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调人生

 黄之中 2023-03-19 发布于上海

泽畔时光

1911年10月,一队豪华的马车缓慢地沿着大运河古道行驶着,拂过马车的风带着盛夏残余的气息与秋日的凉意,吹得马车上悬挂的銮铃叮叮作响。

一只布满青筋的手轻轻挑起车帘,从此处向里望去,一位老人端坐在马车内,手中抱着一个咿呀学语的女婴。

这队马车上载着的是新被升为山西巡抚的陆钟琦,而他怀中的婴孩便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家陆士嘉。

图片

图 | 陆士嘉

尽管清政府已行将就木,但固执的陆钟琦仍旧听从其调令。然而此去看似是升迁,实则却是危险重重。

这并非虚言。陆钟琦抵达太原不久,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便带着起义军冲进巡抚衙门,未等陆钟琦一句“尔辈将反邪”落地,起义军便将他乱枪打死。

一片混乱中,陆钟琦的儿媳施桐君抱着尚是婴孩的陆士嘉在仆人的帮助下仓皇逃走。

尚且懵懂无知的陆士嘉是不幸的,她襁褓时便惨遭灭门,但好在她仍有亲人在世。在中医圣手施今墨舅舅的帮助下,陆士嘉与母亲在京城安顿下来。

此时,陆士嘉尚未改名,名叫陆秀珍。

对于学习,陆士嘉从小便表现出了超人的天赋。她天资聪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师大一附小,与钱学森成为同班同学,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未来的丈夫——著名的力学专家张维。

12岁那年,陆士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满腹经文的语文老师讲课讲的生动有趣,引导她爱上了文学,从中国的鲁迅到外国的大仲马,这些人的著作无一不影响着她三观的形成,而对她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居里夫人传》

初中二年级时,陆士嘉借到一本书名为《居里夫人传》。如同奔流的小溪终于于入海口与容纳万物的的大海初遇,在这本书里,她看到了广阔的、未知的全新世界,明白了女子也可以留名千古,在万人敬仰的居里夫人的面前,她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如婴孩扑入母亲的怀抱,陆士嘉在这本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也是因为这本书,她下定决心学理科,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在她贪婪地吸取爱因斯坦、牛顿等人遗留的知识时,变故发生了。

图片

图 | 陆士嘉与先生张维

1926年,陆士嘉15岁那年有大学生因向政府请愿而牺牲,这对她触动很大。她反反复复读报纸,发现牺牲的女性名字中大多叫什么士,因此将名字中第二个字改为“士”,其后加上“嘉”字,从此正式改名为陆士嘉。

1929年,陆士嘉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为了该系唯一的一名女生,而爱情也悄然而至。

同窗多年,陆士嘉与张维早已互相情根深种,于是水到渠成地在于1937年订婚。订婚时,陆士嘉送予张维的定情信物是一支钢笔,上面刻着“勿忘祖国”。

时值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国家风雨飘摇,局势不得不让陆士嘉与张维开始考虑出国留学事宜。

订婚同年,张维考中第5届“中英庚款”,获得了留英指标,而陆士嘉因日本空军轰炸侵华而下决心改学航空,自费前往德国。

图片

图 | 1937年 乘船赴欧洲途中

多年以后,陆士嘉的外孙高晓松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是这样描写的:“看着滚滚的黄浦江和停在附近的日本军舰,听着远处传来隆隆炮声,当时全船的留学生是哭着和中国告别的,发誓学成报效祖国。

在那个年代,尽管国家式微,但从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如微弱的萤火,抵抗着黑暗的侵蚀。

前往德国的陆士嘉决心拜师当时世界顶级的流体力学家普朗特教授。

普朗特教授是一位科学狂人,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正是他的学生之一。在季羡林笔下,普朗特教授“抵死忠于科学研究”,原因是当英国飞机炮轰德国时,他竟在研究炸弹的气流是如何摧毁短墙的。

想拜这样一位热爱科学至入迷的老教授为师自然不是一件易事。事实也是如此,陆士嘉三次拜访,才终于见到普朗特教授。

面对陆士嘉,普朗特教授最初很是轻视,当时他并不相信女孩子能懂极富逻辑的流体力学,更不用说她来自落后的中国。

但陆士嘉抱着一股“你看轻中国人我偏要争口气,证明中国人能行”的信念,向普朗特教授提出考试的要求。普朗特教授架不住她的坚持,同意了这要求。

即便如此,他也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两个月后,陆士嘉前来考试时,他还问出“你又来做什么”这样的问题。

