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女娲图的秘密|杨鹏

 lcxlzw 2023-03-21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以上唐代伏羲、女娲绢画,出自新疆土鲁番

编者按昨日和一小朋友闲聊,谈中国历史,谈到作为华人始祖的伏羲、女娲,找到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图。小朋友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音频节目里说是人首蛇身,我们的祖先难道是人 蛇”?我回答:不是这样的。杨鹏老师曾有文章,认为是人类始祖的脐带相交。小朋友聪慧,说:“脐带就是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从妈妈身体里汲取养分的通道,而肚脐眼,就是我们生命的第一道伤口。”小朋友的理解力和表述令我默默惊叹。今日找出杨鹏老师旧文重发,期待更多读到,更多人能理解伏羲女娲图的真义。

古代文献中的伏羲、女娲

古代文献中,《易·系辞》《管子》《庄子》等提到伏羲,屈原《天问》《山海经》等提到女娲。

最早关于伏羲、女娲事迹的完整描述,出现在战国楚帛书中(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入土)。原文晦涩难懂,学界解读分歧极大。我参考不同译本,加上自己研究,把大意叙述如下(原文附后):

图片

楚帛书,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出土。现存放在美国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这是一幅绘在略近长方形(47×38.7厘米)的丝织物上的彩色书画

是故大熊包戏(伏羲)出自震位,降居睢山。蒙蒙昧昧,混沌昏暗。大水兴起,风雨如晦。乃娶女娲,生有四子。上下天梯,通于上天,建立法度。命禹和契治理天下,立晷测影,步伐正确,制订历法。上下运行有序,山陵河流通畅。命令山川四海,阳气阴气旺盛,使山陵及泷、汩、益、厉四河流畅。

末有日月之前,四神接替,以步伐为年岁,即为四时。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干,老四叫墨干。

数千百年后,日月创生。九洲不平,山陵不宁。四神兴作,制造天穹,使之旋转,以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支撑天穹。

炎帝命令祝融,使四神降临,立定三天,稳定四极,保护生灵,说:“不信九天之神,则必大流血,切勿得罪天灵。”

得到炎帝允许,运行日月历法。

后来共工更改步数,重立十日四时,重置闰月,四时失序,百神降下狂风暴雨。历法错乱,逆日月之行。传以相土治历法,有了一昼夜霄、朝、昼、夕时段划分。

在楚帛书中,伏羲、女娲及其四子是天地历法秩序的建立者。以后,还有禹、契、炎帝、共工、相土等人。似乎是共工造成历法混乱,相土重新调正。

请注意楚帛书中“则母敢斁天灵”(毋敢违逆得罪天灵)这句话。开天辟地、建立历法秩序的宏大过程,在天灵的创生、运行和监督之下。人若违逆得罪上天之灵,则天翻地覆、风雨混乱、必大流血。

屈原的《国殇》诗也讲到“天灵”概念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伏羲、女娲是华人始祖神,天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能上下于天,传达天命,建立秩序,保护生命。

许多人认为神话多荒诞不经,不科学,这是不懂神话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晨光,是人的秩序和德性思维的展现。神话把宇宙万物千差万别的现象,纳入一个统一有序的思维系统,设定善恶是非的准则。

一个民族原初的秩序和德性能力,直接体现在其“神话”系统中。“神话”唤醒和训练大众的秩序意识和德性自觉。

面对无限奥秘的宇宙,人类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人类总需要在有限知识的基础上,将万物现象纳入一个有序的解释系统。解释系统的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人与外物关系的秩序化处理过程。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德经》一章)

人类的语言文字,与永恒之道,有遥远的距离,有深深的鸿沟。

面对永恒之天道,人总是无知的,所以任何时代对世界的“解释”都是有缺陷的。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解释,哪怕是最“科学”的解释,在若干年后的人们眼中,也可能是“神话”。

解释不代表终极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解释没有意义。解释能力的背后,就是秩序能力,就是德性能力。

一个族群的神话,是一个因果解释系统,又是一个行为善恶规范系统。从神话比较中,我们能看出族群之间秩序和德性能力发育上的差异。有高水平的系统的神话能力的族群,才有能力成为文明的输出者。

例如,我们在赞美古希腊理性哲学的伟大时,不要忘了,古希腊人有一流的、完整的神话系统(古希腊人信为宗教)。古希腊哲学和古希腊神话,是同一思考水平的产物。

图片

古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Atlas),被罚永远托举天庭。如果他耸耸肩,天庭就有点麻烦。美国作家安·兰德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倡导反抗专制,是著名的自由主义小说

