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平离世前饱受疾病折磨,临终遗言令人落泪,他到底说了什么?

 牛牛18 2023-03-19 发布于辽宁

1997年2月19日,还差三天就是正月十五,在这个本应该喜庆团圆的日子里,邓小平的家人、战友都沉默地坐在一个医院的病房里,窗外隐隐约约传来鞭炮声,屋内却是无边的沉寂。

邓小平躺在病床上,彼时的他,脸颊凹陷,肺部像鼓风机一样一阵一阵得发出鸣响。他的妻子卓琳在病床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泪眼婆娑,嘴巴里不停地传来祷告声。

文章图片1

过了很久,病床上的邓小平缓缓睁开了眼睛,因为在病床上躺了太久,他的眼睛都有些浑浊了。他张张嘴,声音极为微弱,卓琳见状,立刻走上前,将耳朵凑到邓小平嘴边。

邓小平的嘴轻微抖动,表情平静地说着自己的临终遗言,附耳听他说话的卓琳此时却泪如雨下。

良久,卓琳缓缓地坐在凳子上,邓小平却将头微微一偏,眼睛紧紧地盯着桌面的日历。

而后,在心电图刺耳的警报声中,邓小平闭上了双眼。卓琳缓缓说出他的遗言后,所有人顿时泣不成声。

文章图片2

邓小平的临终遗言到底是什么?他为何临终前要紧盯着桌上的日历?

一生波折,妻子是生命中的光

邓小平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波折。年少时饱受战争纷扰;中年时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殚精竭虑;晚年时却受病痛折磨十余载。

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对卓琳来说,亦是苦难的一生。

1939年,卓琳与邓小平相遇了。他们相遇在那年秋天,那天正在跟同志讨论长征作战方案的邓小平,一抬眼,就看到了一位清秀的姑娘迎面走来。

文章图片3

卓琳出生于彩云之南,曾是云南一个富庶人家的女儿。见惯了山河破碎,听多了他国欺凌,在哥哥的影响下,她20岁就加入了抗日先锋队,并辗转来到延安,考入了陕北公学。

1937年,她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彼时的卓琳自带南方的温婉,且身上还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野性美。

邓小平感觉,以后自己的爱人,是她,只能是她。

当时他是政委,还是单身状态,身边的战友、朋友都劝他找个合适的女孩子结婚,但是邓小平一直说:“哪有正好合适的呀,走一步看一步嘛。”

但是突然他遇到了卓琳。

于是他紧急求自己的朋友曾希圣去帮自己和卓琳做媒,让他帮忙问问卓琳愿不愿意。

文章图片4

但是曾希圣一个大男人,第一次接这种活儿,他不会说一些特别好听的话。他找到卓琳,因为第一次给人做媒,有点紧张,就面色紧绷,一脸严肃地问:“有个人想跟你结婚,你愿不愿意?”

当时卓琳很疑惑,毕竟她当时与曾希圣并不熟悉,而且看曾希圣的面色好像并不是很好,担心自己直接拒绝曾希圣会不开心,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她说自己还年轻,还想再工作几年。

然后曾希圣就原话告诉了邓小平,说姑娘不想结婚。

但当时邓小平真心喜欢卓琳,就又拜托曾希圣再去说说。曾希圣再次找到卓琳,说他的那个朋友还想争取一下,问卓琳有没有什么要求。

文章图片5

卓琳当时并不想嫁给工农干部,因为当时很多工农干部都是草莽出身,打架作战都可以,但是没有去学校进修。她怕到时候她嫁给工农干部后,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

他说上阵作战,她说诗词歌赋。卓琳想了想,还是拒绝了,她不想自己以后的生活是这样的枯燥。

在两次拒绝曾希圣后,邓小平就直接来找卓琳了。

邓小平跟卓琳说:“卓琳同志,我这个人年纪比你大,我想跟你结婚,我见你第一面就喜欢。我明白你的顾虑,前方作战是很辛苦,但是我会抽时间读书,我曾经也留过学,我会努力进步。我不会说话,但是很希望你能考虑一下我的请求。”

