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明朝最后的“救世主”,抗金报国的英雄,为何却被崇祯处死?

 快乐老年435 2023-03-20 发布于山东

“古来圣贤治世赖有贤臣。”

《神探狄仁杰》中爆火的台词,让我们知晓古代王朝太平安乐之下,必有治世贤臣襄助。

贤臣于盛世来说,是锦上添花的助力,于乱世而言,则是力挽狂澜的良药。

明朝末年,后金进犯辽东,明朝五万精兵尽丧。

辽东战争后第二年,万历皇帝崩逝。

新即位的朱由校想要收复失地,却找不到敢身先士卒的领军之人。

就在朝野静默无言的时候,袁崇焕挺身而出。

从此开启了他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

弃笔投戎,身负国难

袁崇焕祖籍广东,从小酷爱读书,但并非书呆子。

他对人热情,做事大胆,邻居乡亲对其称赞有加。

十四岁的时候,他随父到广西看望祖父,正巧碰上了当地的童子试。

少年跃跃欲试,但彼时朝廷律法明文规定不许异地参考。

可袁崇焕却不想放弃这次机会。

无奈之下,祖父设法为他弄了个假身份,让其冒籍考试。

所幸袁崇焕最终没有辜负祖父的苦心,一考便过,成为弟子员。

后来,他趁热打铁,一路科考,在万历四十七年高中进士,成功步入仕途。

殿试之后,袁崇焕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统理民生,平反冤狱。

他本想在文官道路上奋斗终生。

但就在他中进士的同一年,辽东传来败报。

事实上,在邵武县为官之时,袁崇焕便格外注意那些退伍军人和军官。

而后,他尽量了解到辽东战事的始末,还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如今,听闻努尔哈赤欲犯中原,袁崇焕愤慨不已,渐生弃笔投戎之心。

三年后,朝廷召集县级官员入京述职。

袁崇焕在朝堂上放出豪言:“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可守山海关!”

彼时,朱由校正愁无人征战。

听了袁崇焕的壮志豪言,龙颜大悦,当即下令破格提拔他为兵部主事。

不久之后,袁崇焕再次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

与此同时,朝廷拨下二十万两白银作为军费,让他用以扩充兵力。

但刀光血影的战场之上变幻莫测,即便手握兵权,熟读兵书,袁崇焕终究是个新人。

好在他并非自傲之人。

在出兵山海关之前,袁崇焕特地去拜访了被革职的辽东经略使熊廷弼。

两人交谈之后,他不仅深入了解了辽东局势,还决定继续实行熊廷弼的退敌方略——主守而后战。

这让久经沙场的老将刮目相看,对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小子肃然起敬。

拜访过熊廷弼不久,袁崇焕便率兵,跨马出关。

自此,袁大将军最荣耀的军事生涯正式开始。

屡败后金,国家希望

袁崇焕到辽东的第一个任务,是到广宁监军。

可这第一步便走得极为不顺,且他最大的阻力并非敌营的努尔哈赤。

而是他的上司王在晋。

袁崇焕认为要守住山海关,就需将战线拉长到二百里外的宁远。

但王在晋却坚决不允,并以官衔压制,寸步不让。

大战在即,将领却起了内讧,此事非同小可,很快便传到了朱由校耳中。

为了稳住局势,皇帝派了自己的老师孙承宪前往协助。

这其实就是去给袁崇焕撑腰。

有皇帝作为倚仗,袁将军的雄才伟略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

他如愿以偿地在宁远构建起了防线。

袁崇焕战略眼光长远,为了稳固边防,他主张“以辽士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军事策略。

他将其他地区的士兵全部遣返,省下来的军费供给给精锐部队。

而这些被留下来的辽人守土守护的不只是国家,更是他们自己的家园。

所以,其上阵杀敌比一般士兵更为勇猛。

袁崇焕“辽人守辽土”的政策极大加强了边防部队的战斗力。

此举也为后续抵御后金攻势奠定了基础。

1626年,努尔哈赤领兵进攻宁远。

当时的明朝虽然国力减弱,但是依旧具有城坚炮利的优势。

努尔哈尔在发动全面进攻之前,将俘获的明朝百姓释放,让他们进场劝降。

但却遭到袁崇焕的严词拒绝。

劝降失败,后金部队便开始大肆进攻宁远城。

袁崇焕立马率领全城士兵浴血奋战。

为了鼓舞士气,袁将军将城中库存的白银全部抬到城墙之上,并下令奋力杀敌者赏,临阵脱逃者斩。

努尔哈赤率领的攻城士兵装备简陋,根本不敌宁远城墙上犀利的炮火以及漫天的箭雨。

后金士兵在火炮和箭矢的配合下溃不成军,攻城两天损失惨重。

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一颗火炮击中,身负重伤。

无奈之下,他只好下令撤军。

宁远大捷是袁崇焕领军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明朝与后金动兵以来的首场胜仗。

这一战让所有质疑袁崇焕的人闭上了嘴。

他也在边关士兵心中立下了威望。

宁远大捷传回朝廷。

朱由校龙颜大喜,朝堂上下也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不久,袁崇焕升任为辽东巡抚,总览关外防务。

