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 勇敢:不敢也是敢?那与怕有何区别?

 王肖杰 2023-03-20 发布于山东
孩子,你知道什么是勇敢吗?你先想想再说,不过我也不指望你能回答上来。几千年前,苏格拉底就在古希腊的街头,跟世上公认的勇敢之人讨论过勇敢,在苏格拉底的不断诘问下,一生驰骋疆场的将军拉凯斯只好承认自己对勇敢一无所知。所以你回答不上来也很正常,但我们这里可以深入讨论一下。
《中庸》里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认为知、仁、勇三种德性是君子最高的德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仁爱通过修养也能实现,而勇气是最难的。一个人的勇多是天性使然,天赋我们暂且存而不论,只说说后天之勇。
首先,勇的背后必有动力,最自然的力量便是展示我比你强。比如校园暴力就是如此,很多少年之间并无利益冲突,只是因为多看了一眼,便从“你看什么看?”“我看怎么了?”这样的口角开始,最终拳脚相加,甚至闹出人命。这是人的动物性,与生俱来。修养的目的,就是要克制人的动物性。
成人世界这类情况很少出现,但成人之勇,多与利益相关,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是成本低,能承受,所以表现出勇敢。
比如“光脚不怕穿鞋的”“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既然是锁链,失去了也无所谓,为什么不勇敢呢?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戍边误期是死,反叛也是死,为什么不揭竿而起呢?
当然成本高低是相对的。比如投资,用自己的闲钱买股票,赔了也无所谓;可是加杠杆,从银行贷款炒股票,那就另当别论了。一个人敢不敢借钱给别人,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如果这笔钱借出去对方不还,自己能不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那就不敢了。
再比如一个人在街上动拳头,当对方掏出刀来,他的勇气可能就消失了;一个人在街上动刀子,另外一个人掏出枪来,他的勇气可能也消失了。
古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但如果株连九族呢?能不能承受父母因自己而死呢?如果不行,勇气也会消失。而历史上有一个绝勇之人,就是明朝公认的名儒方孝孺,朱棣篡位之后,方孝孺誓死不从,说灭九族也不怕,最后被“灭十族”,第十族是门生朋友。他被腰斩后,拼尽全力蘸着自己身上的血在地上写了十二个半“篡”字。
二是成本虽高,但诱惑更大,也会勇敢。
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师”。为什么?真的是秦国人不怕死吗?是死的成本低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军功制下,士兵在战场上斩杀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的好处就越大,于是更勇敢。
马克思曾说:“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为什么敢如此?就是因为诱惑大。
还有一种诱惑是名声,我们常说“名利、名利”,“名”在“利”前,明朝著名清官海瑞敢于抬棺进谏,就是抬着棺材给皇帝进谏,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青史留名。
三是不为自己的舍身之勇。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真正的勇敢。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比如“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女杰秋瑾,比如“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先烈,比如朝鲜战场上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等,他们为了民族、国家、社会之大义,勇于献身,这是值得敬佩的大勇。
当然我们普通人很少会经历用生命保全大义的危急时刻,更多的舍身之勇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自我突破,放弃当下的舒服,突破心理局限,勇于迎接未知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一种勇是“勇于不敢”。
老子说:“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韩信受胯下之辱,不是怕,而恰恰因为他敢于不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当时拔剑而起,那只是匹夫之勇,可能不会有日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战神”韩信了。
古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看上去是怯懦,实际上是真勇。孔子曾批评过“暴虎冯河”的人,“暴虎冯河”的意思是赤手空拳打老虎,挽起裤腿就过河。这样的人会害死自己,而于事无补。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个情节:六爷吃了一碗凉粉,别人诬陷他吃了两碗。争吵之下,六爷直接拿刀把肚子拉开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行为就是“暴虎冯河”,是鲁莽,不是勇敢,但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因鲁莽而干出蠢事。
孩子,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勇于成大事,同时敢于经受磨练,恰到好处地敢于“不敢”,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