在见了卓琳一面后,邓小平似乎又有了勇气,他后来又接着找了卓琳两次。两个人交谈时势,交谈诗词,交谈文章,交谈理想。

文章图片6

在频繁的接触下,卓琳觉得邓小平是个知识分子,而且对于当前的形式极为有判断力,目光也很长远。

于是,在邓小平又一次问:“我们结婚好吗?”卓琳点了头。

他们的婚礼极为简陋,只是找朋友吃了一顿饭后,就算是正式结婚了。

婚后,卓琳发现两个人异常地合拍。卓琳天生爱笑爱闹,每天大大咧咧,但是之前又是一个富家小姐出身,所以很多家务农闲都不会做。

而邓小平则沉默少言,非常稳重,每次卓琳跟邓小平叽叽喳喳一天的事情时,邓小平都会笑着,安安静静地听,时不时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因为邓小平很小的时候就自己照顾自己了,生活中缝缝补补、做饭烧水,邓小平都能熟练地做。

文章图片7

但家毕竟是需要两个人承担,卓琳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她经常在邓小平做家务的时候,在旁边打下手,帮帮忙,虽然很多时候都帮了倒忙。

后来,卓琳也慢慢成了做家务的一把好手,开荒种菜、缝补衣物、照顾孩子,卓琳都做的极为娴熟,那个娇气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而邓小平也成了国家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风雨同舟,逃不过病痛折磨

经过了长征、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年自然灾害……

二人一直携手接受风雨摧残。

文章图片8

当年,邓小平对卓琳说:“我们结婚吧,我会对你好。”但是吃不饱、穿不暖、担惊受怕反而成了两个人生活的常态。

邓小平每每说起这些事,都感觉愧对卓琳。邓小平知道卓琳一直喜欢听京剧但是之前没有条件,后来,在中国的形势稳定后,邓小平专门买了留声机,找了很多京剧的唱片。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就坐在一起,听着京剧,听着窗外的风声。

邓小平经常跟卓琳说:“香港就要回来了,等香港回来的那一天,我一定带你去看看。”

“如果我还能活到2000年,我想看看人民的小康生活,那时候,一定很好……”

卓琳笑着答应,她知道,香港回归是邓小平一生的心愿,新中国的繁荣发展也是邓小平最大的心愿。

文章图片9

卓琳喜欢看到邓小平在说起未来的中国时,眼里闪烁的光。

卓琳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很好了,是顶好顶好的了。

但是,邓小平却突然得了怪病,他的双手总是突然颤抖,却不受自己控制。病情发作时,连笔都握不住。

他最初以为是工作强度过大,身体太累了。但是随着症状愈发严重,甚至影响到了正常办公,他才愿意去看医生。

但是看着医生欲言又止的样子,邓小平心里知道这个病不是小问题,他让医生据实告诉他,让他心里有数。

但没想到,医生告诉他,这个病是“帕金森综合征”一生只能药物控制,无解。

文章图片10

当时邓小平和夫人都没想到这个病会这样严重。

慢慢地,邓小平发现手抖动的频率越来越多,睡眠也开始变差,他甚至很多个夜晚都无法入眠,只能依靠药物维持睡眠

但是即便这样,他依旧每天都要坐在他的办公桌前,从早忙到晚,手异常颤抖,他就用左手紧紧地握住右手,试图保持稳定。

卓琳看了实在心疼,她劝邓小平休息一下,不要这么忙了。邓小平说:“你也看到了,我现在身体是这个样子,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我要为中国再多做点事。”

他甚至经常一天工作12-18个小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异常担心。

忙碌的工作,过度用脑,让他的病情时常发作。到了后期,他甚至翻身都觉得异常痛苦,似乎全身肌肉都僵直了,甚至引发出像抽筋一样的疼痛,身体每一处肌肉都在发出这样的疼痛。

文章图片11

十几年,这个病折磨了邓小平十几年,他每天都能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差,身体的某处肌肉不再受他控制,他有的时候甚至没办法独立行走。

1997年2月的某一天清晨,邓小平起床。他突然觉得自己呼吸不畅了,似乎氧气从他肺旁边经过,他的肺却无法捕捉。在他急促呼吸的时候,甚至还引发了剧烈地咳嗽。

在紧急送医后,医生得出了一个最坏的消息。“帕金森综合征”已经到了晚期,已经出现了肺部感染

邓小平明显感觉到身体状态已经极差了,在2月7日大年初一这一天,还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等过了这段时间,给他们放假,多陪陪家人。

