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存者效应

 dbn9981 2023-03-19 发布于北京

云天991

华南师范心理健康硕士

在2000多年前,罗马辩论家、思想家西塞罗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个人试图用一幅画说服无神论者,而画上画着一群在船上祈祷拜神的人,他告诉无神论者,这些人都在随后发生的沉船事故中幸存下来了。

这个时候无神论者淡淡的问了一句:“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画像在哪里呢?”

这就是著名的“死人不会说话”说法,在心理学上这种说法也被称为“幸存者效应”。当我们在画像中只能看到幸存者时,我们所得到信息也只能从他们的身上得知:那就是祈祷了就能活下来。然而却忽略了那些在沉船事故中同样祈祷了却丧生的不能说话的“死人”。

概念:幸存者效应(Survivor effect)

什么是幸存者效应?其实是指我们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看到一些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就会因此忽略掉被筛选的关键信息,从而得到的信息结果与实际有出入。换句话说,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这个世界上成功却低概率的事件,但却用这个低概率的事件去衡量相似的事物,让自己陷入观念和判断上的误区。

在“马航MH370事件”发生之后,经历了铺天盖地的媒体消息的洗礼,相信很多同学都会不禁产生疑问:“坐飞机是不是很危险?飞机比坐车是不是更危险。”

但事实上,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20倍。根据美国交通部的官方数据,常规旅途民航飞机的死亡率是0每1亿英里0.003人,是所有交通模式中最低的;商用大巴是0每1亿英里0.05人;铁路是每1亿英里0.06人;汽车(包括出租车)是每1亿英里0.61人。

正是因为飞机失事的几率很小,所以几乎每次有飞机失事的新闻时,各家媒体总会争相报道这个甚少发生的事情。因此通过这漫天的大肆报道后,“飞机失事”这个经过媒体筛选的信息就会进入到我们的脑海中,而那些每日正常在空中运作的航班会被人们忽视掉,形成一种“坐飞机容易失事”的结论。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幸存者效应”的影子存在。不知道同学们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声音:“唉,你看看小红读这么多书出来都还没有早就出来工作的小明混得好。”面对这样的声音,我们就很容易发自内心地问自己,读书真的有用吗?

这个时候的你就陷入了幸存者效应的误区了。早早出来工作赚钱多的人只是少数的个例,因为目前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看起来会有很多人早出来工作赚钱多。而在目前高收入人群中,高学历的占比还是绝大多数。因为更高的学历自然而然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比如在招聘时,很多公司要求的是本科以上的学历,那么拥有本科学历的同学在选择上就会多一些。而且试想,赚钱真的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吗?在学习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其实比毕业文凭更为重要,学习、读书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

既然幸存者效应在我们生活中这么普遍存在,而且一般我们很难意识到,那我们怎么去对付“幸存者效应”呢?

1.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沉默证据”的存在。就像“死人不会说话”一样,一些真实的证据往往不一定会被我们看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打破惯性思维、撩开显性证据,看到背后的隐性证据。比如明明抖音上看到好像人人都能穿的起名牌,去国外旅游,就会给我们一种社会上的人都很有钱的感觉。但其实这是真实情况吗?为什么拼多多会这么火爆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中国人口中最广的群体是购买平价商品的人。

2.其次我们需要尝试从逆向开始思考问题。在所有人都想着要去修正麦克斯韦的电磁定律让其符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时,爱因斯坦却逆向出发,修正了牛顿的定律使其符合麦克斯韦的定律,从而提出了相对论。

其实出现幸存者效应,原因不外乎在于我们以偏概全,忽视了一些没有发出声音的沉默证据。那我们就需要多尝试用全局思维去看待事物、逆向思考去拓宽视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