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掌握了升降散,即掌握了杨栗山“十五方”的精髓。再掌握每个“十五方”的病机和主症,即掌握了运用各个方的要领。对于杨栗山的“十五方”,开始不必全掌握,只掌握熟其中一个方,见对证者用之。 一,【病机与主症】 杨栗山“十五方”,每个方的病机与主症,请见下表。 提要:掌握了升降散,即掌握了杨栗山“十五方”的精髓。再掌握每个“十五方”的病机和主症,即掌握了运用各个方的要领。对于杨栗山的“十五方”,开始不必全掌握,只掌握熟其中一个方,见对证者用之。 一,【病机与主症】 杨栗山“十五方”,每个方的病机与主症,请见下表。 ![]()
![]()
二,【表里三焦证】 如何判断温疫病的表里三焦证?杨栗山在讲述升降散的时候,高度概括了温疫病的表里三焦证的症状,分别叙述于下: 1,表证:若有“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症状,是表证。 2,里证:若有“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烦躁不宁”的症状,是里证。 3,上焦证:若有“头面碎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的症状,是上焦证。 4,中焦证:若有“上吐下泻,呕如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的症状,是中焦证。 5,下焦证:若有“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的症状,是下焦证。 三,【杨栗山高见】 1,温疫病是受天地之杂气(即病毒),由口鼻入,直行中道(即中焦),流布三焦,散漫不收,走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形成脏腑经络,上下内外一切火毒之症。 2,杂气分为清邪和浊邪,杂气中浮而上者,叫清邪,如:天空中的毒雾烟瘴之杂气。由于鼻气通于天气,所以清邪从鼻息上入于阳,阳分受伤,患症见发热,头肿,项强的大头瘟、蛤蟆瘟等;杂气中沉而下者,叫浊邪,如:大地里的水土物产之杂气。由于口气通于地,所以浊邪从口舌下入于阴,阴分受伤,患症见呕吐腹鸣,便清下重,足膝厥逆的绞肠瘟,软脚瘟等;从鼻从口入之邪,必先注中焦分布上下,中焦受邪,则清浊相干,气滞血凝不流,酿变即现中焦病,如瓜瓤瘟,疙瘩瘟等。 3,王道安认为热邪内郁,表气本虚,内热达于表,不得宣泄更伤表气,而出现表恶寒,杨栗山将此概括为“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杨栗山认为温疫病是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而见表证,法当清里热为主,兼用辛凉散热治表证 4,伤寒与温病虽曰不全相同,但亦无大异,惟有初病解表治法,大有天渊之别。伤寒为感受风寒之常气,由外而内,非辛温发汗之药无以逐寒祛邪,此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所以可用;而温疫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自内外达,应治以辛凉苦寒,如升降散,增损双解散之剂,开导其里热,里热除则表证自解。 5,治温疫应以逐秽解毒为第一要义,其逐秽解毒之法是:上焦如雾,宜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宜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宜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四,【方剂芳香饮】 1,组成:茯苓15克,甘草3克,陈皮3克,石膏15克,玄参30克,蝉蜕12个,炒僵蚕9克,荆芥9克,天花粉9克,炒神曲9克,苦参9克,黄芩6克。 2,病机:肺胃火毒不宣,也就是肺胃火郁太炽。 3,主症:身痛,斑疹。 4,功能:清养肺胃,解毒散结。 5,主治:温病多头痛、身痛、心痛、胁痛,呕吐黄痰,口流浊水,涎如红汁,腹如圆箕,手足搐搦,身发斑疹,舌烂,咽喉闭塞,气血损伤。 五,【主症之病因】 1,身痛:《内经》说:“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热”,这告诉我们疼的病性是热,故身痛是肺胃有热。 2,呕吐:呕吐是胃气逆,《内经》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这告诉我们呕吐的病性是热,故呕吐是胃有热。 3,斑疹:《六因条辨》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其中“阳明”是指胃,“太阴”是指肺,故皮肤出现斑疹是肺胃热毒炽盛。斑疹请见下图。 ![]()
六,【芳香饮奥妙】 1,芳香饮证的根本病机是肺胃郁热,用炒僵蚕配蝉蜕,升散郁热。 2,有热毒当用苦寒的黄芩,苦参进行清热解毒治之,但是苦寒药有凉遏热邪致使热伏之弊端,杨栗山用味辛的荆芥,僵蚕,蝉蜕来辛散之,解决了此难题,突破了吴又可治温疫病禁用苦寒药。 3,热邪消耗阴液,用石膏配玄参,既清肺胃之热,又养肺胃之阴。章虚谷倍加推崇用玄参清胃热,龚居中倍加推崇用玄参清肺金。 4,小肠是分清泌浊之所,若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邪不能随水液从小肠入于膀胱而从小便排出去,故温疫病最怕小肠闭而不通,芳香饮用茯苓利水通之,有时用竹叶利水通之。 5,郁热阻气机致使中焦不运而胀满,用陈皮,神曲理气健胃。 七,【解析芳香饮】 治温疫病应以逐秽解毒为第一要义,芳香饮具体逐秽解毒之法如下: 1,上焦如雾,宜升而逐之,兼以解毒,故芳香饮用荆芥、僵蚕、蝉蜕升散上焦热邪,升而逐之,用黄芩,兼以解上焦毒; 2,中焦如沤,宜疏而逐之,兼以解毒,故芳香饮用陈皮,神曲疏利中焦气机,疏而逐之,用石膏,兼以解中焦毒; 3,下焦如渎,宜决而逐之,兼以解毒,故芳香饮用茯苓决开小肠利水,决而逐之。用苦参,兼以解下焦毒。 4,玄参,凉血解毒。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 八,【温疫有三怕】 温疫病有三怕: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故治温疫注意辛凉解表,逐秽解毒,清心利尿。 |
|
来自: 1521068833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