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沈战役,林彪横扫千军如卷席,却因一着不慎,遭毛主席严厉斥责

 James5291 2023-03-20 发布于北京

老覃在昨天写了《1948年,高岗发兵南下,林彪向中央连发3封电报,毛主席夜不能寐》一文,讲的是我军在1948年10月15日胜利攻占了锦州之后,中央军委、东北局和东总很快达成了“弃打锦西,全力围歼廖耀湘集团”的共识。东总遂于10月20日签署颁发了全歼东北敌军的政治动员令,提出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解放全东北”的口号。

辽沈战役爆发前,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有14个军共55万人。

我军要全歼这55万人,得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之下:一、我军已经拥有了围歼这55万人的能力;二、这55万人没有逃跑,等着我军围歼。

第一个条件不用多说了,全靠我们自己努力,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从实力上压倒对方。

重点说第二个条件。

这第二个条件的存在,一靠我们争取,二靠敌人配合。

我们是怎么争取的呢?

老覃在之前写的《1948年,毛主席严厉批评林彪:你对杨成武部的轻率态度是很不对的》一文中说了,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地,毛主席在1948年2月就提出了通过攻占锦州,目的是关门打狗,把国民党军55万人锁在关外,进行分割歼灭。

但是,我们对锦州的攻坚战,是从1948年10月7日开始的。

那么,从1948年2月到1948年10月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国民党军55万人为什么老老实实地待在东北不逃跑呢?

这事说来比较话长。

从1948年2月开始,国民党军55万人就已经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孤点上了。

也就是说,在东北战场上,胜利的天平已经明显倾斜于我方了。

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非常明智地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把长春、沈阳的守军全部撤退至锦州固守。

巴大维说,这么一来,进,可以继续争夺东北;退,可以撤回关内。

蒋介石一方面对东北还有幻想,另一方面他是要面子的人。他觉得就这样放弃长春、沈阳,政治影响太大,有碍国际视听,所以犹豫不决。

老覃在另一篇题为《卫立煌是我军的卧底?林彪:他在东北战场上给我制造了很多麻烦》的文章中说了,在1948年1月17日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的卫立煌,他从林彪攻四平不下的行动中判断我军不具备攻坚大城市的能力,自信能够坚守长春、沈阳、锦州,又坚信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因此极力反对从东北撤军。

等到长春被围,卫立煌意识到沈阳已经不安全了,但他仍不能把沈阳的主力撤往锦州。

因为,要从沈阳撤兵回锦州,队伍太过庞大,还带着家眷、辎重,动作缓慢,而且是背辽河、绕阳河、新开河三条大水侧敌行动,极容易在半路被分割围歼。

那么,接下来国民党军在东北面临的情形,已经是攻不能攻,守不能守,连撤都不能撤了。

1948年10月7日,林彪集结大军于锦州城下,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倒是想到了一个撤退的妙方,即:解放军集结主力围攻锦州,长春周围和辽南已经出现了相对的空虚。沈阳守军可以趁这个时机一举奔袭占领营口,随时准备从海上撤退。而长春守军也可以在这个时候突围向沈阳集结。

老覃在上周写的《辽沈战役,毛主席不知林彪身在何处,发电急问:你指挥所前移否?》一文说,蒋介石在这个时候也已经有了放弃东北的心思,但他是不方便明讲的。

他太过精于计算了。他希望这时候有部下向他提出全面放弃东北的建议,然后他做出勉强批准的样子予以批准,那么,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推卸掉丢弃东北的责任了。

但这样的建议是没有人敢于提出来的。

当林彪的大军已经集结于锦州城下,他又觉得,必须与林彪展开一次决战,消耗林彪实力,减轻华北的威胁。

基于此,他强行命令廖耀湘出沈阳西进,配合锦西、葫芦岛的东进兵团,展开“东西对进”。

廖耀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先向西,继而又向北,朝锦州的相反方向而去。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奇”的骚操作呢?

