,从曹魏后期,司马懿就控制了朝权,所以,实质上,司马懿是晋的实际开创者(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就像曹操是魏国的开创者一样。让我们简单看一下西晋的世系图: 其实,在魏灭蜀时,司马昭同样是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到司马炎代魏称帝,灭吴实现了真正的全国统一。也就是说,“三国”其实都亡于司马氏,即读《三国》时我们经常读到的一个词“三国归晋”。 实质上,西晋是一个旧道德崩溃的时代。《晋书·帝纪》中记载: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大家尚空谈而不务实,尊老庄而罢黜儒学,进身者以投机取巧为荣,居于高位者不思政务,却耻笑那些勤勉务实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晋的人们,使用各种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人格和风度,所以,西晋又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人们走向人格的觉醒、趋向于浪漫的时代。在西晋,篆书仍用来镌刻印章(我们在学习《篆刻学》时,通常把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统称为“汉印”),题写碑额。多石书由隶书当道,尺牍和簿籍文书,以草书、行书为大宗。抄写经籍则用“新隶体”或楷书,下层官吏题在封检上的字迹,也有楷体。1、书法的中心仍在洛阳,书风接续曹魏,旧体书法(篆书、隶书)与新体书法(草书、行书、正书)共存共荣;2、曹魏时代,新体书法只在北方流行,在西晋灭吴之后,洛下新风吹向江南,南方人士开始接受新体书法。其一是《郛休碑》,阴文篆额“晋故明威将军南乡太守郛府君侯之碑”十六字,如图: 这明显是汉篆结字风格,圆笔,所不同者,垂笔作悬针状,而且下端向外分张,对称的纵笔作束腰式;其二是《王君墓神道》,阴文篆额“晋故安丘长城阳王君墓神道”十二字,如图: 总体上,笔画端部方截,结体亦不严整,显然具有美术化的倾向。西晋禁立墓碑,所以埋设墓志成为风气。墓志中,也有篆书题额者,如《成晃墓志》,题“晋故处士成君之碑”二行八字,作者篆法娴熟,笔画圆匀流丽,结字修长而具姿态,风格接近汉代的《西狭颂》篆额,如图: 此外,西晋工匠制作的墓砖、瓦当文字,也有篆书。如《元康七年宋氏造砖》,笔画圆转流畅,纵笔长垂,接近魏《三字石经》,《永宁二年五月十日作砖》,笔画多圭角,与东吴的《天发神谶碑》篆式相似。1991年3月,湖南安乡发现的西晋刘弘墓,墓主封爵宣成公,官任荆州刺史、镇南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两枚2.5厘米见方的金质阴文官印,一枚印文为“宣成公章”,如图: 它的笔画婉约流动,垂笔是方头锐尾,字形是缪篆的方形,印面疏朗均匀。另一枚印文为“镇南将军章”,如图: 它的笔画平直整齐,垂笔是方头方尾,字形因为印面的原因而保留了小篆的修长体势,印面仍保留了汉印的均分印面布局。还有一方私用两面印,如图: 左边这方印文两字“刘弘”,右边这方印三字“刘和季”,两方印篆文都是横排,笔画聚于印面的上部,每字又引一垂笔伸展到印面的下部空地,上密而下疏。很像新莽《嘉量铭》上的篆书的篆法。唐代《说文部首残卷》上的篆书也同样属于这一类,我们现在称这类篆书为“悬针篆”,其实,这类篆书在晋代印章中相当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