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乃元 2023-03-20 发布于云南

一、  风的概念和分类

风的概念和风的分类:前面对天的认识中提到风是含有物质的水分和热能混合的流动的大气,由于人类是生活在地球表面,人最能够感受到的大气的变化也就是风的变化了。因此风的变化实际就是指大气压力的变化。风正常的变化称为正风或者是当时之风,比如随四季变化的春风、夏风(热气)、秋风(金气、燥气)、冬风(寒气)。不当时的风称为邪气。

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太一(北极星七星,北极星不动而斗杓围着北极星旋转)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

古人对风向的认识也是非常注重的,因为气是具有方向的能量波,不同的方向的气形成的有形物质是不同的,比如上升的阴气与下降的阳气的结合,我们看到的就是万物欣欣向荣的生长状态,古人称之为阳生阴长。

古人通过观测北斗星的旋转来判断不同的风对不同的人的伤害,原理深奥,但方法简单易行,这就是古人的方法学。

二、风的动力来源

为什么产生风前面已经介绍过,空气流动来自于大气压力的变化,大气压力的变化来自于冷热的变化,大气冷热燥湿的变化来源于阴阳的变化,从《周髀算经》的论述来看是地球在大气层内的南北运动所引起的。归根到底还是研究阴阳的变化。引起大气层能量变化的因素其实就有两个。正常的阴阳变化和不正常的阴阳变化。

正常的阴阳变化指的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赤道和黄道的夹角的关系引起的太阳相对于地球做南北来回移动,产生了地球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正常的阴阳变化导致的是大气层风、热、湿、火、燥、寒六气的周而复始的变化。

不正常的阴阳变化,由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绕太阳旋转,特别是地球附近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对地球接收太阳能量波的影响非常明显,五星绕太阳的运转周期不同,黄赤交角不同,影响地球大气层能量变化也就各不相同。同时就会产生不同量子态的风。

通过长期观测,五星从内至外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能量的相互生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能量的相互生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地球生命最直接的关系,这个规律的形成是太阳系星球运行对太阳能量的照射、遮挡、反射、折射等客观规律而形成的,也正是这个规律造就了地球生物圈的产生。当然这个关系也完全是一种化学变化的关系。每颗行星对地球大气影响关联是时段性的,正常情况木星影响春季、火星影响夏季、土星影响长夏,金星影响秋季,水星影响冬季的关系。当行星运行位置不在对应的正常位置,其影响规律就发生了很多组合的变化。

正常和不正常的阴阳变化就导致地球大气层的能量状态发生了比较复杂的变化。古人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大气层能量状态的变化规律给总结出来了。那就是五运六气的组合规律。

三、 五运又称为五气、五行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原文是这样表述的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告诉我们地球上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根源之一就是五星的原因,即五行生化原理,这个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体也是遵循这个五行生化规律,是周而复始的,我已经明白了,想听一听,五行规律与天的六节生化规律结合又是怎样的变化的呢?

古人对天文气象的研究是世袭制的。鬼臾区家就是世代研究天文气象的。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廖廖数语,清楚地道出了天体宇宙运行的规律。古人认为:太空是浩瀚无垠,太阳系的九星悬朗,肯定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而且指出太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月球七曜,是在地球上观测人类看到的运动着并且对地球大气能量影响明显的七星,它们除了围绕太阳运转,相互之间是有影响的,并且是除自转外还有一定的椭园轨道在旋转,太阳系所构成的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对地球本身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就是“七曜周旋”,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生化化,生存与繁衍的兴衰变化,甚至地球及地球上的各物种的自然灾害无一不是与七曜周旋的活动规律有关。

我的理解就是:木火土金水和地球在同一平面运行,当地球与行星在同一侧且在一直线上0度角时,由于光波直线传播的原理,外围的星球反射太阳光波是最强烈的。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水星和金星遮挡太阳光波也是最强烈的。古人把这种情形称为刚。这种情形是能量的叠加或者是锐减。对于处于外圈的火星、木星和土星就有火生土,热能蒸发地球大量的水气,也称湿气。木生风,木星反射的能量使地气开始蒸发,由于地气升发的开始导致空气微微的开始流动。土生金,土星的能量导致湿气蒸发,地球万物饱满并且坚硬。都是能量叠加的标志。对于处于内圈的水星和金星就有水生寒,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减少。金生水也是地球获得能量从多到少。都是能量减少的标志。