廖耀湘给出的理由是:锦西、葫芦岛的部队尚未会师,“东西对进”的战略在时间和空间上还无法协同。此时应先占领彰武、新立屯一线,并破坏铁路,切断解放军的补给线,给围攻锦州的解放军造成混乱。

林彪明白廖耀湘这是要打滑头仗,就干脆把彰武县城让给了他。

廖耀湘慢慢悠悠地占领了彰武,到了10月15日,解放军胜利解放锦州了。

廖耀湘如释重负。

他以为,锦州已经不存在救援的问题了,那么,接下来,他应该可以指挥大军向营口方向转移了。

他焦急地等待着蒋介石的命令。

他万万没有想到,蒋介石这个时候就像是个在赌场上输红了眼的赌徒,已经丧心病狂、不管不顾了。

蒋介石命令他的兵团和锦西、葫芦岛的东进兵团继续“东西对进”,不惜一切代价收复锦州。

廖耀湘相当清楚,这个时候是绝对收复不了锦州的,自己的兵团只要再向西前进一步,就会陷入解放军的包围,万劫不复。

坐镇沈阳的卫立煌比廖耀湘还要清楚,解放军所希望的就是廖耀湘兵团继续西进,廖耀湘兵团一旦远离了沈阳,围攻锦州的解放军的主力就会转身向其发动攻击并予以歼灭。

因此,卫立煌向蒋介石据理力争,要求廖耀湘兵团退回沈阳。

到底是进锦州还是退营口、抑或是回沈阳,蒋介石和廖耀湘、卫立煌三个人有三种想法,无法得到统一。

时间就在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中白白消耗了五天。

到了10月20日,廖耀湘提出,不管是进锦州、退营口、回沈阳,都必须先把黑山打下来。

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开始对黑山、大虎山的人民解放军阵地发起猛攻。

林彪已经在黑山和大虎山上布下了天罗地网。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驻守在黑山、大虎山阵地的是我军猛将梁兴初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

他们每天都顶着廖耀湘兵团四五个师规模的轮番集团冲锋,为我军主力部队回师东调赢得了时间。

廖耀湘目睹其精锐之师伤亡惨重,又兼攻占了锦州的解放军部队已回师到达北镇地区,自己的兵团危在旦夕,决定弃黑山不攻,侧敌行军,大踏步向营口、大洼地区撤退。

卫立煌收到了他的报告,立即批复同意,并称:

“万不得已时,可退回沈阳。”

老覃在昨天写了《1948年,高岗发兵南下,林彪向中央连发3封电报,毛主席夜不能寐》一文中已经说了,关于廖耀湘兵团要向营口跑路的小心思,毛主席在10月18日就提醒过了林彪,说:“我们所最担心的是沈敌从营口撤退,向华中增援。”

是的,毛主席这个时候正在和粟裕策划淮海战役,一旦廖耀湘兵团从营口撤退往华中,华野和中野的压力就非常沉重了。

现在查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的《毛泽东军事文集》,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我们可以发现,从1948年10月17日到1948年10月24日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在前前后后,一共有7次通过发电报提醒和要求林彪对营口进行封锁。

1948年10月17日的电文说的是:

“(敌人)要撤就是经营口海运。”

1948年10月18日电说的是:

“须以一个纵队控制营口。”

1948年10月19日连发了3电,进一步明确指出由五纵、六纵、十二纵共三个纵队

“堵塞沈敌向营口的退路”

1948年10月20日电,疾呼:

“敌有随时退至营口可能。”

1948年10月24日电,再次提醒:

“控制营口阻塞敌人海上逃路。”

对于毛主席的提醒,林彪在一开始派出了当时驻在盘山、距营口最近的独立二师前去切断了通向营口的通路。

但是,黑山阻击战开打后,林彪认为我军完全可以在黑山、大虎山地区把廖耀湘兵团挡住,廖耀湘缩回去的动向有二:一是南下营口,二是东退沈阳。

于是他命令原在彰武的第六纵队立即南下,以强行军的速度迅速插到新民以西半拉子门等地阻敌东归沈阳。同时命令第八纵队赶到大虎山以东,防止敌人从营口逃跑。

另外,还命令原本安排去切断通过营口通路的独立二师回至新立屯与半拉门之间,参加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

话说,在蒋介石要求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东西对进”收复锦州时,国民党第52军军长刘玉章深知此举凶多吉少,他不愿归廖耀湘指挥西进,亲自到沈阳活动,经卫立煌批准,得了到一个打通营口的任务。

林彪这时候已经把解放军主力部队都投入到聚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中去了,第52军从辽阳、鞍山悄悄出动,于10月24日占领了营口。

毛主席于10月25日收到了刘玉章占领营口的消息,气急攻心,于当天18时发电致电林彪,指出了林彪的连犯的三个错误:一、“事先完全不估计到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二、“在我们数电指出后”,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根据“不确实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

毛主席对林彪进行了严厉斥责,说:

“致使52军部队于24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林彪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赶紧电令十二纵南下。

到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接近尾声时,又抽出七纵、八纵、九纵和独立二师迅速南下。

但是,来不及了,刘玉章第52军的一万人最终从营口乘船逃脱,成为了漏网之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