楚帛书传导的,是天灵支配下的秩序观。伏羲、女娲在天灵和世界之间,起着传导天灵力量和建立天地秩序的作用,这背后的精神结构值得重视。

我相信类似的“神话”在华人历史上应当不少,但后来被错误理解“不语怪力乱神”的蠢文人们有意清除了。文明要更新,我总觉得中国未来会有更多重大考古新发现来刺激思考。

图画中的伏羲、女娲

从考古发现看,图画中的伏羲、女娲比文献中的伏羲、女娲出现时间要晚。

商代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个木雕朱漆牌上,有一个类似蛇交尾的图案。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猜测,这可能是西汉伏羲、女娲交尾像的前身。如果张光直先生猜测正确,那么伏羲、女娲的原型图有可能在商代已出现。但这种猜测,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图片

殷墟出土的'蛇'交尾木牌

最早提到伏羲、女娲画像信息的,是东汉王延寿(约140~165年)游山东时所写的《鲁灵光殿赋》。里面提到灵光殿壁画中“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鲁国灵光殿建于公元前154-公元前127年左右。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灵光殿壁画了,但专家们多认为指的就是伏羲、女娲蛇身图。

鲁国灵光殿是汉景帝儿子鲁恭王刘余所建,说明在公元前127年前,西汉贵族宫殿中已有伏羲、女娲图。鲁国是周公封国、儒家重镇,似乎应当排斥“怪力乱神”,但伏羲、女娲蛇身图仍身在鲁国灵光殿壁画中。

西汉晚期及东汉,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四川出现许多伏羲、女娲交尾图画。图画一般处于祠堂内壁或中立柱、或墓室门两侧相当于门框的位置。

图片

山东武梁祠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像

所发现的东汉以后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以新疆吐鲁番居多,画像多属于唐代时期(约6-8世纪)。

新疆博物馆所藏二十八幅中,有六幅属于麴氏高昌时期(公元 551 年-公元 640 年),其余皆出自唐代西州时期(公元 640 年-八世纪初),以公元 644 年至公元663 年为多。

吐鲁番伏羲、女娲交尾图像前期是中原汉人形态,后期有了西域人特征。

为什么中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会集中出现在新疆吐鲁番?专家多认为这是因为高昌及西州主体居民曾是中原军事移民,是他们将汉地文化带到了吐鲁番。从后期图像出现西域特征看,一方面说明移民本地化,一方面说明当地人也接受了伏羲、女娲文化。

总之,从已有考古发现看,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最早出现在西汉,数量集中的是东汉和唐代。

如何解释伏羲、女娲交尾图?

流行的解释是,伏羲、女娲蛇身交尾,蛇为小龙,所以华人是龙的传人。这种解释过于肤浅。

伏羲、女娲交尾图,可以在三个方面启发我们,第一个方面是数学,第二个方面是信仰,第三个方面是生命。我逐一解释。

一、数学

我们应以楚帛书的文字叙述作为解读伏羲、女娲图的参考基础。

楚帛书的内容,伏羲、女娲建立了日月星辰天地秩序。如何建立秩序?提到测量和建立法度。伏羲、女娲图中非常突出的部分,是伏羲持矩(有的画还有墨斗墨线)、女娲持规,这就是测量。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的秩序,建立在数字基础上,建立在数学基础上。万物皆数,秩序的本质就是数学秩序。

伏羲、女娲交尾图留给后人的信息,是测量宇宙万物,以数学建立秩序。“讲规矩”这句话,本是通过测量世界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意思,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但却被后人变成一个“听话”的礼教问题,这不能不说背离了始祖伏羲、女娲的教诲了。

以后,家长们带孩子看伏羲、女娲画像时,或可如下解释:

“我们华人始祖伏羲、女娲,以规矩丈量天地万物,以数学建立天地万物的秩序。他们是宇宙建筑师,是天地建设者,是制作万物的工匠。这个世界是数字的世界,我们做事,要先数学化,要讲准则,要心中有数,要讲规矩。量化世界,用数学去理解和掌握万物,用规矩去建立有益生命的世界秩序。”

二、信仰

楚帛书告诉我们,伏羲、女娲之上,还有上天,还有上天之灵。成功者禹、契,是上天法则的顺从者、坚守者。如果不敬上天,违逆得罪天灵,会造成秩序混乱、生命遭难。人类秩序得以长存,基于对天灵的敬畏。信仰决定秩序。

唐代伏羲、女娲图像中,并没有出现上天的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上天是无形的背景,唐代伏羲、女娲图画没有将天灵进行图像化或偶像化处理,这是高明之处。

