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观止》甘草泻心汤

 德寿堂图书馆 2023-03-20 发布于黑龙江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1],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2],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8)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𧏾(匿下虫)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注释:

[1]谷不化:食物不消化,或指下利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结热:指实热内结。

【功效配伍】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将炙甘草由三两加至四两组成。炙甘草甘平,甘缓补中,健脾益胃为主药;人参、大枣甘温,助炙甘草补益脾胃,甘缓急迫;干姜、半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开结消痞;黄芩、黄连苦寒清泻中焦热壅。诸药相合,仍属寒热并用,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但以甘缓补中为主。

上七味药,水煮,去滓后,再煎煮,分三次温服。

《伤寒论》原书所载甘草泻心汤无人参,《金匮要略》所载之甘草泻心汤有“人参三两”,《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载此方亦有人参。故本方无人参当属脱漏。

【方证论治辨析】甘草泻心汤治心下痞,寒热错杂兼下利证。症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

伤寒或中风皆属太阳表证者,法当汗解,而反下之,损伤脾胃,使外邪乘虚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焦。因误下脾胃重伤,腐熟运化失职,气机壅塞,则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水谷不化;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则心下痞硬而满;胃虚气逆不降,则干呕;邪热内扰,则心烦不安。此寒热错杂之痞证已经形成,若医者仍不能明察,误以为心下痞硬而满,为实邪未尽,而再用攻下,一误再误,脾胃正气大伤,寒热错杂,气机壅滞更甚,则心下痞硬进一步加重。此心下痞硬满,并非胃肠实热阻结,而是脾胃大虚,寒热错杂,浊气壅塞上逆。治用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原文】狐惑[1]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2]于喉为惑,蚀于阴[3]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4]则声喝[5],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狐惑:10)

甘草泻心汤[6]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狐惑:惑,赵本作惑,唐容川认为“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𧌒字之误耳。 𧌒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黄树曾说“诗经注, 𧌒:短狐,含沙射影人则病,诗曰:为鬼为𧌒,则不可得,言其暗中害人。虫生暗中,故以狐𧌒 二字为名”(《金匮要略释义》)。

[2]蚀:作腐蚀,侵蚀,虫蚀解;或作疮疡解,如《说文解字》谓:“蚀,败疮也。”

[3]阴:指前后二阴。

[4]上部:指咽喉部。

[5]声喝:喝(yè,者叶),指说话声音嘶哑。

[6]甘草泻心汤:与《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组成稍有差异,故附此。方中甘草未标明炙,当为生甘草。

甘草泻心汤治狐惑,湿热错杂证。症见咽喉腐蚀溃烂,声音嘶哑,伴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狐惑病是因感受湿热虫毒,致目眦、咽喉及前后二阴等窍道腐蚀溃烂的疾病。若虫毒腐蚀咽喉者叫惑;腐蚀前阴或后阴者叫狐,由于咽喉与二阴症状常并见,故合称为狐惑病。狐惑病为感受湿热虫毒所致。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云:“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为虫矣。”湿热虫毒熏蒸于上,则咽喉腐蚀溃烂,声音嘶哑;若湿热下注,则前后二阴腐蚀溃烂。本病初期,湿热熏蒸,营卫运行不畅,则状如伤寒,类似伤寒发热恶寒,身痛等症;湿热内扰神明,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呆滞,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虫毒上扰,气血营卫失调,面目出现短暂变幻无常,则见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治宜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方用甘草泻心汤。

甘草生用与炙用,作用有别。《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是用生甘草四两为主药,用量较大以加强清热解毒和中;《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用炙甘草四两为主药,重在益气和中。