另一种情形就是地球与行星隔着太阳相对在180度,这种情形是能量的叠加得少或者是锐减也少。古人把这种情形称为柔。因此古人就把五星在天空的位置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刚柔十天干来表示。

还有一些情形就是水星和火星构成直角三角形,在火星折射太阳光波导致地球加热的同时,水星也遮挡太阳光波制约着火星的能量,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水克火。同理就有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样的能量制约关系。当然这些原理只能是通过对行星所处的位置,同时还要观测地球地气的变化。这个就是古人观测地气的方法,特别是观察地球生命物质的生长和消亡。古人称之为“律吕调阳”。

正是认识了气的这个能量的生养和制约的关系,前面介绍了地球生命物质,特别是人类根据其出生的时间地点就具备了五气(人以天地之气生)的特性。人处在地球表面,也就受地球之气的生养和制约,人气遇上正常的生养和制约之气,那就是运气好,遇上不正常的生养和制约之气即遇上过或者不及之气,那就是运气差。所以五气又称为五运,同理五气的产生与五颗行星关系密切,因此五气又称为五行。

这就是古人曰:“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五气的生化规律或者说地球万物的成形与化气规律,其实这个生化规律就是我们现代的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就是一个化气与成形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能量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物质化气或者是气化物质的过程。

用现代化学方程式表示:

金生水: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同时表明燥气挤压大气层中的水气,在地面有更多的水。

水生木:6C+10H2O阳光照射(吸收能量)6C10H2O;同时表明水气上升植物能够生长。

木生火: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2O点燃(释放热能) CO2;同时表明风气吸收能量变得更热。

火生土:碳在氧气中燃烧还剩下灰土,释放热能的过程,同时表明热能蒸发水成为湿气。

土生金:矿土可以冶炼金属,吸收能量的过程。同时表明湿气吸收能量转变为燥气。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是能量的变化。物质形态的变化。

相生是获得能量,相克是消耗能量。

五行相生相克,表示的就是升降的加速(相生)或减速(相克)的运动,比如水生木是下降的地气转头向上的转折点,所以称之为生(水生木),木生火是地球获得更多的能量,地气快速上升,火生土,上升之气达到了极限开始折头,所以称之为化,万物生长达到了极限,上升达到了极限,开始下降了,土气是极限状态,开始向金气转化,从热的极限向凉转变,下降的凉气逐渐变得更冷,这就是金生水,寒气达到了极限,又开始上升,又回到了水生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相克,是气的反向运动,木克土,上升的木气受到下降的金气的克制,水克火,上升的火气受到下降的水气的克制,土克水,转向向上的水气受到土气的克制,木克土,转头向下的土气受到上升的木气的制约,火克金,下降的金气受到向上的热气的制约。生是转化的加速运动,克是转化的减速运动。研究的还是气的升降的运动速度。是能量的加减的变化。

古人所说不仅仅是化学方程式表达的层面,同时也表达了最小微粒的层面,用我们现代认识物质的知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上升的两个粒子(能量小)与一个下降的粒子(能量大)能量相互抵消结合化为物质,不显示明显的能量场。我们称之为一个中子。当上升的一个粒子(能量小)与两个下降的粒子(能量大)结合生成物质,能量不能相互抵消,显示明显的能量场。我们称之为一个质子;不同的质子和中子个数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元素。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原子。不同的原子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分子。不同的分子就构成了不同的物质。不同磁极相吸构成我们身边的一切有形物质。围绕原子核的电子云是物质能量场的表现。

生成物由于含能量的多少不同这就构成了物质的不同形态,气态、液态、固态。因此改变物质的能量就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

自然界中能量的不同,决定生成物的不同,比如同是碳原素,其获得能量的不同,就可以生成比较软的石墨或者是比较坚硬的金刚石。无非也就是粒子的能量的多少不同。物质的粒子的能量与速度关系如下图所示。电子、光子质量小,是因为质量化为了速度,波包含气多的原故。

QQ截图20210420090609

                物质与速度关系示意图

五气生成地球地表万物。同时包括人类。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代表植物),木生酸(植物的果实、食物味),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食物味),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您,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食物味),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食物味),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食物味),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正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四、 三阴三阳之六气