文章图片12

他跟卓琳说,自己不知道还能不能陪她看看香港了,让她不要难过。

卓琳当时祈求神明眷顾邓小平,至少让他能看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刻。

但是,神明的眷顾没有来到。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离世。临终前,邓小平说出了自己的遗愿,就是不要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不要大操大办,把自己的眼角膜捐了,对医学研究应该会有用处,最后,他说,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

文章图片13

而后,在心电图刺耳的声音中,他紧紧地盯着桌边的日历,缓缓地闭上了双眼。卓琳知道,邓小平在遗憾自己没有见到香港回归,他等不到了。

1997年3月2日,81岁的卓琳捧着邓小平的骨灰盒登上西郊机场的一架银灰色飞机。

在场人身着黑衣,眼含热泪,目送着飞机从北京起飞。

飞机划拨长空,穿云破雾,升到1800米的高空。卓琳颤颤巍巍地捧起邓小平的骨灰,她的双手举到半空中,却迟迟不愿松开。

此时本来灰蒙蒙的天,突然散落了一束阳光,太阳从云层中缓缓现出光亮。卓琳看着天边光辉,泪水再一次划过面庞,她缓缓松开双手,骨灰与五彩斑斓的花瓣飞扬到空中,渐渐落入大海。浪花会将他带到中国每一处海域……

文章图片14

邓公以宽广的胸怀,再次拥抱大海,这是他与海的缘。

与海结缘,风浪打磨出他的心志

邓小平的一生,海在见证。

1920年,是邓小平第一次见到海,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踏上了奔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旅程。他坐着船,看着波涛汹涌的浪花,他觉得当时的中国,就像现在多风多浪的海,他要做的,就是给中国一片海晏河清。

在这里,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周恩来。他知道,共产党才是拯救中国的希望,他开始在《赤光》杂志上,传播共产主义,将共产主义的火花传播到欧洲大地。

文章图片15

1948年,邓小平来到淮海,在这里,他带领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为解放战争的结束,推进了一大步,这是一场标志性的战争,标志着国民党的统治即将瓦解。

淮海不是海,却又带着“海”,这个“海”见证了邓小平的运筹帷幄,见证了他的挥斥方遒。此时的他经历过战争的磨砺,逐渐成熟,逐渐坦然。

他,勇立潮头,披荆斩棘,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绩。

文章图片16

1978年,他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拥有了大海般广阔而深沉的心胸,气吞山河、容纳百川。

虽经历波折,却能扭转狂澜,在沧海激流中展现英雄本色。

此时的他,靠自己的睿智和自己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解,在中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陆,他的一双妙手,让这片沉寂的中华大地重现勃勃生机。

文章图片17

1982年,随着《联合国海洋公约》的公布,一些国家蠢蠢欲动意欲蚕食中国的南沙群岛。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均占领了南沙群岛的几个小岛。

一方面不能跟这些国家一起宣战,另一方面中国的领土主权必须保持完整。于是,本着宽厚和平的心态,邓小平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商谈,明确要求,这些国家必须承认中国的主权,也不得侵占中国任何岛屿。同时为了共同发展,一些石油等资源,可以共同勘察、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承认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但是越南却加紧了侵占南沙群岛的步伐。邓小平宣布,中国主权完整不容侵犯,在越南强行登岛时,邓小平下令反击。经过战斗,越南投降,中国正式控制了被越南侵占的岛屿,捍卫了领土主权。

文章图片18

1992年,他站在南海边,他挥手一指,告诉大家,海就是需要流动,就是需要百川汇入。中国,也必不能闭关锁国,中国需要吸纳学习,需要开放。

于是,中国对外开放了,他划分出一个又一个经济特区,中国的格局打开,发展、创业、进步……

新中国,气象万千!

文章图片19

1997年,南海边的香港在中国国歌中,缓缓升起了中国鲜红的五星红旗。

然而,这一刻,邓公却看不见了,他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就是为了早日见到香港回归的这一天。

后记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卓琳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了现场。

文章图片20

在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卓琳泪流满面。她想起丈夫,仅仅五个月啊,仅仅五个月,他如果能亲眼看到这一刻该有多好。

后来,卓琳帮邓小平看到了澳门回归,看到了2000年人们的生活,她觉得这一切都跟邓小平想象的一样。

2009年,卓琳走了,她也选择将骨灰撒入大海,她要去陪伴她的丈夫。

文章图片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