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不断涌现。 ![]()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 ◇ 糖尿病口服药治疗 ①传统口服降糖药
②DPP -4抑制剂 ③SGLT -2抑制剂 ◇ 糖尿病注射药物治疗 ①胰岛素 ②GLP -1受体激动剂 糖尿病传统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 01 胰岛素促泌剂 ◇ 磺脲类 ![]()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
2. 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通过饮食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①老年或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 ②病程长、空腹血糖较高者可选用中﹣长效类 ③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①常见低血糖,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 ②体重增加。 ③约5%胃肠道反应。 ④皮肤瘙痒、斑丘疹。 ⑤少数血液学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
①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调整剂量。 ②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日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 格列奈类
![]() ①格列奈类与磺脲类药物一样均通过关闭 K - ATP 通道起作用。 ②不同之处为:与细胞结合的部位不同。
①口服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②具有较好地降低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 ③餐前口服可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产生类似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①能降低 HbA1c 0.3%-1.5%。 ②适用于饮食控制、减轻体重或运动锻炼不能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③可单独使用。 ④与二甲双胍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 ⑤用药原则: 餐前即刻服用, 服药灵活,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⑥药物用法用量: 瑞格列奈片:主餐前0-30分钟服用,起始剂量1-2mg,最大推荐剂量4mg/次,16mg/日。 那格列奈片:主餐前120mg。
①低血糖,但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②体重增加。
①1型糖尿病患者。 ②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 ③并发症者。 ◇ 格列奈类 vs 磺脲类异同 ![]() 02 双胍类 ◇ 二甲双胍
![]() ①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②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
①降糖能力强、有助于降低体重。 ②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减少肿瘤发生趋势。
①一过性胃肠道症状,呈剂量依赖性: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②乳酸性酸中毒:多发于老年人,缺氧性状态、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为尤,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 ③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30%存在叶酸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①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②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③本品可与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①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②脓毒血症或其他组织灌注下降的急性疾病。 ③肾功能下降:肌酐清除率<60ml/ min ,或血肌酐男性≥1.5mg/ dl 和女性≥1.5mg/ dl )。 ④年龄≥80岁,除非肌酐清除率显示其肾功能还允许使用。 ⑤静脉注射造影剂期间。 ⑥肝脏疾患。 ⑦长期酗酒者。 03 噻唑烷二酮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 作用机制
![]() ①高选择性激活 PPARY。 ②增加肌肉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 ③增强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肪合成,对内脏脂肪组织的合成不起作用。 ④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⑤增加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 ◇ 特点 ①能降低HbA1c 1%-1.5%。 ②罗格列酮在我国受到较严格限制
※ 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 ※ 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 应评估心血管病风险,权衡利弊。 ③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 ④不良反应:体重增加、水肿、增加骨折和心衰风险。 ⑤服用方法:罗格列酮每天1-2次口服,每日1-2片,进食对总吸收量无明显影响,但达峰时间延迟。 04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 ◇ 作用机制 ![]()
◇ 特点 ①能降低HbA1c 0.5%-0.8%。 ②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③单独使用不发生低血糖 若出现低血糖,必须使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纠正。 ④不增加体重。 ⑤不良反应:
05 口服降糖药联合方案和优势 ![]() ◇ 单一降糖有限,联合可增强降糖能力。 ◇ 优势互补,兼顾空腹和餐后。 ◇ 减少单药加量副反应。 ◇ 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有助于延缓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肠促胰素 ◇ 20世纪初,'肠促胰素'引起关注 1902年,Bayliss 和 Starling 指出肠粘膜内含有一种可刺激胰岛分泌的激素(' Secretin ')。 1906年,Moore 提出相同的概念:肠促胰素是一种可以促进餐后胰岛素释放的激素。 1932年,La Barre 提出将这种来自上部肠粘膜的可降血糖的激素命名为肠促胰素( incretin )。 ![]() ◇ 肠促胰素的作用日渐清晰 ![]() ◇ 肠促胰素( Incretin ) ![]() GLP -1和 GIP 是两种重要的肠促胰素,分别在小肠的 L 细胞和 K 细胞合成与分泌。 ◇ 肠促胰素在正常胰岛素应答反应中至关重要 ![]() ◇ 2型糖尿病患者 GLP -1水平降低 ![]() ◇ GLP -1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调节胰岛素及胰高糖素分泌 ![]() ◇ 自2005年起, GLP -1RA队伍不断壮大 ![]() 注:阿必鲁肽于2018年由于经济原因退市 GLP -1RA,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GLP -1RA种类繁多,结构和分子量各不相同 ![]() ◇ 多重获益, GLP -1RA的临床治疗地位不断提升 ![]() DPP-4抑制剂 ◇ 发展简表 ![]() ◇ 作用机制 ![]() ◇ 各种 DPP -4抑制剂分子结构和酶抑制类型 ![]() ◇ 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
①葡萄糖依赖性控制血糖,低血糖症风险低。 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良好。 ③每日1次片剂,方便服用,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维格列汀需要每次两次服用)。 ④体重中性。
可能引起严重超敏反应,但罕见。 ◇DPP -4抑制剂可降低HbA1c 0.4%-0.9% ——(2017CDS指南) ![]() ◇ DPP -4安全性良好
![]() ◇ 国内外指南推荐
![]() SGLT-2抑制剂 ◇ 作用机制
![]() ①选择性抑制肾脏近曲小管葡萄糖的重吸收。 ②糖尿导致血糖下降,直接缓解葡萄糖毒性。 ③不依赖于胰岛素,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疗效。 ◇ SGLT2i 作用特点 ![]() 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简易路径 ![]() 2020ADA指南 ![]() 2020ADA指南中 T2DM患者降糖药物路径 ![]() T2DM患者联合注射治疗路径 ◇ 循证证据的不断积累推动糖尿病指南的变迁,2型糖尿病治疗理念不断发展。 ◇ 强化降糖→个体化控制→多重因素管理→强调心血管结局+以患者为中心。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
|
来自: zhangmeixifyz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