同时请大家注意,东汉伏羲、女娲交尾图中,有一种图像,一个人像在伏羲、女娲中间,位置高于伏羲、女娲。这是三人交尾图,而非伏羲、女娲两人交尾图。

图片

学者孙重恩、贺福顺、寻铁勇等人研究这类一人像与伏羲、女娲交尾图,认为中间的这位人像即是“太一神”,楚地对最高神的称呼。太一神在中原所对应的,就是上帝或上天。最高神太一,是伏羲、女娲的主宰神,伏羲、女娲遵循太一神的旨意建立天地万物秩序。

伏羲、女娲之上,还有一个至高存在,伏羲、女娲之尾与之相交联接。我们似乎可以猜得出来,这就是楚帛书中所指的天灵的形象化。也就是说,有一些东汉伏羲、女娲画像化,试图把上天进行形象化处理。但这种形象化处理的做法,到唐代时就停止了。唐代画像中,上天保持了无形的状态。

商代最高神称为上帝,周代最高神称上帝、上天等。楚帛书中信奉最高神上天,还提到了“天灵”这个重要的概念。

《吴越春秋》记载,勾践提到自己成功是“蒙天灵之佑”,蒙天灵保佑的结果。勾践告诫太子:“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霸权者的后人,难以长久立住,要小心谨慎。勾践用到“天灵”概念。

“天灵”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上天通过天灵与人建立联系。北方中原地区,更多用的是“天命”和“天道”。

“天命”指上天之命令,这是主观能动性的,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天道”指上天之秩序,这是客观自然秩序,是上天法则的体现。

“天灵”是能动性的、意志性的,比“天命”更具实体性内涵。可惜围绕“天灵的文化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我已写作多年的中华上古传说《华书》中,将系统展示“上天-天灵的力量。

伏羲、女娲等人具有大能,以规矩经天纬地,建立星空秩序,量化世界万物,但有他们尊奉的最高神。

三、生命

伏羲、女娲交尾图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被人们称为蛇身的尾巴部分。蛇给人的印象,是阴暗和恐惧。蛇激发人的冲动,是去打杀蛇。将伏羲、女娲交尾解释为蛇身,就给中国人心中带来一种阴影,蛇族的阴影。

图片

四川合江张家沟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像。把这两条尾理解为蛇尾,这样的祖先让人心惊胆颤

果华人始祖是蛇,这样的蛇始祖引不起人的热爱。华人很少人愿意主动去讲伏羲、女娲的故事,可能就是因为对他们交尾蛇形的恐惧与回避。但是,伏羲、女娲相交的尾巴,真是蛇的尾巴吗?

王晓玲女士在她对吐鲁番人首蛇身交尾图像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她认为伏羲、女娲交尾图像的原型,不是什么蛇身,而是婴儿及其脐带。

母体中带着脐带的人类婴儿,都有点人首蛇身的样子,是不是?

图片

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实为母体中连着脐带的人类婴儿的形象

我认同王晓玲女士的细致分析。

婴儿通过脐带与母亲相联,吸收营养和空气。婴儿出生后剪断脐带,这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意味着与原有母体生命源泉脱离,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生命源泉。

生命的存在,建立在营养能量和物质资源摄入的基础上。这种对摄入保障的深层焦虑,贯穿人的一生。成年人对权力和财富不断追求的背后,就是摄入焦虑的冲动。人皆有脐带焦虑!事业就是脐带。渴望保有生命之能的脐带,这是人类至深的追求。

青春期焦虑的本质,是人要从纯粹的能量摄入个体变成一个在摄入能量的同时,也要输出能量的个体,要承担起输出能量的责任,这是生命新的压力。权利=摄入。责任=输出。

图片
图片

某种程度上,剪断脐带,就是哲学上“天人分离”焦虑感的生理来源。重新联接上新的生命脐带,精神上重新与生命之源上天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渴望。

《道德经》上说: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独与人不同,我以食母为贵。

“食母”,就是喂食之母。对未出生的婴儿来说,母体就是“食母”,用脐带连接母体。对青少年来说,“食母”就是父母,用爱的情感脐带连接父母。有脐带才能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得有自己脐带与能量母体的联接。

对人类生命和宇宙万物来说,“食母”就是上天之道,用什么样的脐带来连接宇宙之母体呢?

