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三帖”《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3-10-06 发布于上海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其中《丧乱帖》 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合称“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

《丧乱帖》

    《丧乱帖》原为皇室珍藏品。纵26.2厘米、横58.9厘米。现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右端铃有“延历敕定”朱文方印3方。印文中之“延历”,为桓武天皇朝年号之“延曆”(自782年8月19日至806年5月18日使用)。桓武天皇为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的天皇,794年自长冈京迁都至山城国宇多。即所谓“平安迁都”。

    本幅之上有“延历敕定”朱文方印,可知曾藏于桓武天皇内府。“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时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时期(公元805年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是从唐代传入日本的。

    自《丧乱帖》流至日本后,未见国内典籍著录。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原为手卷,现改为轴装。共17行,起首8行成一通尺犊(即“丧乱帖”),第9行至第13行每一行为一断简(即“二谢帖”),第14行至最后一行另成一通尺犊(即“得示帖”)。

    初行“之极”二字右方,可见南朝梁徐僧权之“僧权”左半押署;第9行“良不”二字左方,可见南朝梁姚怀珍之“珍”字押署。徐僧权、姚怀珍皆为应梁武帝之诏,鉴定内府书迹之人物,可知本帖原本曾在内府被鉴定为真迹。

    帖中第1通尺犊首尾完整。据“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虽即修复,未获奔驰”等内容,可以认为书于修复先祖之墓之东晋永和十二年(356)之时,时桓温被夺回洛阳,荀羡被派遣,此地重归平稳。

    保管于正仓院之王羲之书法,即书法20卷及大小王真迹,原为奈良时代中期之圣武天皇(701-756,其中724-749在位)生前喜爱之物,被奉献给了东大寺。“丧乱帖”为此批书法藏品中的一件。

    据记录正仓院进出情况之《双北杂物出用帐》,天应元年(781)8月12日,“大小王真迹一卷”“书法廿卷”和圣武天皇、光明皇后之书法一起被借去皇宫。书法20卷中之12卷于同年8月18日归还,大小王真迹于翌年2月22日归还。

    其余8卷于延历三年(784)3月29日,历经3年之岁月,终于归还。此为桓武天皇亲自借阅,现存“丧乱帖”、“孔侍中帖”上所铃“延历救定”朱文方印,认为铃于延历三年(784)书法20卷之剩余8卷归还之际。

    然保管于正仓院之“王书”,至平安初期之弘仁年间(810-824),几乎皆被处理给民间。例如,《弘仁天长杂物出入帐》(《续续群书类从》第16)就有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820)10月3日,将大小王真迹处理给民间的记录。不知当时情况如何,然可知皇室收藏王羲之书法渐次散佚之大概。或许,散落民间之王羲之书法,对当时日本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丧乱帖”其后之递传杳而不明。可追溯之文献记载是进入17世纪以后,当时,官库传有王羲之书法1卷。江户时代初期之后水尾天皇(1596-1680,其中1611一1629在位)治世时,另有王羲之书1卷从外部进献上来。

    然而,后水尾天皇将外部进献而来之王羲之书法1卷分割成3幅,其中两幅置于自己之文库,其余1幅赠呈后水尾天皇第八皇子即后西院(1637-1685,其中1654-1663在位)。

    原存官库1卷及置于身边之2幅都因后来的火灾烧失,唯赠与后西院1幅传世。后西院驾崩后,此幅被赐与后水尾天皇的一位皇子,即妙法院尧恕法亲王(生卒年不详),此即“丧乱帖”。明治十三年(1880),由妙法院奉献给皇室。

王羲之的传世名作《丧乱帖》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顿首。

注释  

①丧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①离:同罹,受苦难或不幸。③荼毒:毒害,残害。④追惟:亦作“追维”。追忆;回想。⑤号慕:谓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⑥摧绝:伤心之极。⑦奔驰:泛指飞速前往。晋李密

    此帖为行草墨迹(响拓本)白麻纸,纵28. 7厘米,横63厘米,藏日本皇宫。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时期传入日本。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优于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丧乱·二谢·得示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书法理论学者与书法家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一文中分析《丧乱帖》章法:“《丧乱帖》章法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轴线、奇异连接的重新出现、行轴线之间的微妙配合……这一切,使它们的轴线图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动人变化”,倾斜:“王羲之以前的作品中,单字轴线倾斜一般不超过6度,而以接近垂线者为多”,“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中超过6度的单字轴线占73%,但是它们与其它单字轴线吻接良好,行轴线因此呈现为连续的折线,这样造成了感觉上的强烈波动,又保持了作品的连贯性。如《频有哀祸帖》一、三行,《丧乱帖》二、七、八诸行。”平衡:“《丧乱帖》大部分行轴线都略向左侧倾斜,形成此帖构成的特殊面貌;首行第一字轴线脱离这一趋势,略向右平移,正好维持了整行轴线的稳定,但又无碍于轴线向下方流动的基调;二、四、五、七行轴线成为第一行主题的变奏;三、六行轴线趋于垂直方向,平衡了作品重心左移的不稳定感,这两行轴线与两侧轴线线型微妙的呼应、下部极为细心的吻接,使它们在作品中成为无形的支柱;第八行轴线也有类似作用,它第一字右倾的轴线与第六行首字右倾轴线一起,与其他各行轴线起端的左倾趋向对峙,也成为维系作品平衡的重要力量。”

