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一起来读《书谱》(三)

 三平斋 2023-03-19 发布于广东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记录我学习《书谱》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收获,以此来鞭策自己一直坚持下去,也期待与同道中人共勉。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

一、如何临帖?

最近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记得以前住集体宿舍时,同事见我练字,有时也会指点一下,说得最多的是:这个字写得很像,几乎和原帖一样,很好;这个字不行,写得一点也不像啊!可见,一般人评价你的字是好是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像”与“不像”。那么,临帖真的要临得一模一样才算临得好吗?

我觉得,最初临的时候最好精临,最大限度地与原帖一样,当然不是说要描画得一模一样,而是写得像。尤其是行草书,笔势连贯,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所以就不能慢慢去描字的形状了,而是要从运笔、字形结构、文章布局等方面与原帖靠近,越像越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笔法、字法、章法去临摹。

当然,几乎没人可以临摹得一模一样,就是同一人也不可能每次写得都一样。能学个大概就不错了,就像今天我们读的这一段中,说王献之“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王献之都未能完全继承王羲之的衣钵,何况我们呢?

二、什么是笔法?

我们常听人说,学书法要学古人的笔法,那何为笔法呢?

我觉得,就是运笔的方法,我们虽然不能看见古人是如何运笔的,但是通过研究字帖,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初学书法要从墨迹版本的字帖入手,因为墨迹版本很容易观察得到古人写这个字是如何运笔的。比如,笔画的入笔方向、行笔的角度以及收笔的动作。也很容易分辨出来哪一笔是侧锋书写的,哪一笔是中锋书写的。相对而言,碑帖就不太容易观察到这些细节。

总结一下,笔法就是我们写一个字的起笔、行笔、收笔等的方法。

前面提到过孙过庭深得二王笔法,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也就是说孙过庭是唐朝草法学王羲之最像的。是“字”写得像吗?显然不是,是用笔的方法像。

三、解读《书谱》

原文,译文对照: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谢安喜欢书法,擅长尺牍,但是他看不上王献之的书法。)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话说有一次,王献之曾经很用心的写了一封信给谢安,心想,你喜欢尺牍、手札,那我的这封信,你一定会珍藏起来吧。没想到的是,谢安在信的背面回了几行字,又给王献之退回来了,王献之深表遗憾啊。)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谢安曾经问过王献之说:“你觉得你的书法和右军【右军就是王羲之】比起来,谁的更好?”王献之回答道:“那当然是我啰!”)

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谢安说:“那社会舆论可不是这么说的啊!”王献之又说:“普通老百姓哪懂什么书法啊!”)

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

(王献之居然用这样的话来反驳谢安,自己说儿子比老子还厉害,这也太过分了吧!)

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况且一个人立身扬名,不就为了光宗耀祖吗,【他怎么可以这样贬低自己的父亲呢?】曾参【孔子的门生】看到一条巷子名叫“胜母”,他死活不进去。【人品高低立判高下】)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我们都知道,王献之的笔法是学习王羲之的,虽然学了个大概的法则,但是还没有完全学到家啊。)

况乃假讬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

(何况还假冒是神仙教给他的书法,以良好的家教为耻,有这样的思想学习书法,那就是面墙而站,一无所见。)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忝。

(有一次,王羲之去往都城,临走的时候在墙上涂鸦。王献之等王羲之走后,悄悄地全部抹掉,自己涂了一遍,自我感觉良好,没有一丝愧疚感。)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王羲之回来看见后,叹息道“看来我走之前真是喝高了啊!”王献之这才觉得惭愧。)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从这里可以知道,王献之和钟繇、张芝比区别在于“精”和“博”;但是王献之不如王羲之那是毫无悬念的了。)

好了,这次就先到这里吧。

喜欢的书友们可以先临写这一部分,我们下次再接着读。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