地球大气层除了受五星的影响,同时还受太阳的直接照射使地球发热生成五气。但是由于大气层的存在,太阳波到达大气层之后,太阳波受到地球的阻挡,太阳波的速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当波的速度低于每秒30万千米,波就在空中化为了光子,光子由于大气层表面的折射原理,在大气层内又聚集成了一个太阳焦点(影像),也就是说在大气层内又增加了一个发光的热源点。古人称之为相火,产生的还是热气。因此大气层中在五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相火火气,这就是古人六气的来源。前面介绍过六气是地球在大气层中移动经历不同大气层的一个过程。

《黄帝内经.灵枢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木,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木,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QQ截图20200330093409

天气与地气循环示意图

地球蒸腾散发的是五气(五运),大气层中存在的是六气,五运和六气都按其规律在运转,五运与六气的组合就生成了五运六气规律。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五、 六十甲子与气

 五星的运行周期是60年从五星连珠又回到五星连珠。 五星的影响与六气的影响就组合成了60甲子的气(能量)的变化规律,地之五运木、火、土、金、水对应五气风、热、湿、燥、寒。对应地理方位:东、南、中、西、北。

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对应天之六气风、热、湿、火、燥、寒六气。

天干:代表刚干甲丙戊庚壬五年,柔干乙丁己辛癸五年,同时还代表五个方位,对应五运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火,对应的五气是湿、燥、寒、风、热,湿、燥、寒、风、热。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代表十二年,代表十二个时辰,同时还代表十二个方位(星象图),对应六气三阴三阳: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对应六气的热、湿、火、燥、寒、风,热、湿、火、燥、寒、风。

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转,五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转,所以六十天干地支计年法,表示的是地球与五星的相对位置,实际就是把五星对地球的大气层的量子态的影响,在位置,时间,空间的大气层的量子态进行了排列组合的表述,这是古人采用的坐标系。同时也把不同的量子态影响地球生物生长化收藏以及影响人体发病的的位置,时间,空间都包含其中,是一种动态的描述。是真正的相对论。比如说:

己巳 己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当然主要要表达的还是大气层的量子态的气的组合规律。60年的气的组合如下。

甲子(湿、热)、乙丑(燥、湿)、丙寅(寒、火)、丁卯(风、燥)、戊辰(热、寒)、己巳(湿、风)、庚午(燥、热)、辛未(寒、湿)、壬申(风、火)、癸酉(热、燥)、

甲戍(湿、寒)、乙亥(燥、风)、丙子(寒、热)、丁丑(风、湿)、戊寅(热、火)、己卯(湿、燥)、庚辰(燥、寒)、辛巳(寒、风)、壬午(风、热)、癸未(热、湿)、

甲申(湿、火)、乙酉(燥、燥)、 丙戍(寒、寒)、丁亥(风、风) 、戊子(热、热)、己丑(湿、湿)、庚寅(燥、火)、辛卯(寒、燥)、壬辰(风、寒)、癸巳(热、风)

甲午(湿、热)、乙未(燥、湿)、丙申(寒、火)、丁酉(风、燥)、戊戍(热、寒)、己亥(湿、寒)、庚子(燥、热)、辛丑(寒、湿)、壬寅(风、火)、癸卯(热、燥)

甲辰(湿、寒)、乙巳(燥、凤)、丙午(寒、热)、丁未(风、湿)、戊申(热、火)、己酉(湿、燥)、庚戍(燥、寒)、辛亥(寒、风)、壬子(风、热)、癸丑(热、湿)

甲寅(湿、火)、乙卯(燥、燥)、丙辰(寒、寒)、丁巳(风、风)、戊午(热、热)、己未(湿、湿)、庚申(燥、火)、辛酉(寒、燥)、壬戍(风、寒)、癸亥(热、风)

《黄帝内经》论述的就是这样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五星的运行是六十年又回到了一条直线,叫五星连珠,也就是说在一个甲子六十年中大气层的变化规律掌握了,下一个甲子六十年中大气层的变化规律与上一个甲子年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古人能够长期预测大气层量子态变化对生命的影响规律的原理。古人对这样的变化规律是通过长期的观测实践,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规律,希望长期传承。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古人研究的是大气层的气的不同状态,实际研究的就是量子态。

详细内容参考后面“五运六气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