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奚阿兴佳作欣赏:时隔40年,神话绘本《女娲补天》梅开二度,各美其美

 江户小歪 2023-03-19 发布于浙江

很多读者喜欢看绘本,但绘本艺术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80年代。

那时候不仅是连环画,少儿绘本的精品也是多如牛毛,今天我从书架抽出一本和你共赏。

这本书叫作《共工触山》,初版于1981年,属于中国神话系列 (20开彩色连环画)中的一册。

2011年再版《共工触山》

2011年,湖北少儿出版社启动“中国图画书典藏书系”系列,将这本书列入其中,放大尺寸,原稿精印,带给读者最震撼的视觉享受。

该书讲述了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大战,撞断天柱,于是引出女娲补天。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本篇重在对绘画做一些思考和品赏。

扉页,正是通往正篇“庭院”的玄关,我们看到湛蓝的天空下,一根嶙峋的石柱顶天立地,云气坚硬,肃杀,群鹤飞过,氛围壮丽而祥和。

共工出征

水神共工带小弟去找火神打架,气势汹汹。看旗帜飘动,神光的方向能感受到风速很急。

因为是远古,战士们没有衣服穿,有人似乎都没穿裤子。水中有一些游动的蛟龙。水波也近似龙鳞,很有上古时代的苍莽大气感。

共工出征(网图原稿)

水火不容

镜头迅速从俯瞰切换到特写。水神和火神已经打起来,战况激烈,产生一道道诡秘的能量波,搅得乾坤倒悬,宇宙波动。刀、锤撞击产生的神光可能参考了先秦时期的纹饰。

画家笔下的云朵类似石膏,硬邦邦的。

水火不容(完整原稿,网图)

两军激战

二神自己打得热闹,他们的马仔们也在拼命搏杀。这幅跨页画采用平视,完整地呈现了战斗场景。

这幅画气势宏大,火神在上位,且红色的火压着蓝色的水,暗示祝融占了上风。

两军激战(完整原稿,网图)

图中有个小胡子,估计是祝融手下,扬手招呼着同伴:“冲呀,咱们赢了!”更多的战士抱头撅腚,痛苦不堪。

两军激战(完整原稿,网图)

这半边有龙的尸体,还有水神马仔垂头丧气,共工本人也呈现出不敌之态。注意这些画面线条表现,并非中国传统技法,明显带有西方版画的风格。这些人物形象也更接近北欧神话的人种。

(画展原稿实拍,网图)

共工触山

共工输了,输不起,他要宣泄愤怒,于是翻身撞向天柱。天柱瞬间断裂,碎石纷飞,还多了一些红色,似乎是流出血来。显然共工昏了头,于是有了翻身倒撞的动作设计。

人间遭难

天塌了,人间大难,洪水爆发,山火四起,自然秩序陷入混乱。一个远景交代了前后纵深度和垂直上下的立体感。

女娲补天

共工下场,女娲登场。女娲坐在云端俯瞰,见共工捅了这么大篓子,自己不出手不行,不然之前造人的力气就白费了。

女娲大神坐在这朵云上,端庄娴静,圣洁美丽。云彩形态设计也充满艺术性。背景纯色,灵感得益于刺绣的布料。

炼五色石

女娲不辞辛劳,炼五色石。先秦以“黑、白、黄、红、青”为五色,色彩在画面中基本对得上。这些石头来自不同地方,形状也是奇奇怪怪,外观参考了战国时代的“料珠”。炼石头的锅子灵感来源于仰韶文化的三足陶鼎

史前三足陶鼎(仅供参考)

战国时期料珠(蜻蜓眼陶胎珠)

80年代的画家都很讲究艺术美学,他们习惯在博物馆,图书馆翻找资料,看到奇奇怪怪的东西都可能触发他们的灵感。

女娲补天

这里运用仰视,女娲驾五色祥云补洞。天洞上还有大量银河水倾泻而下。其他小漏洞已经基本补上,五色石呈现胶状没有完全凝固。

威逼大龟

“龟儿,借你爪子用用。”为了造新的天柱,女娲去找大龟。这个大龟配色异常花哨,妖气十足,一看就不是善类。女娲的弓箭是破甲箭,大龟只好献出四足。

拿足补柱

我突然有点同情大龟,以后乌龟的腿缩短许多,爬不快了。

杀恶龙

恶龙作乱,女娲提剑杀它。红黑撞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红中略带有一些粉,不至于太压抑。

芦草治水

画家自述《共工触山》采用工笔重彩,参考了无数中国文化产物:绘画、雕塑、玩具、漆器、刺绣等等,画幅虽少,但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作者其人

这部作品共14幅图,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放在今天也绝对是第一流的美术。

作者名叫奚阿兴,他1944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他加入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美编,也做过美术总监。他的作品并不多,但多数经典,比如今天介绍的这本。

另有绘本《盘古开天》、《宝船》、《大禹治水》,连环画绘有《木马计》、《奥德赛》、《武王灭纣》。

早年奚阿兴精研版画,后来也涉猎油画,他创作时总是安静地窥视和思考,擅长在画布上摆布一种特别的世界观,巧妙地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感。

这种世界观既有版画造型规律,也有油画水彩的风味,当东方古典题材被西方现代主义给解构,传递出一种深邃而破裂的美感。

艺术作品要雅俗共赏很难,我相信他做到了。

▶ 时隔40年,再造女娲补天新篇

2017年“中华创世神话”项目启动,请来不少画家参与,奚阿兴已经70多岁,也积极参与,重新创作了女娲补天故事。

比起前作,奚阿兴的画风有很大变化,色调更暗,类似远古山洞中的岩画。根据画家本人介绍,他尝试过许多样张,施大畏院长也组织大家一起开观摩研讨会,多次讨论后才有了这套图。

共工一怒之下,一头撞塌了不周之山

西北天空出现了一个冒着浓烟的巨大窟窿

时隔40年,奚阿兴老师对女娲的理解又有不同,他认为女娲做了造人、治水、杀龙、补天这么多大任务,应该是一个身形强壮的伟大母亲。所以她不可能和七仙女、嫦娥那样秀美细巧。

女娲四处找葫芦

于是我们看到了奚老师笔下的大脚女娲,此刻她正欢快地提着葫芦。

直到人,牲畜和野兽都奋力爬上葫芦船,伏羲、女娲才登上了大葫芦瓢。

天破洞,世间发洪水,大家都跳上葫芦逃生,葫芦船类似西方的诺亚方舟。

以火炬点燃金玉大锅

众人欢呼:“炼成了,炼成了!”

炼石补天

众人正要喝彩,却又一片惊呼。原来,石浆太重,有滴滴答答掉了下来。

坐龟遨游

我挺喜欢这幅坐龟遨游,神性和人性的交织后,只剩下责任、凄凉与孤单。

女娲张弓搭箭,黑龙轰然倒毙

图为奚阿兴老师在创作新女娲

这组作品对女娲形象解构得更彻底,令我想起前两年的一个网络梗: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周围则是乱飞的胶状五色石。

奚阿兴老师一直在探索,从工笔写实到壁画风格,精神气质为之一大变。

但凡曾经的大师,如今绘本风格都变得原始而粗犷,这到底是艺术升级还是倒退?

我能接受新版女娲的求变,但我更怀念曾经的共工和女娲。

读者朋友,你觉得哪一部更好呢?

我是江户小歪,码字不易,如喜欢本文请不吝点赞转发,我们下期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