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记忆 |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水八鲜”

 singer0852 2023-03-2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水八鲜

图片

杨隆鑫

南京地产的水生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称叫“水八鲜”,但“八鲜”具体指哪八种蔬菜,说法不尽一致,按《南京蔬菜志》所说,是指莲藕、菱角、芋苗、茨菇、芡实、荸荠、茭白、水芹八种,或将茭白分为茭瓜、茭儿菜两种,而略去芋苗,亦为八种。有人说“水八鲜”应作“水八仙”,八种水生菜中没有茭儿菜,也没有芋苗,而有莼菜,莼菜主要产于苏、杭一带,南京很少见,可见此“水八仙”非南京之“水八鲜”也。

图片

▲莲 藕

莲藕,简称“藕”,是水生蔬菜的大宗,中国是莲藕的原产地之一,食用和栽培莲藕有悠久的历史。莲藕可分“塘藕”和“田藕”两类,从品质上讲“塘藕”优于“田藕”。南京所产基本都是“塘藕”,而且品质优良,宋代已出现“绣莲藕”之名,之后又有“花香藕”闻名遐迩。其实“花香藕”乃 “花下藕”之讹,据明代《正德江宁县志》记载:“藕,花有红、白二种,白花者佳,花开时藕极嫩,谓之花下藕。”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一书中盛赞南京莲藕“巨如壮夫之臂而甘脆无渣滓,即江南所出,形味尽居其下”。清代袁枚编纂的《乾隆江宁县新志》说南京莲藕“以上元后湖者为最,而江宁莫愁湖所产亦佳”。“花下藕”就是说要在开花时将其采摘,此时的藕极为脆嫩、香甜,且无渣滓,是藕中珍品,但现在有多少藕是在开花时采摘的呢?所以真正的“花香藕”已很难见到了。

藕可生吃,可煮食、可炒菜、可做汤,亦可炸“藕饼”,南京人称之为“藕圆子”,“藕粉”更是滋补佳品。在南京“秦淮小吃”中还有一道美味:“糖粥藕”,用藕、糯米、红糖熬制,小时候常能看到有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粥”,南京话念“zu 入声”,如果按普通话念“zhou”,这个小吃就没有南京味了。

菱角,南京人称之为老菱。旧时南京城郊盛产菱角,《客座赘语》说南京有“大板红菱”,其“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嚼而化”。清末张通之在《白门食谱》中列 “南湖菱角”为名品,“此湖在莫愁湖之南,故曰南湖,其内产菱,色鲜红,他处所产者,无此色也,西城内有菱角市者,相传即此菱角销售处,其味极鲜美”。菱角主要有两角菱和四角菱两种,秋天上市,嫩者可生吃,老者宜煮食,故称“老菱”,亦可做菜,或加工成“菱粉”,是上好的芡粉原料。

图片

▲茭 白

茭白,古称菰。古代我国曾将菰的种子作为粮食,称为“菰米”,大约到汉代,才以食用花茎为主,演变为蔬菜,称为“菰笋”或“笋茭”。六朝时沈约有《咏菰》诗:“结根布洲渚,垂叶满皋泽,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到了北宋时开始出现“茭白”之名,南宋《景定建康志》就记作“茭白”,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则记作“笋茭”,明代《客座赘语》云“茭白之出秋中,白菜之冬初,为尤美”。人工栽培的茭白也有不同的品种,又有单季茭、双季茭之别。

图片

▲茭 瓜

南京本地品种名为“箭杆白”,属单季茭,秋天上市,肉质肥嫩洁白,南京人习惯称其为“茭瓜”。

茭儿菜,南京地区的一种野生茭白。《乾隆江宁县新志》云:“茭儿菜,即菰也,水中生,三月后笋老,以此继之,至秋中更肥嫩。”《冶城蔬谱》云:“茭儿菜,生洲渚中,《尔雅疏》谓如芹菜可食,然洲渚之民,无有连叶卖者,惟剥去外裹之叶,取嫩心可二三寸,沿街唤卖,粗如小指,肥白若不胜齿牙。”《白门食谱》所说的 “后湖茭白”,应该也属于这种野生茭白:“后湖之茭白,肥而嫩,易烂而味鲜,他处所产,多不能及,用以作面饺,或炒猪肉丝,皆可口。至老时,其根部长大,名曰茭瓜。”茭儿菜一般4 月上市,味微甜清香,鲜嫩爽口,南京人用它与鸭蛋混合作汤,其味鲜美清凉,春天的一道美食也。旧时夫子庙的茶馆中,奇芳阁、奎光阁两家的烫面饺最好,尤其是用茭儿菜制作的烫面饺,香甜淡雅,风味独特。可惜这种野生茭白现在已很难见到。

