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

 渐华 2023-03-19 发布于山东

本文为柳智宇老师近期的演讲稿。

文章图片1

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今天的主题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资源。

我会从儒释道三个角度,去探索传统文化中间,有哪些部分是对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以及生命成长比较有帮助。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大家会想到唐诗宋词,想到四大发明,想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但是我想说,如果站在传统文化的传承、道统方面来看,我们最重视的是生命的成长。也就是说,对生命不断发展,追寻更高、更圆满生命境界的探索。

和西方文明不同,西方文明更注重对外在的探索,或者是对外在神的崇拜。不管是追求外在物质文明的发达,还是崇拜一个神,这个部分都是外在的。西方的宗教不会认为人能够成为神,人一直是上帝的奴仆或者臣民。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儒家、佛教还是道家,都强调我们要成圣成贤成佛成仙,追寻我们生命的成长。

成长,并不是像现代主流的心理学所讲的,我们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可以了;也不是像我们积极心理学所讲的,一个人仅仅是有一些健康的情绪,每天很快乐很幸福就可以。中国传统文化所追寻的是成圣成贤。这是超出一般的凡夫俗子,它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想我们如果要探讨积极心理学的问题,与其探讨一般人的积极心理,不如探讨伟人或者圣贤的积极心理,应该是更有价值的。一般的人,至多也高兴一下,快乐一下,对吧?或者他进入一个心流的状态,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很喜悦,很高兴,或者很成功,大家不外乎如此。但是我们要看到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圣贤的生命境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很多的东西,或者依赖于神的一种恩赐,而是开发自身内心的宝藏。所以可以说,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成长,是在于让自己能够成就更伟岸的人格。

一、大学之道

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例子。我首先引用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和我们现代讲的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类似的意思。因为在大学在古代叫做太学,也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国家办的。但是同时它也是指一种大人之学,让人能够变得伟大的一种学问,或者大丈夫的学问。

大学的宗旨是在于开发我们自己内心光明的德行,也就是“明明德”。第二点是,亲近和服务社会大众,也就是“亲民”。要把这两者都做到至善的境地,也就是“止于至善”。所以在开篇就强调了我们内心品德的修养,以及光明德行的一种开发,同时强调跟我们服务社会大众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一体的两面。

下面有一句话,来自宋代的儒者周敦颐,他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就明确提到了成圣成贤,是我们世人的追求,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通达天道。

二、焦虑的世界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比较遥远,我们来看另一段话,《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话,“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鬭。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他讲的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日常特别焦虑,特别疲劳的一种状态。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是说我们在生活中间,脑子和嘴需要转得特别快,必须快速应对生活的节奏。“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有的时候说一个什么事情,像对天发誓一样,最后要和人谈判的时候,追求胜利。“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在这个状态下,人的生命力是逐渐消亡的,一个人越来越不能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后,天性中的光辉一点一点的失去。“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他离自己的本真越来越远,人未死,心已死。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形态不断地出现,实际上是特别疲劳的一件事情。时光飞逝,而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内心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这样一种非常焦躁不安,参与滚滚红尘不断竞争的生命状态,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初我也是读了《庄子》的这段之后,就生出一种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不满,觉得当时的烦恼非常深重,整个人的状态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在传统文化中间也有很多像这样的段落,读到之后会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的人生,现在的状态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命状态?

三、圣贤之心

(一)儒家

在儒释道三家中间,也对圣贤的人格有相对比较清晰的描述。文字的内容有很多,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儒家的,“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其实这两个境界差不太多。

“孟子四十而不动心”,这个典故讲的是孟子的一个学生,他问孟子说:“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成为像管仲一样最伟大的人,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你会不会动心?”因为孟子当初就是一个学者,像现在教书的老师,他没有特别多的政治影响力。孟子回答:“不动心,我40岁之后就不会为这种事情动心了。”学生就问:“您很了不起,为什么不动心?您怎么做到的?”孟子说:“我能做到两件事,第一个'我知言’,我知道世间种种言说背后的原因。第二个,'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讲到孟子浩然正气的修心方法。

浩然正气,如果用心理学去理解它,是由积极的心态不断累积,而形成非常有力量的一种人格。当然,儒家讲的积极心态和现代积极心理学讲得还不太一样,仁义礼智,这些和道德自律是有关系的,我们后面会简单讲解。

儒家强调的不光是一个人快乐,同时也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是一种善良的生活。在道德的层面,是一种非常和谐和平衡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很自私,但是老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他内心是会不安的。所以在传统文化中很重视道德感,一个人要达成内外的平衡。所以在不断修炼自身的过程中,孟子能够做到对一切外界的诱惑不动心,内心非常的安稳自如。

(二)道家

而道家讲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是说至人无我,与天地大化同齐流,与天地合而为一。虽然显现出他是一个人的形象,但是他的心中,万物都跟自己是平等的,自己和其他的众生,包括整片天地同流,没有狭隘的自我观念,都是天地之道的一种体现。

“神人无功”,是说神人比智人要稍微次一点,他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庄子》中描述,神人的肌肤特别好,长相也特别好。他不需要刻意做很多事情,靠他内心力量的感化,使得这一方天地能够风调雨顺,周围的人民能够安乐。

“圣人无名”,是说圣人能够不被世俗的一些概念、观念所束缚,能够真正的活出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比如我们会受到很多世俗观念的一些约束,小孩子觉得我要考好成绩,我要听老师的话,我要上大学,我要找一个好工作等等。进入职场之后,要升迁,必须要买房买车等等。要得到领导赏识,各种方面的一种认可。这些都是世俗的观念。对人会造成一种束缚。而圣人首先是活出真实的自己,并不会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同时,他也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互动,感化他人。修道的人,像春天一样温暖,同时也像秋天一样的宁静。他能够去温暖身边的人,能够去接纳一切。

这里我们只简单举了几个例子,这些人格的特质,不是我们在心理学里面能涵盖的部分。例如浩然正气,这个虽然不简单,但并不是做不到。我觉得像孟子四十而不动心的境界,我们认真去修炼,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有生之年有可能去向这个境界迈进。儒家还说“人皆可以为圣贤,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期许,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生命的目标。道家讲的这些境界,我觉得至少“无名”的境界,也是我们可以去参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