【用方思路】《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心下痞,皆因外感病失治、误治,损伤脾胃,致邪气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而成;三方皆以寒热并调、辛开苦降、消补兼施、和中消痞为法;三方用药也基本相同。其不同处在于,经加减变化方中个别药物或用量便凸显出各方的证治差异,如半夏泻心汤方证,为少阳病误下,呕利较突出,故方以半夏为主药;生姜泻心汤证,为表证发汗不当,水气食滞内停较突出,故方以生姜为主药;甘草泻心汤证,为反复误下,重伤脾胃,痞利俱甚,故方以炙甘草为主药;《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用于治疗狐惑病,其证以湿热为主,故用生甘草以加强清热解毒。

半夏泻心汤类方,临证应用可据其证候寒热虚实之多寡,以调整方中药物用量,热甚或湿热甚者,重用黄连、黄芩;寒甚或寒湿甚者,重用干姜、半夏;气虚甚者,重用人参、炙甘草、大枣。若气滞者,加木香、砂仁等;若血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等;若纳差者,加焦山楂、炒麦芽或生麦芽;若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等;若有胃溃疡,或胃糜烂者,加蒲公英、白及等;若有口腔溃疡者,加板蓝根、大青叶等。本方临床用于治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窦炎、贲门痉挛、胃黏膜脱垂症、胃节律紊乱综合征、十二指肠壅积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症、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胰腺炎、口腔黏膜溃疡、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苔藓、剥脱性唇炎、白塞综合征等疾病。

【医案举例】

(1)王子和医案:

焦某,女,41岁,干部。1962年6月初诊。患者于20年前因在狱中居处潮湿得病,发冷发热,关节疼痛,目赤,视物不清,皮肤起有大小不等之硬斑,口腔、前阴、肛门均见溃疡。20年来,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近来月经先期,色紫有块,有黄白带,五心烦热,失眠,咽干,声嗄,手足指趾硬斑,日久已呈角化。肛门周围及直肠溃疡严重,不能正坐,口腔黏膜及舌面也有溃疡,满舌白如粉霜,大便干结,小溲短黄,脉滑数。诊断为狐惑病,即予治惑丸、甘草泻心汤加减内服,苦参煎水熏洗前阴,并以雄黄粉熏肛。肛门熏后,见有蕈状物突出肛外,奇痒难忍,用苦参汤洗涤后,渐即收回。服药期间,大便排出恶臭黏液多量,阴道也有多量带状浊液排出,病情日有起色,四肢角化硬斑亦渐消失。治疗4个月后,诸症消失,经停药观察1年余,未见复发。

按:雄黄熏肛时,一般不易燃着,须用艾叶一团,撒雄黄粉于上,待其燃着后,用一铁筒将火罩住,令患者蹲坐其上,对准肛门溃疡处熏之。熏前须洗净肛门,熏后亦须保持肛门清洁,每日熏3次。治惑丸为自拟方:槐实、苦参各60g,芦荟30g,干漆(炒令烟尽)0.18g,广木香、桃仁(炒微黄)各60g,青葙子、明雄黄(飞)、广犀角各30g。上9味,共研极细末,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每服3~6g,每日2~3次。[王子和.狐惑病的治疗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63,(11):10.]

(2)赵锡武医案:

郭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证,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擘),生地黄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99.]

拓展阅读《伤寒论经方医案集》甘草泻心汤

(1)胃中虚而成痞

福地佐兵卫妻,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目赤肿,脉虚数,羸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之,数十日下利止,诸症痊愈。(《成绩录》)

(2)胃虚而气逆成痞

瓜镇赵姓。伤寒半月余,前医发表攻里俱备,已经两下,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干呕心烦,面容瘦削。六脉沉细。前医辞治,其母求救。予曰:胸痞硬而不痛,非结胸也,因两下胃虚而气逆,故痞硬。唯温中泻实一法可施,以甘草泻心汤主之。二剂知,六剂即效,盖前治之不如法,所以易效也。(《郑重光医案》)

(3)狐惑(眼、口、生殖器综合征)