图片

▲茨 菇

茨菇,又作茨菰,西晋时的著作《南方草木状》中已有记载,梁朝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一书中说茨菇“生水田中”,“其根黄,似芋而小,煮之可啖”。宋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均有种植。旧时南京沙洲圩一带种植茨菇较多,“秋冬应市,细腻香滑,粉糯可口,用来蒸鸭煮肉,味殊隽别。”

荸荠,《尔雅》中称其为“芍”,其时尚为野生,由于和荸荠一同生活在水中的“凫”(即野鸭)很喜欢吃荸荠,于是荸荠又得名“凫茈”。后“凫茈”逐步音变为“荸荠”,“荠”在“荠菜”一词中读“jì”,在“荸荠”一词中读“qí”。闽粤方言中常用“马”表示果子,“蹄”有“地下”之义,荸荠乃生于地下之果,故此得名“马蹄”。荸荠可作为水果生吃,但因其生长于水下泥土之中,可能附着较多的细菌甚至寄生虫,故以熟食为好。用荸荠做菜,脆甜爽口,别有风味。

芡实,中国在先秦时期已有栽培,主要产地在太湖地区。旧时南京亦盛产芡实,南宋时的《景定建康志》在“物产”中所记的水生菜除藕、菱、茭白外,还有芡实。民国时的《中国经济志》称南京芡实“产于玄武湖、莫愁湖”。芡实又名“鸡头”“鸡头果”,南京话说成了“鸡得果”,系“鸡头果”之音变也。南京人形容某物小而圆,会说“像鸡得果一样”。

水芹,南京人多称其为“水芹菜”。水芹多生长在湖畔、池塘或河边,茎圆而中空,叶柄细长,有特别的香味。旧时南京湖泊池塘众多,多有野生水芹滋生,亦有人工栽培的水芹在早春应市。明代《正德江宁县志》记载:“芹,生水泽旁,洁白有节,其气芳芬,安德等乡皆有之,岁充贡。”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和民国《新京备乘》皆云“惟早春之水芹……为时蔬之尤美者”。有的书上说水芹又称蒲芹,但在南京,蒲芹属于旱芹的一种,现在人们多称其为“芹菜”或“香芹”。以前南京近郊菜区种植蒲芹,大多采取培土的方法进行软化栽培,称为“上土蒲芹”,经培土后的蒲芹茎和叶柄呈白色,更为脆嫩,品质比不上土的要好很多。《至正金陵新志》等志书中所称之“白芹”,可能就是这种“上土蒲芹”。《乾隆江宁县新志》云:“白芹菜,以灰土壅之,十月出至二三月皆有,肥泽香嫩,他处绝无。”现在市场上卖的芹菜,茎和叶柄全都呈绿色,可见未经培土,传统的“上土蒲芹”已很少见。旱芹中还有一种白芹,无须培土其叶柄即为白色,南京人称其为“自来白”,与蒲芹不同,属于另外一种芹菜。清末《冶城蔬谱》有记载:“白芹,种法如早韭,茎叶较长,嫩亦倍之,触手即折。……另有青芹、蒲芹两种,亦香美可口。”白芹、青芹与水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茎和叶柄呈圆形且为空心,蒲芹的茎和叶柄是扁形的,中有凹槽,且是实心的。

,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已有关于种植芋的记载,到汉代,《史记》中称之为“蹲鸱”,唐代有人将“蹲鸱”解释成“着毛萝卜”,一时传为笑谈。芋有水芋和旱芋两种,按其皮色又分白芋和紫芋。旧时南京城西南沙洲圩一带种植面积较大,所种多为水芋,故被列入“水八鲜”中,品种以紫芋为主。《乾隆江宁县新志》:“芋,大为芋头,小为芋子,卓王孙所谓蹲鸱也。”南京人通常称芋之大者为芋头,小者为芋苗。实际上芋头是直接连在主茎上的,故又称“母芋”,芋苗是长在母芋上面的,故称“子芋”或“芋子”,相对于“芋头”,芋苗更加鲜嫩香软。南京人用芋苗与藕粉、桂花、糖等煮制的“糖芋苗”,是南京小吃中的一道美味。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2022年第四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