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的群帝

 写入青缃 2023-03-19 发布于安徽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特别是它的《海经》部分,主要记述了黄帝至夏末的 历史传说和方国地理

明确称“帝”的有黄帝、炎 帝、帝喾、帝俊、帝舜、帝鸿、帝尧、帝颛顼、帝丹朱 等九人。

见于《海经》而在先秦其它典籍中称帝的 还有太皞、少皞和韩流(《古本竹书纪年》里称之为 “帝乾荒”)。 而汉代以后盛称为“帝”的禹,在《海 经》中不仅不称“帝”,而且与“夏”也不连称,《海 经》中夏代的王启称为“夏后开(启)”,桀称为“夏 桀”,甚至连桀的臣子耕也称为“夏耕”,但独于禹 不称“夏禹”,在先秦其它典籍中也无“夏禹”或“帝 禹”之称,这是很奇怪


海内经》“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一事,这里面的“帝”应该是指舜

在《海经》之中,直接称为“帝”的还有 帝俊,如《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 帝俊下友。 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这里面称“下友” “帝下两坛”,“下”是和“上”相对而言的,明显地是 说帝俊就是居于天上的“上帝”,所以也直接简称 之为“帝”。 其它典籍中的证据有《楚辞·天问》,《天 问》里面很多都是使用了《海经》的内容,《海内经》 说:“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 地之百艰。 ”这里面说“下国”“下地”,明显是对“上 天”而言的,说明帝俊就是居于上天的上帝

鬼”在 古代是个国名,《海经》中称为“鬼国”,《海内北经》 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也叫 做“一目国”,《海外北经》云:“一目国在其东,一目 中其面而居。 ”《校注》:“《淮南子·墬形篇》有一目 民。 《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 一曰是 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 ”[2]232 在殷墟卜辞中 称为“鬼方”,自此以降也称为鬼方。 “鬼”同时也是 一个姓,王国维认为鬼方本作畏方,其国人以国为 姓,写法甚多,有鬼、畏、威、隗、媿、嬇、隤等[5]588-592。 “鬼臾区”的“鬼臾”应该是方国名,而“臾”根据《说 文·贝部》“贵”字下云:“臾,古文蒉。 ”“蒉”与鬼、 隗、媿、嬇、隤等字古音都在微部,读音相近,“鬼 臾”盖即“鬼”之缓音;“区”当读为“后”或“侯”,三 字古音溪匣旁纽双声、同侯部叠韵。 故“鬼臾区”实 际上就是“鬼后”或“鬼侯”,也就是鬼方的国君,这 个称号直到殷商时期还有, 商王纣的三公之一九 侯一作鬼侯,当是殷商末期的鬼方侯伯。 而少昊正 是鬼国的初祖,而且他也称“磈氏

山海经·西次 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实惟员神 磈氏之宫。 是神也,主司反景。 ”

鬼国是少 昊之后,威姓,少昊又号磈氏,显然就是隗氏,威、 磈、隗固为一姓(氏),而鬼臾区为鬼后或鬼侯号 “大鸿”,很怀疑是“大后”或“大侯”之音变,“后” “侯”与“鸿”古音同匣母双声、侯东对转叠韵,读音 是非常相近的,因为鬼臾区就是少昊,也是鬼方的 祖先,所以以其国族称之则曰“鬼后”“鬼侯”,以其 尊号称之则曰“大后”“大侯”,并变成了黄帝的臣 子。

黄帝—昌意—韩流—颛顼—驩头—苗民

 黄帝就是帝喾、帝舜、帝俊,昌意就是大皞帝尧、帝鸿

韩流”之“流”原字不从水,乃是“巟” 字之形讹,“巟”“荒”音同而假。 《海经》中有个“寒 荒之国”(《大荒西经》), 疑即 “韩流之国”,“韩” “寒”音近也。

苗民。 亦即三苗,在《海外南经》里专门有个 “三苗国”,一曰三毛国。 根据古书的记载,苗民似 乎也曾经一度为王,《国语·周语下》载周太子晋曰: “王无亦鉴于苗、黎之王,下及夏、商之季。 ”说明苗 民和九黎都曾经做过“王”,和“夏、商之季”的桀、 纣一样。 《墨子·非攻下》说:“昔者禹征有苗,汤伐 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 ”也是把禹征有苗与 汤伐桀、武王伐纣同举并列,可见有苗的地位一度 和桀、纣的地位相同,禹伐有苗也像汤伐桀、武王 伐纣一样是以下犯上, 禹是打败了有苗之后才夺 了天下“立为圣王”的。 《竹书纪年》载丹朱被后稷 流放到丹水,失却了天下。 很可能丹朱也有传位给 儿子苗民的意图,但遭到后稷、禹等人反对,没能 成功。 而丹朱死后,苗民当仍以帝王正统自居而称 “王”,曾一度统治过天下,只不过后来被禹给伐灭 了,故苗民(有苗、三苗)没有称“帝”之说,也就是 说称“帝”之制到了丹朱这一世就结束

少皞、颛顼、三苗,这其中正暗合了《海经》所记的 帝王顺序,即少皞之后为颛顼,颛顼之后有三苗, 《海经》 的世系是昌意 (尧)—韩流—颛顼—驩头 (丹朱)—苗民(苗民),而《世本·帝系》《史记·五帝 本纪》中说挚为帝尧的哥哥,是挚先立而尧后立, 验之《海经》和《国语》显然不符合实际,应当是尧 为兄而挚为弟,尧为大皞,死后以兄终弟及的制度 传位给弟弟挚,也就是少皞,少皞传位给尧(昌意) 之子韩流(乾荒),韩流传子颛顼,颛顼传子丹朱, 丹朱之子是苗民,也就是三苗。