某种程度上,《道德经》就是引导人去建立起精神的脐带,连通上天之道这个终极能量之源。这样人获得永恒之能量流,深层的脐带焦虑全然解除。

宗教的信仰,可否称为信仰之脐带,与造物力量联接的脐带。

有这种思考,原有史料会展现出新的价值。《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

有十个神,可称为女娲之肠。

《山海经》许多内容,属于对图像的说明。提到女娲,用的词是“女娲之肠”,女娲的脐带,而非“女娲之尾”。十个神指什么,我们已不清楚。可能有这样的图,有十个孩子的脐带与女娲相连。

如果我们细心看下面这幅山东微山县东汉时期的太一、伏羲、女娲图,就会发现伏羲、女娲之带与太一之带联在一起,太一之带还与二鸟联接在一起。

楚人以祖先祝融为凤之灵所化,凤之灵与造物主生命能量的脐带相连。太一以生命之脐带,给宇宙万物带来能量的养育。

图片

后人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龙的传人,是把脐带这个生命原型误当成蛇了。以后不要再称伏羲、女娲交尾图了,应当称伏羲、女娲生命脐带相交图。

我们不要再说龙的传人了,我们就是天灵生命的传人。我们敬畏上天,信仰之道,就是人与上天相连的生命脐带之道,这样宏大而永恒的天灵就贯通在我们生命之中。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就有人联想到伏羲、女娲交尾图。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中,首页插图用了伏羲、女娲脐带相交图与DNA对比图。

图片

右边两图为《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期插图

华人文化史中,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图形能力。我们不能不说伏羲、女娲相交图有一种似乎是天启的内涵。我们不能说伏羲、女娲脐带相交图就是科学,但我们也可以设想,伏羲、女娲脐带相交图,关注的是人与生命源头的接通,似乎也预示了生命基质DNA的某种结构。

伏羲、女娲相交图充满神秘性,对它的研究,并非只是中国现象。英国考古学家、犹太人Marc Aurel Stein在1908年首次发现了吐鲁番伏羲、女娲相交图。伏羲、女娲不少图像收藏在英国、日本和南韩等国。日本、南韩都有研究伏羲、女娲画的优秀学者。

还有人对比西方自由石匠共济会图案与伏羲女娲图像的相似性。共济会图案以规矩和一只眼为中心。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且女娲眉心中有一只眼,这都与共济会图案相似,表达的都是有信仰、懂数学、懂世界的工匠的精神。这些有趣的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图片

伏羲、女娲图像与共济会标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把伏羲、女娲相交图像称为人首蛇身交尾像,是一种误读。中国古代对龙形状的迷恋,其实是对生命脐带的迷恋。所谓真龙天子,指是生命脐带宽大,有大能量流入之人。

伏羲、女娲画像,表达的是通往宇宙本源的生命能量脐带之相交,表达的是用规矩丈量和赋予天地以秩序的数的力量,表达的是繁育生命和保障生命的力量,表达的是对信仰、数学和生命的执着。

中国诸子之中,《道德经》《论语》没有提到龙。《孟子》《墨子》中提到的龙,是破坏性的邪恶形象,是圣人要驱逐和追杀的对象。

把中国人唱为龙蛇的传人,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有人会发乎本能的热爱龙蛇吗?龙蛇不是什么好东西,阴暗伤人,惹人仇恨。继续错误把蛇的形象与华人联系在一起,这是让华人为蛇,让人担心让人仇恨,这是害华人。

伏羲、女娲,作为华人始祖的形象,是上天之子,天灵在心,能量通天,生命相合,手持规矩,建立益生的天地秩序。这是多好的形象!

有新的眼光,才能从历史中看到新的事实层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全新的眼光,世界的眼光。

我们以一幅伏羲、女娲的唐代画像作为本文的收尾。他们是上天之子,生命之脐带结合在一起,联接着日月星辰。这幅图1908年被英国考古学家、犹太人Marc Aurel Stein在新疆土鲁番发现并带出中国,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图片

附:

楚帛书原文:

粤古包戏,出自口雬。居于颻□,氒田渔渔。口口口女,梦梦墨墨。亡章弻,□□水□。风雨是於,乃取虔□□子之子,曰女呙,是生子四口。是襄天践,是格参化。废逃,为禹为契。以司堵,襄晷天步。途乃上下朕断,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寮气豁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泔渊澫。未有日月,四神相隔,乃步以为岁,是隹四时。长曰青榦。二曰朱单,三曰□黄难。四曰□墨榦,千有百岁。日月允生,九州不平。山陵备泆,四神乃乍。至于覆,天方动。扞蔽之青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敷,奠四亟(极)。曰非九天则大泆,则母敢斁天灵。帝允乃为日月之行,共工夸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时母息,百神风雨。震禕乱乍,乃□日月。以转相□息,有宵有朝。有昼有夕。

《易·系辞》原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