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复兴,应正视儒学价值

 CHAWEIRENSHENG 2022-02-15
文/陈定华

此前我觉得国学很好,应该让孩子们学习,对他们有益处,但我并不知道国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习国学能让我们实现生命觉醒。在焦虑和不顺时,我也很迷茫,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通过两天“阳明心要”公益课的学习,我找到了很多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

对于古圣先贤,我一直保持着很朴素的敬仰。当见到有人断章取义地抨击儒家思想,或故弄玄虚地讲学,或刻意诋毁圣贤思想时,我觉得这些做法是数典忘祖。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句话都不会无动于衷!

文化是一个民族之精神的基因,心灵的胎记,生命的家园,人生的归宿,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和身份认同的标识。一个民族与它的文化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形与影的关系,故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相互间须臾不可离也。[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难以想象,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根,失去了灵魂,这个民族的命运会怎么样!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样离不开文化复兴。因儒学是中华文化之正脉,这门圣学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修学方式,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及世界文明史上都相当重要,研究华夏文明,断然不可绕开儒学。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儒学的价值,并尽快复兴儒学。

然而在当下这个看似文化繁荣的时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各种国学大潮、阳明学大潮中,似乎缺少了一种冷静和反思:儒家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谁真正领悟了儒学的精髓?如何复兴儒家圣学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些问题我们不弄清楚,就谈不上复兴儒学,更谈不上用儒学智慧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了。

所幸,繁华落尽见真淳。

“阳明心要”公益课让我知道了儒学是最具有普世价值的、最适合当代人修学的一门圣学,让我看到了儒家圣学复兴的曙光。

儒家文化是东方文化中唯一倡导人们入世的文化。儒学高深而务实,它教导我们立成圣之志,同时注重在事上磨,做内圣工夫。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儒学是尽心尽性之学,以善(德)为道来尽心尽性——尽善心,尽德性。善心即心体内含一切与生俱来的本然之德,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一切儒家之德行、德目、德操、德境皆为心体之本有。德行者,心体之行也。德目者,心体之节目与构成也。德操者,心体之操守也,心体之护持也。“操则存,舍则亡。”(《孟子·告子上》)存者,存此心(体)之义也;亡者,亡此心(体)之义也。德境者,心体之体段与境界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人、君子、贤达、圣人等,皆为心体之体段与境界,皆为心体之本有。全善即心,全心即善;善外无心,心外无善。在善之时,真与美也全为善所摄、所容、所化、所统。[2]

善言善行对个人成长、家族的兴旺乃至国家的昌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徐干在《中论·修本》中引曾子言曰:“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周易·系辞下传》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积善”不仅对个人有益,更对子孙后代有益。若将善传承给子孙,那么我们的家族就必有“余庆”,就会枝繁叶茂,就会清明。由个人、家庭推而广之,“积善”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了。

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都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教导我们实现道德(生命)的觉醒,让我们成为圣贤的。儒家圣贤把实现道德觉醒的过程落到生活日用中,让我们把每天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作为修学的对境,来调心、炼心、觉心,切实践行圣贤之道。如果我们依此而行,一切烦恼、焦虑、纠结、痛苦,就会随着生命(道德)的觉醒而消失。

《周易·系辞上传》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我们只有遵照圣贤的教导,时时处处做内圣工夫,不断精进,才能成就德化人生。此生能够得遇圣学,我很感恩,我会继续学习和践行圣学,修德进业,过德化人生,自利利他。


注:
[1]潘麟:《<大学>广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第261页。
[2]参见潘麟:《<大学>广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第42—4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