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二)

 大荒mzgky45vd1 2019-11-29

2,真书

如果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那么,真书应该是隶书的简写。

这简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运笔的简化。二是结构的简化。

先说运笔的简化。说到真书,不得不说钟繇,(公元151——公元230),大概晚于张芝和蔡邕二十来年。故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云: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王献之

此处所说的崔瑗,就是草圣张芝的老师。而文姬,也就是蔡邕的女儿,将蔡邕的笔法传给了钟繇。

张芝的勤勉,连王羲之都自叹不如。而钟繇更是痴迷,据说为了得到一个笔法,都急得吐血,甚至到了扒人坟墓的地步,当然,这是传说。但钟繇常常和曹操,韦诞他们谈论书法这应该是真的,原则上来说,他们当时是同事,韦诞也是当时的草书大家,而曹操更是不世奇才,这从他的诗文可以见出。

任何一种字体的诞生,首先是民间的,功用的,约定俗成的。接着才是同时代一群最优秀的精英,以最勤勉的方式进行磨洗,淬炼,最终成形。也就是从蔡邕开始,隶书的造型以及笔法已经开始改变,兼之草书的简化,再回到正书,于是便有了我们所说的真书。

钟繇《荐季直表》

据说钟繇的字并没有留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多是后人的临摹,其中就包括王羲之临摹的这个帖子。这帖子的字体依旧还保留着些许隶书的横势,但运笔,特别是起笔,已经完全没有隶书的蚕头,横画也不再有隶书的波磔。更为有趣的是,很多地方都是以点,或长点的写法来代替横画或是竖画,这更像章草中常常出现的笔法。

结构的演变同样因为他们的介入而定型。虽然我们觉得一个艺术家必须怎样的与权贵与功利拉开一段距离,这样才足以纯粹,但我们分析历代艺术趋势的时候,又总是发现那些君王,或统治的精英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他们本身就是驱动艺术进化的干将。这或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流吧。

我以为没有曹操父子一样的君王首肯,钟繇的文字不会做为公文的字体从而得到推广。如果没有唐太宗的追捧,王羲之也不可能成为千古法书的正脉。因此,帝王的修养,对于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准,有时候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我们基本可以理解元明清以来艺术趣味的每况愈下,甚至达到俗不可耐的地步的真实原因了,以至于现在,什么是书法都变得模糊不清。

这一点,从书法的冠名也可以得到佐证,比如秦篆,汉隶,魏碑,晋草,唐楷,唐草,再往后,就是明清的馆阁体。再再往后,我们开始探讨馆阁体是不是书法艺术了。

字到了钟繇这里,虽然从隶书的写法脱胎出来,但在撇捺的处理上,依旧是顿出为主,还不是后面所言的“策”或是“啄”,因为这两种笔法都是顿入然后出锋。到了卫夫人就不一样了。

卫夫人书

卫夫人有《笔阵图》传世,其中就有关于点画笔法的描述: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这笔法来自隶书,也就是,这样的写法无论楷书或是隶书都是同样的,唯独“撇”必须得“陆断犀象”,这形容虽然有点不环保,但很贴切。极言撇得快,撇得锋利。这是楷法。

真书,从钟繇,卫夫人,二王,一直到欧、褚、虞、薛、颜、柳,一直到后来得赵孟頫,没有人否定他们写的不是书法,也没有人否定他们的楷书作品不是艺术。为什么大家对明清以后,乃至现在所写的楷书,却怀疑不是书法艺术呢?这需要好好反省。

也就是,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

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的真书较之钟繇或是卫夫人,显得更加规范,更加方正。甚至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人所归纳的楷书的所有法度了,但我们还是觉得,他的真书虽然有法度,却不仅只有法度。这或许可以从侧面回答正书或是楷书是不是书法艺术的问题的。

王羲之是崇尚道家的,道家的精神就是崇尚自然。这自然不是狭隘的理解为我们能够见到的山山水水,而是构成这山山水水的自然之道。这样的道,推而广之,无处不在。人有人道,天有天道,书法自然也有书法之道。

书法之道在于从俭,在于随形。因为文字的笔画有多少,有曲直,写起来有快慢,因此,字形便有大小高低正斜长短,我们看王羲之的《黄庭经》,便会感受到其中的自然的流动,这种流动蕴含了书写中的心态,这是艺术,也是书写。

所以我不喜欢临写一个方块一个方块调整出来的字帖,做为书记员的练习那是必须的,但做为书法的练习,那是有害的。小时候祖父一直强调先要入格,然后出格。我想祖父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明清以后学习写字的或许大都如此,也因此,没看到有几个真的出格了。

二,王羲之左右的书法

王羲之的草书,自己觉得没有张芝好,虽然有时候也被称之为草圣。王羲之的真书,自己觉得胜过他的老师卫夫人,但比之钟繇,似乎还差一些,至少后人是这么评价的。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做为书圣的地位,因为他的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和王羲之同时期的,在行草书方面,就有几个不服,这不服也不是口上说说的。