    《丧乱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此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了。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是信手而书之珍品。

    《丧乱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并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丧乱帖》钩、填均极精妙,神韵气格,纤毫毕现,是存世王字唐摹本中之代表。《丧乱帖》文字时草时行,间而有之,体势间杂,但又和谐统一,绝无生硬造作。用笔之轻重缓疾,极富变化;而字势略方,以见骨力。临习《丧乱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笔法的丰富表现——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极尽变化之能事。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对比、速度快慢对比等相对面,会发现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写时须沉着痛快,而不可平庸板结。另一方面则是间架结构中的力度的体现,须通过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处理、疏密对比、正敧相映、前后呼应等方面的规律,进一步切入其结构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结体的一般处理方法。

    “晋人笔法”或“魏晋笔法”是指书法由汉代简帛书写过渡到章草,再至魏晋时期演变成“今草”时期的一种书写笔法。自宋代米芾提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后,有魏晋风范成为历来书者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魏晋时期的书法真迹保存无多,流传至今的唯有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晋陆机章草书法作品《平复帖》。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则无一真迹传世,只有“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存世。其中为学界公认的有日本藏《丧乱帖》、《孔侍中帖》,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平安三帖》等。而日本所藏王羲之作品自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才见墨迹印刷品。

《二谢帖》

    《二谢帖》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唐代摹本,现藏日本皇室。行草书,纸本墨迹,5行、36字。

    《二谢帖》与《丧乱帖》、《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

    《二谢帖》的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的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释文: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帖》

  此贴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的示范之帖。

  此帖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得示帖》文字内容并不深奥,是一封简单的朋友往来信件,信中还因身体欠佳而显露出淡淡的愁苦,似乎书者无意也无心特意表现书法,但正是在这不经意间却充分展示出了超凡的书法创作能力和天赋。

《得示帖》全幅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图片

 【得示贴】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其贴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图片

【二谢贴】《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图片

【何如贴】《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妹至贴】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图片

【频有哀祸贴】草书,纸本,现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此贴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图片

【平字贴】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图片

【雨后贴】帖为五行草书尺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比较有争议的一贴。

图片

【姨母贴】行楷,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王羲之早期作品,其结字和用笔隶书的笔意很明显;字体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图片

【孙侍总贴】二帖连为一纸。纸本,24.8×41.8cm。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

     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图片

【远臣贴】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

    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图片

【初月贴】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他的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拥有很多特点。一点一画都具有丰富的变化。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图片

【丧乱贴】此帖为行草墨迹(响拓本)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藏日本皇宫。

 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是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图片

【行穰贴】硬黄纸本,24.4×8.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佳。

图片

【寒切贴】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图片

【黄庭径】局部,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图片

【曹娥碑】曹娥碑又称《孝女曹娥碑》,元嘉元年立,明人传为王羲之书。

     小楷,二十七行。此帖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图片

【乐毅论】局部,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

 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

图片

【游目贴】又名《蜀都帖》,纸本,摹本,草书。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此帖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图片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


释文: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此帖《得示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此《二谢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丧乱帖》为行草墨迹(响拓本)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藏日本皇宫。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雨后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帖为五行草书尺犊,末款“羲之”,铃有“世南”、“贞观”二墨印,又有“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及清内府请藏印。所以鉴为伪书,一是此帖不见于古刻丛帖中,又没有元以前的题识、记载。清初吴其贞《书画记》说此帖:“书法有沉重古雅之气,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以为伪物。”安歧《墨缘汇观》以为是“唐模”。以书法论,运笔流滑,结构松懈,虽水平不高,但笔法显示出的转折、顿挫自然,是临写,而非钩摹。纸色深褐,颜色呆滞不自然,如吴其贞所言是染旧。二是帖的书纸,经有关专家鉴定,是竹纸,即北宋中期以后才能制造的纸张。三是帖上所铃藏印,细审“世南”、“贞观”两个唐代墨印,都是墨笔画出的;北宋苏辙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经比较为伪印;只有南宋“绍兴”小玺为真印。综合这几方面的考鉴,该帖的上限约在北宋末期,是以临写的方法伪做出的名人书迹。

附:董其昌跋晋王羲之《雨后帖》



  《频有哀祸帖》草书,纸本,现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

王羲之《行穰帖》,硬黄纸本,24.4×8.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图片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