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学金融的他,本来有着光明的前景,美好的未来。但是好高骛远的他在尝试几份工作后,都认为这份不起眼的工作,是对自己的亵渎,所以统统选择放弃。 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误区,一味认为自身有名校光环的加持,是天之骄子,基层工作与自己的身份根本不匹配,所以几年下来,好高骛远的他,一直没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父母看着着急,劝他务实一点,并讲道理说,哪一个人从校门出来就能如愿以偿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一般都是从最普通的工作做起,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高的。 他不以为然的说,主要是自己的学历不够高,好的工作才不容易找,若是研究生毕业后就不一样了,所以他要考研,但报班培训需要2万。 工薪阶层的父母拿出2万支持他考研,后来考研失败,他很有理由的解释说,现在考研太卷了。 他又想考公,然后又购买教材,但是并不努力的他,考公也失败了,他说考题出的太偏了,谁能想得到? 已经26岁的他一点不急,父母却为他着急,劝他先出去工作,他却一直推拖说自己正在找工作。 父母托关系好为他找了一份银行柜员的工作,他只做了3天就不去了,说是这种工作根本不适合他。之后整日蜷缩在家里打游戏,成了啃老一族。 父母本以为等他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们就可以颐养天年,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但是现在事与愿违,马上退休的他们还要养活受过高等教育,且四肢健全,不思进取的儿子。 纵观这位大学生的择业观,不难发现,他永远活在名校的光环里不愿出来,不愿脚踏实地的去奋斗,正是这种不务实的想法,才导致他的择业观偏离了轨道。继而又认为他的背后有父母为他兜底,所以他并没有危机感。 孩子出现这种状态,父母也是有责任的,当初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成长,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孩子无法适从社会,才是一个父母最大的过失, 但作为一名26岁的成年人,应该知道肩上的责任,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目标。若是一味啃老,待父母百年之后,自己应该怎么面对社会? 一个人只有在试错中才能不断成长,早受挫总比晚受挫要好。 不愿成长,没有试错的空间,当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内心装的都是恐惧和不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