王羲之有一个很热衷于书法的丞相伯父,叫王导的,据说当年衣冠南渡的时候,就是他把钟繇的《宣示帖》缝在衣服里带到南方,而且发誓书在人在,书亡人亡。

释文:省示具卿,辛酸之至,吾甚忧劳,卿此事亦不蹔忘。然书足下所欲致身处尚在彀中,王制正自欲不得许卿,当如何?导亦天明往。导白,改朔情增伤感湿恶,自何如。颇小觉损不帖有应下悬耿连哀劳满闷,不具。王导

但王导本身的字,后人评价不高,在中下,那时候的中下,要是拿到现在,恐怕是上上了。好在那时候的王导听不到这些评价。尽管如此,他对王家家族后辈的影响却很大。比如王荟。


王荟帖

释文: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顿首。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

王荟是王导的儿子,也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珣的父亲。他的字线条对比强烈。气足而近乎张扬。这和他做为丞相的儿子不无关系。整个大开大合,完全率性。

如果王导的字还有些许圆滑的话,王荟的字倒是耿直的近乎刚烈。

王导的孙子王珣,也就是王荟的儿子,他的字却不一样,虽然也率性,但性情中多了一份温润和优雅:

王珣《伯远帖》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同时,也比王荟更加流丽、俊逸。运笔上更是方圆兼济,使转自如。

在当时,他们和王羲之这一支结合在一起,个个都是书法家,构成了东晋时期的王家大军,并且借助他们的社会地位,引领着东晋时期的书法发展。

也就是,那时候如果没有他们家族这样的传承,或是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成就书法,因为,那已经是贵族玩的艺术了,同时也是进入这个贵族阶层用以交流的必备条件。他们靠书法入士,靠书法留名,靠书法成就自己,同时,他们也成就了书法。

与他们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大家族,是谢家,其中就有谢安的,也是书法高手,而且要与王羲之争执牛耳。

谢安帖

释文:每念君,一旦知穷烦冤号慕,触事崩踊寻绎荼毒,岂可为心?”又:“六月廿日具记,道民安惶恐言:此月向终,惟祥变在近,号慕崩痛烦冤深酷,不可居处。

谢安在当时的名气不低于王羲之,同样也在行草上下功夫。也就是,那时写真书的不乏其人,写草书的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写行书的却不多。由此可以见出,当时的行草在民间是刚刚流行的,是比草书还要流行的另一种流行。

行草和草书不一样,草书是由隶书的快写发展而来的,行草却是在当时真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真书的快写,同时结合了章草的连写。这是在真书刚刚形成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是前无古人的。

从我们现在的欣赏习惯来看,写真书的不一定认得草书,如果没有专门训练的话。但行书就不一样,只要认字,行书也就认个七七八八,这是行书的最大优点,而且,它又不像真书那样刻板,又没有草书那样专业,无论从使用还是从表情来看,行书是最切合书写者的需求的,几乎是功用和达意的最完美也是最简便的结合,符合“俭”字。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大致的审美追求,这与政局,与朝廷,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文人隐逸的流行,一定是朝廷的关系太过复杂,一般的文人驾驭不了,或是一般的文人进阶无门,便只好归去,反之,便是“圣代无隐者了。”

隐逸,是需要勇气的,是能够放得下现实的既得利益的,因而,骨子里便含着满满的骨气。同时,隐逸又是美丽的,自由自在的,除了简单的吃饭睡觉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挂怀的,这在人格上,便造就了一种清新,一种隽远。这在魏晋的书风里表现得尤为强烈。以至于后来人在评价魏晋的风骨时,便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那便是“遒丽”。

遒丽,是形容当时书法艺术的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词。遒,遒劲,有骨感。丽,流转,有韵味。


谢万帖

释文:七月十日万告朗等:便流火感伤,兼切不自胜,柰何柰何!转凉,汝等各可可?知近闻邑邑。吾涉道,动下疹乏劣。力及,不具告。父疏。

谢万是谢安的弟弟,他的字如果从遒丽来看,丽或稍逊,但应该比谢安更加遒劲。

和他们比较,王羲之既没有王荟王珣的放,也没有谢安谢万的丽,他有性情,但很克制,他也希望自由,但不会逾矩,如果说他是个得道者的话,他入的应该是人道。是中和之道。


王羲之《丧乱三帖》

《丧乱贴》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谢帖》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帖》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也就是,他的字收放皆成规矩,既不癫狂,也不刻板。既不柔弱,也不刚烈。与谢安他们比较,应该没有他们性情,但一定是一个儒雅而持重的士大夫。因而运笔显得更为厚重。和王荟他们比较,虽少了那份不羁,却也是清逸遒劲,其中还多了一份流丽与合度。

从现在来看,正是他们的不同,才构筑了晋时期生机勃勃的书坛景象。这里,还仅就东晋而言,若将北魏也攘括进来,那便会看到一个纷繁而近乎凌乱的书坛,那样的书坛最不缺的是自由,而最缺的,恰恰是文字流变中的规矩。也因此,王羲之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

遒丽,正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