群帝”指的 都是黄帝一系的人物,他们是:

1.帝俊(黄帝、帝喾、帝舜,简称“帝”) 

2.帝尧(大皞、昌意、帝鸿) 

3.帝挚(少皞、戏,即《史记》中的玄嚣、青阳、鬼臾区、大鸿)

4.帝韩流(《竹书》中的帝乾荒) 

5.帝颛顼(帛书《五星占》作端玉)

 6.帝丹朱(驩兜、讙头、讙朱、讙兜等) 

其传承系统如下: 帝俊—帝尧(生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

这其中帝俊是虞、夏、商、周三代共同的高祖上帝, 也就是黄帝(皇帝),但夏、商、周三代都不以之为 本族的始祖,夏人祖禹,商人祖契,周人祖后稷,以 此推之,这个系统实当从帝尧开始算起,共传了四 代五帝。 很明显,这个帝王谱系当属于同一个处于 夏代以前的朝代,这个朝代是什么呢?

即使是《海经》本身,由于其解说词本 来是口传的缘故,导致史实的失传和变异,也不能 完全知道“群帝”是些什么人了。 证据就是《海内北 经》说“群帝之台”的时候,说的是“帝尧台、帝喾 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这四位之中,有两 位重复,即帝喾和帝舜,这二人本是一人之分化, 不可能同时重出,而且帝舜台在最后,明显是后来 加上的。 很可能当时的图画上面是 6 个台, 即帝 喾、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每帝一台, 但是由于口传的佚失,已经不能知道都是谁的台, 开始只说了帝喾、帝尧、帝丹朱三个人,只能说每 人各二台,正好凑够 6 个,又给拼上个帝舜,是为 蛇足了。 《海经》里还有一些古人有台,比如“轩辕 之台”(《大荒西经》)、“共工之台”(《海外北经》《大 荒北经》)等,可能这些“台”是用土堆起来的,其作 用是用来祭祀。

五帝传承世系明晰, 都是兄终弟及或父传 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的情 况相同,丝毫没有“推位让国”之意

这是以神怪争 战的方式 陈述黄帝 与蚩尤的 冲 突, 提到! 蚩尤∀也顶多是! 怪异∀而已, 并没有强调彼 此之间的! 正- 邪∀和! 治- 乱∀区分

由于“三皇五帝”并非指的是如历史时期秦皇 汉武、唐宗宋祖那种单个的人或帝王,而是代表一 个时代或某一时代、 某一时空范围内最为显赫或 居于领导地位的原始族群、部落、部落集团(在考 古学上则反映为某一考古学文化或类型),所以当 春秋战国之际,不同的族群、邦国追踪祖先历史, 追踪到一个共同的祖先(远古时的族群、部落或部 落集团)时,这个祖先即“传说中的中心人物”其影 响当然便愈来愈大, 到秦汉时经过筛选、 权衡取 舍, 进入正统历史的传说时代帝王其影响当然更 大,这也是一个极自然和正常的文化现象


羲和


生 十 日 ” 当 为 “ 主 十 日 ” , 羲 和 是 职掌太阳一天出人之行次的天文官员, 而不是生日之日母。

圣人神化无方, 故其后世所降育, 多有殊 类异状之人, 诸言生者, 多谓其苗裔, 未必是亲所产

生,是化育

《 山 海 经 》中 凡 言 “ 帝 生 ” 中 的 “ 生 ” 未 必 就 可 解 为 “ 生 了 ” 。 有 时 确切地讲, 应为“化育”。《大荒东经》“大荒中有山名明星, 日月所出。 ⋯⋯有黑齿 齿黑如漆 之国, 帝俊生黑齿。 姜姓, 黍食, 使四鸟。 ”案, “帝俊生黑齿” , 当解作帝俊化育了黑齿国这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山海经》中“ 生 ”句式中的“ 生”还有作“ 化生”解的。《大荒东经》“东海之诸中, ⋯⋯有困 疑为“ 因”之误, 说见袁坷注 民国。 勾姓而2食, 有人曰王亥, 两手操鸟, 方食其头。 王亥托于有易, 河伯仆牛。 有易杀王亥, 取仆牛。 河 伯 念有易, 有易潜出。 为国于兽, 方食之, 名曰摇民。 帝舜生戏, 戏生摇民。 ”这里叙述的是有易国惨遭生灵涂炭 、 灭国亡种之祸 。 事出于殷王子亥 , 亥与其弟恒为质于有易国 , 初受其盛情款待 , 后因亥与有易国王为一牧童而争风吃醋 上古民人已有同性之恋 , 此为证 , 被有易国王杀死。 殷王上甲微大举进兵有易, 并邀河伯出兵参战, 河伯摄于殷王之威, 灭有易国, 但念及有易国王旧情, 私自放他潜化为摇民。 此“ 有易” 即戏, 一声之转。 因此“ 戏生摇民” 当解作“ 戏化生为摇 民”。至于“三株树在厌火北, 生赤水上。 ” 《海内西经》很明显“生”当“产自”讲。 “有岳之山, 寻 竹生焉” 。 “ 生”也可理解为“ 产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