陈某,女,38岁,工人。于1974年3月7日就诊。患者于1968年间即发现前阴及口腔黏膜溃疡,未加注意。以后时有低热,关节疼痛,下肢有结节性红斑,曾按风湿病服激素类药物不见效,而口腔、前阴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检查:口腔颊黏膜有溃疡,呈椭圆形,边界明显,基底平坦,表面附有灰白色纤维膜,周围有红晕。前阴及肛门、会阴处均有溃疡。下肢有结节性红斑。梅毒血清反应(-)。诊断: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患者月经正常,白带转多,身体瘦弱,面色潮红,周身关节疼痛,目微赤,口干,声微哑,大便微溏,两下肢有结节性红斑,近一个月来时有寒热。苔白滑而腻,脉象沉滑。此乃“狐惑”,予《金匮》甘草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加土茯苓以利湿解毒,并以苦参汤熏洗。处方:生甘草30克,党参15克,黄芩9克,黄连6克,姜半夏9克,干姜9克,赤小豆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30克,大枣5枚,水煎服。外以苦参120克煎汤,熏洗外阴部,日两次。上方共服百余剂,除中间因感冒停药外,并无变化加减。至1974年7月底患者来述,口腔及前阴溃疡均告消失,低热及下肢结节性红斑亦皆消退而痊愈。(河北新医大学编.中医医案八十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

按:有报道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夹杂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20例,愈18例,每日使用甘草剂量达30克。(《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10期35页)

(4)湿热阻络(白塞氏病)

王某,女,19岁,于1964年4月25日就诊。患者于三周前在两小腿内侧出现红色结节,疼痛肿胀,渐见结节增多,且伴有畏寒、发热,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疼痛,胃纳不馨,渴不欲饮,在某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服药治疗未效。

检查可见两小腿内侧及两大腿远端有1~3厘米大小不等结节10余个,结节略高出皮肤表面,呈紫红色,按之色不退,有压痛,足踝显浮肿。初诊曾用清热、通络、活血之法,投药4剂。于4月29日再诊时,追问病史,得知有口腔糜烂和阴部溃疡病症,反复发作已一年。

检查见咽不红,扁桃体不大,颈、下颌及腹股沟淋巴结亦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上下齿龈黏膜潮红,可见形状和小片糜烂间有浅在溃疡,大阴唇可见4个黄豆大小较深之溃疡,边缘不整,无明显红晕,表面可见坏死白膜覆盖,涂片化验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未发现有杆菌存在。其弦象弦数,舌质红,苔黄腻。此病祖国医学当属狐惑病。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病。余即投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方:生甘草、黄芩各9克,川连、干姜各4.5克,大枣5个,制半夏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5剂,于5月5日再诊,齿龈糜烂已减,溃疡缩小,大阴唇部4个溃疡缩小更明显,而红色结节尚无改变。畏寒、发烧症状乃去,仍觉口干而思饮,大便则不干,腕关节疼痛。嘱其照上方再进,并同时口腔溃疡外用冰硼散(市售),阴部溃疡外用冰蛤散(蛤粉18克,冰片3克,共研细粉外用)。

再进6剂汤药后,于5月11日来诊,见双小腿结节趋向消退,尚有压痛,皮色黯褐,浮肿见消,口腔糜烂及阴部溃疡均得愈合,唯左颊出现一个小脓疱,胃纳见佳,二便正常。脉象弦细,舌质正常。将上方中之干姜改为生姜6克,嘱其继续服用。

又进9剂,于5月22日来诊,见两小腿结节大部消退,两小腿屈侧各留一个直径约1.5cm大小结节,黯红色,稍有压痛,行走时有酸胀感。口腔及阴部未见发生溃疡,纳食转佳,服药时略有恶心,苔脉如前。嘱其再进6剂,以期巩固疗效。

于6月6日来诊时,查其已基本治愈。患者于4个月后来我科门诊治胃脘痛,询之前症,答曰未再复发。

按:白塞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视网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故亦称作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此综合征也常伴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痛、周期性发热等,而一些患者不一定诸症俱备,一般说只要具有两种以上症状,就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李文亮等编.千家妙方(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2.519-250)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