1636年8月,努尔哈赤去世。

而且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便是宁远之战重伤而死。

在朝鲜学者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记载,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曾派使臣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

说是致歉,实则嘲讽。

他在书信上说:“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

当时的努尔哈赤已经重伤,加之袁崇焕的刺激,心血上涌便懑恚而毙。

努尔哈赤无论是病死还是因伤重而死,都与宁远战败有关。

即便袁崇焕没有亲手斩杀这名女真老将的,也是他丧命的推手。

努尔哈赤归天之后,其八子皇太极接替了他的位置。

此前,袁崇焕借吊唁的机会,曾修书向后金求和。

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求和的请求,领兵转而进攻朝鲜。

明朝趁着这个机会,抓紧时间修缮战损的城墙和补充军备。

但同年5月,皇太极撤出朝鲜,率军直攻锦州,锦州守军不敌,向宁远求援。

可宁远的兵力不能擅动。

袁崇焕便派遣四千骑兵绕到皇太极大军后方,扰乱后金的攻城节奏。

此时,朝廷也已集结数万大军正欲前往锦州支援。

不料皇太极却调转兵锋进攻宁远。

袁崇焕、刘应坤等将领的拼死防守,配合朝廷援军在城外奋力拼杀。

1627年6月,皇太极下令撤军。

胜利的天平又倾向了袁崇焕,史称宁锦大捷。

为明朝赢下两次胜利的袁大将军本该站于高台接受皇帝的封赏,并载入史册彪炳千古。

但历史总是充满意外。

英雄末路,身死道消

宁锦大捷后,抗击后金的诸多将领都加官进爵,唯独袁崇焕只升官一阶。

原因是大太监魏忠贤见他逐渐势大,已对自己造成威胁,便上书弹劾其不救锦州之罪。

袁崇焕见皇帝宠信宦官,对自己的汗马功劳视而不见,一怒之下,辞官回乡。

时间来到1627年9月,朱由校崩逝。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后,铲除了魏忠贤一党,使明朝再无宦官干政之患。

同年十一月,袁崇焕再度被启用。

1628年4月,他升任兵部尚书,成为最受皇帝倚重的军事将领。

根据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编写的《石匮书后集》所记。

这年七月,朱由检召见袁崇焕时,曾问道:“女真跳梁十载,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有何方略?”

袁帅气势不减当年,字字铿锵地回道:“倘皇上假臣便宜,五年而东患可平,全辽可复。”

朱由检闻听此言喜不自胜,对于袁崇焕的要求无一不准,还授予他尚方宝剑。

此时袁崇焕的权力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

不过,古言有盛极而衰之说。

他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历史圆周率。

1629年,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镇辽大将毛文龙不服军令。

袁崇焕为整顿军纪,便下令将其斩杀。

但此举无疑挑战了崇祯帝朱由检的权威。

虽然皇上当时并没有追责,但帝王生性好疑,对于袁崇焕还是生了一丝防备之心。

同年十一月,皇太极绕过边防,陈兵北京,袁将军立即领兵回援京师。

袁部与后金军队在北京城外鏖战数个回合,两者皆有胜负。

最后虽然打退了皇太极,但是明军也是伤亡惨重。

但此次护京之战非但没能为他再添军功,反而成了君臣离心的转折点。

事出紧急,袁部返京未得诏令,便有文官称其私自领兵直逼京师。

更有甚者诟病袁崇焕勾结后金。

朱由检虽未全相信,但心中的疑心难免再添了一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君臣之间信任即将碎裂之时,皇太极又使离间计,谎称袁崇焕与他有秘密往来。

多方构陷让袁崇焕百口莫辩,朱由检认定他叛国通敌。

1629年12月,袁崇焕被捕入狱,并于1630年8月凌迟处死。

结语

有人说袁崇焕是明朝最后的续命灯。

确实,没有他的话,努尔哈赤可能会攻破宁远长驱直入,进而攻破北京,提前结束明朝的生命。

袁崇焕的结局让人意难平。

古代帝王对于武将多有防备和疑心。

毕竟他们手握重兵,打了败仗是无能,锋芒太盛又有功高盖主之嫌。

但帝王的疑心并不是袁崇焕悲剧的唯一原因。

他的结局更多其实是历史所趋。

彼时的明朝犹如伤痕累累即将枯萎的树,宦官专权,满朝文武沉迷于党争,光顾着抖嘴皮子,心中早已没有了家国情怀。

袁崇焕的出现就像一场短暂的甘霖,虽然解得一时饥渴,但始终无法改变其枯死的结局。

参考文献

《春坡堂日月录》

《石匮书后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