但最终陆士嘉以优秀的答卷证明了自己,成为了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外国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女学生。

图片

图 | 陆士嘉在国外

让挑剔的普朗特教授在关门后再次收徒,还是个外国女学生,这在当时的德国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但陆士嘉做到了,并且在1942年以《圆柱射流遇垂气流时的上卷》论文获得了德国最高等级的博士生学位,向世人证明了普朗特教授当时决定的正确性。

1942年对陆士嘉与张维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末尾,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张克群出生了,这便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母亲。

图片

图 | 陆士嘉与先生

1946年,阔别祖国九年之后,陆士嘉与丈夫张维重回祖国,他们先后到上海同济大学、北洋大学任教,后应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邀请前往清华大学任教。

这中间,因清华大学“夫妻不能同为教授”的规定,陆士嘉虽师从名门,但也只能在水利系做了一名工程师,直到解放后才被清华航空系聘为教授。

1952年,陆士嘉赶上院系调整,以创始人的身份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片

图 | 陆士嘉夫妇和女儿张克群

十年动荡期间,陆士嘉在陋室之中坚持翻译导师普朗特教授的著作,这本《流体力学概论》她翻译了十几年,直至1981年才翻译完成。但在署名上,她坚持让郭永怀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而自己在第二位。

于很多人而言,郭永怀这个名字可能陌生,但很多人大概都耳闻过氢弹试验数据是科研人员在飞机坠毁之际将其夹在身体中间紧抱一起,才使数据得以留存的。这故事中的科研人员正是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之一的郭永怀。

翻译《流体力学概论》正是郭永怀的任务之一。而他去世后,这任务才交给了陆士嘉。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杰出奉献的女科学家,大多人可能想当然认为她一定是位中科院院士,但翻看相关记录,在院士列表绝对找不到她的名字。

原来在1981年,中科院增补学部委员时,钱学森等七名学部委员联名推荐陆士嘉,陆士嘉也曾两次被列为候选人,但她听说后坚决请辞院士,并要求把名额让给年轻人。

因此,中科院院士严济慈老先生曾感叹:“别人打破头要我推荐,我都推脱了。可我推荐了陆士嘉,她自己却给辞了!”

陆士嘉说:“年纪大的同志应该主动设法为中青年同志创造条件,应该让他们在前面发挥作用,我们这些人不当委员也会提意见、出主意,绝不能由于我们而挡住了他们,这样对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不利。

图片

图 | 陆士嘉在辅导气体动力学

她对于名利从不强求。这么多年,她始终没有忘记当年订婚时说的“勿忘祖国”。为了祖国的科学发展,她愿做一枚石子,为年轻的科研人员铺路,让他们踩在她的肩膀上望到更广阔的远方。

晚年的陆士嘉因常年劳累罹患心脏病,但钱学森透露:“尽管她疾病痛苦,但她和我们所谈的,仍然都是国家和世界的大事,而且'事理看破胆气壮’。”

1986年8月29日,陆士嘉在北京病重逝世。

而遗言里,她这样写:

(1)死后尸体赠医院供解剖研究。请注意心脏冠状动脉有无分枝增生,以证明锻炼有无效果。身体上凡可供使用的,都请取用。(眼球毛病较多,可供研究)。

(2)尸体焚化后不留骨灰。请将骨灰撒在圆明园。

(3)焚化时着平时衣服,不用新衣,但希望用党旗覆盖遗体。

(4)死讯不通知亲友,不行遗体告别式。

(5)不举行追悼会。

(6)不放大遗像。

她病逝后,张维曾在两人居住的院子里亲自栽下玉兰树,后来一大家子人常在“已亭亭如盖矣”的玉兰树下合影。他的缅怀,深切而沉默。

图片

正如一句俗套的话,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去世。

陆士嘉生于乱世,这一生见过大厦倾、高楼起,她以许多人向往但终其一生未得见的面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她虽出生于旧时代,身上体现的却是新时代女性所拥有的最迷人的特质:独立。女性的伟大,被她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并未过多着墨于她的感情生活,因陆士嘉这一生,爱情只是锦上添花,为她荣光四射的一生增添几抹绚烂的颜色罢了。对于她而言,为国效力才是她一生所求,爱情并非必需品。

陆士嘉用一生来告诉我们,女子的价值体现并非一定要依靠任何人,她一样可以与男子并肩而立,并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