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护健康

 淮阴语文 2023-03-20 发布于江苏

      

守护健康

□吴波

     在年前全民皆“阳”后,流行一句话叫“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说没有人能永远挡在我们前面无偿保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已的健康负责。

     说起健康,我这副从娘胎里带出的身板一直都还不错,除了剖腹产进过医院,几乎就没和医院打过交道。但架不住身边人拉胯,老公在家里排行老幺,父本老,母本弱,先天既不足,后天也失于自律,三年前一场脑梗,更让他各方面机能加速衰老,每天看他不是这疼就是那痒,天一变就头痛,风一吹就拉肚,走几十步能吐十几口的痰,换季时鼻炎发作抽纸都跟不上用,实在是让人无法坐视。

     去医院看病,西药是越吃越多,血压血脂也没见降下来,转道去中医院开中药汤剂,苦水也没少灌,什么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冬令调理的膏滋膏方,医院门只要进去动辄就是几千块大洋,可是明明中药西药每年都没少吃,但收效甚微。眼看他自脑梗后身体每况愈下,头发几近花白,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他好我也好,我们二十五载相濡以沫,作为妻子我又怎能漠视另一半的健康。

     说是自学中医 ,其实也就是了解一点中医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在我国传承几千年之久,就是正经科班出身终极一生都很难探究完毕,何况我等门外汉。我自知资质愚笨,所求不多,只想学点简单的医学知识,再学一点按摩的手法,能自己在家给家人做些饮食上的调理,日常上的护理。

     中医知识是众所周知的晦涩难懂,纵然我自诩有一点古文功底但真的捧起中医古籍如《黄帝内经》也觉得无从下手,好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手机上都有相关的app,我下载了几个如中医通,中济经络,灸大夫……每天跟着学习打卡,希望积硅步可以致千里,积小流可以致江海。

     可是中医的水实在是太深了,中医不仅是医学,还是哲学、文学、自然科学……里面有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非博学不可。光一本《黄帝内经》你想把它啃下来少说也得半年,何况舌象、脉象,各种经方,家有病人等不得,于是乎我还是先从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入手,希望能尽快了解一点皮毛,学以致用。




     学经络必涉及针灸,中医讲究四季养生,就是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养生方式,现值春季宜养肝,虽然说立春日我也曾揪住老公的大脚指,在大墩穴上放了两滴血,但真要就此深入,我还是不敢想也不敢扎的,但针灸针灸,分“针”和“灸”,银针咱不敢拿,艾灸还是可行的。

      艾灸就是利用艾绒或艾条,通过点燃后的热量,靠近或接触病变部位或穴位,刺激局部以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特殊中医外治方法,基本上属于温和灸,操作简易无门槛。正好全民皆阳的那段时间家里买了不少艾条用来熏杀,这下派上用场,配上特制的器具如艾灸盒,艾灸包,再加上经络按摩,饮食调理,坚持一段日子下来,在老公身上疗效明显。




     都说人生的下半场,拼的是健康,这健康不仅是自身的,还有家人的。我曾经看过一篇有关“杯子”的论述,说人体就象玻璃杯子,医院是等杯子掉下来,看看怎么修补;保险是等杯子掉下来,看看还能赔多少钱;养生是往里推一把,竭尽全力不让杯子掉下来。虽然说人生没有如果, 但如果我早懂一点医疗知识,就不至于让老父67岁就离世;如果我早懂一点医疗知识,就不会让女儿割掉扁桃体;如果我早懂一点医疗知识,就不会让老公病情迁延这么多年……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记得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要拿起文艺的武器来拯救国人的灵魂,而在这个自媒体泛滥的当下,是个人都能写个三句半,灵魂已经不是我所要追求的首要问题,三年疫情更让我明白在健康面前什么都是浮云。中医素有“三分病,七分养”之说,《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也曾告诫人们:“治已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尤不若自也。”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为了少与医院打交道,人生下半场,我所能做的,我必须要做的,就是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作者简介:吴波,女,70后文学爱好者,淮安市淮安区人,喜欢读书,经常练笔,以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为主,相信文字的美不仅可以丰富生活,更可以治愈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