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安文物故事|从伏羲女娲俑追溯人文始祖源流

 泊木沐 2020-04-12

华蓥南宋安丙家族墓地的安宝孙墓,曾出土了一对伏羲、女娲陶俑。伏羲俑,龙首蛇身,身体蟠曲,龙头上昂,体表饰交叉刻划纹以象蛇纹;背脊贴附7个泥条,尾端紧贴身侧;整体基本完整,尾端略残,长9.9厘米,宽8.5厘米,通高9.15厘米。女娲俑,人首龙身,身体蟠曲,人首上昂,面部为女性,头上贴附两个泥条为双髻,长发贴身;前颈饰横向划纹,体表饰戳印纹以象龙鳞,龙尾紧贴身侧;整体基本完整,尾部中段略残,长7.7厘米,宽9.4厘米,通高7.8厘米。两件陶俑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龙首蛇身、人首龙身,伏羲、女娲为何是这般模样?为何出现在墓葬里?代表什么意思?这得从伏羲、女娲的源流说起。

伏羲,又名伏牺、庖牺、伏戏、虙戏、虙羲、伏犠、皇羲、牺皇、皇羲太皞、太昊等等。女娲,又名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皇、女帝、女希氏、阴皇、阴帝、帝女等等。《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拾遗记》载“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在古籍记载及传说中,伏羲创立了八卦,教民织网渔猎,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等等。女娲炼造五色石补天,立地,息洪水,抟土造人,化育万物,制造乐器等等。长沙子弹库战国中晚期墓葬发现的楚帛书乙篇(《四时篇》),是记载伏羲、女娲神话的重要文献,被学者视为很标准的创世神话。帛书先写了伏羲和女娲的结合,接着叙述他们婚后生了四个儿子,又称四神。四神协助伏羲和女娲开天辟地,化育万物,包括祛除猛兽、斩杀凶顽,疏通山川四海、调和燥气沧气,采集五木之精、奠定三天和四极。他们还规测天盖,确定二至二分,形成了“四时”轮转。由于四时轮回转换,周而复始,宇宙于是开始正常运转起来。由于伏羲、女娲功绩显赫,故被世人称为创世大神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古籍记载中,伏羲、女娲的关系有多种。

一是兄妹。如《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路史》:“女皇娲,太昊氏之女弟。”

二是夫妇。如《三坟书》:“(伏羲)后,女娲。”《王川子集》:“女娲本是伏羲后。”考古发现的长沙子弹库战国中晚期墓葬的楚帛书乙篇(《四时篇》)、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四川郫县等地汉代画像石、合川东汉石墓浮雕等,反映的伏羲、女娲都是夫妇关系。兄妹为何变为夫妻?《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两个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三是二皇。如《册府元龟》:“庖牺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春秋运斗枢》《淮南子》《路史》载:“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史料记载中的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人首龙身、牛首龙身。从考古发现看,伏羲女娲多为人首蛇身,也有人首龙身、人首兽足蛇身,女娲偶有蛙形、蟾蜍形。人首蛇身(龙身)的伏羲、女娲,一般腰身以上为人形,腰身以下为蛇躯或龙躯,多尾端缠绕在一起;腰上穿袍,伏羲头戴冠,女娲头挽髻,或手执曲尺、圆规、灵芝、日轮、月轮、仙草、乐器等。尤其在汉代,伏羲、女娲形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一男一女,或交尾,或联袂,或接吻,或面面相视。也有羽化的伏羲女娲形象,如四川简阳鬼头山东汉墓的三号石棺上刻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背上长有羽翅,榜题“伏希”“女娃”,即伏羲、女娲。

宋代以后,伏羲、女娲形象趋向全人形。如宋代马麟所绘伏羲图,画面上的伏羲表现为中年人的模样;明代王圻编撰的《历代神仙通鉴》中,伏羲身着树叶做的衣服,表现为普通人的模样。而女娲被画成美女的样子,以佛教菩萨的姿态坐着。

从考古发现来看,伏羲、女娲形象绝大部分出现在墓葬的壁画、画像砖石、石棺、墓阙上,其寓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因为伏羲、女娲是创世大神、人文始祖;二是交尾的伏羲、女娲表达生殖崇拜,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希望后世子孙绵延;三是把蛇身或龙身当作死者精魂的物化与显形,是不死的阴、阳之气,阴阳相生,希望死者在天堂获得再生;四是伏羲、女娲羽化的形象,表明人们受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渴求灵魂飞升、羽化登仙的观念;五是被刻画于墓门上的伏羲、女娲,承担了驱恶避邪、挡疫鬼的守护者角色;六是手执规、矩的伏羲、女娲,规(圆)矩(方)代表宇宙空间的概念,也表示制度的规范和重要性。

伏羲与女娲的神话故事在历史记述中出现,并代代流传,到底是否有真实的人物存在呢?《帝王世纪》曰“伏羲氏生于成纪”,《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女娲出生于成纪”,而甘肃天水(原成纪)一直被誉为“两皇故里”“羲里娲乡”。当然,过于神话的记述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是伏羲、女娲作为上古时期两个著名的人物被人们敬仰却是不争的事实。有学者认为,女娲带有母系社会的遗迹,伏羲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产物,他们既可能是部落首领,也可能是一个族群的名称,因为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就被人为地联系在一起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蛇)是无所不能的神物,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是民族的图腾。后人把伏羲、女娲形象描述成人首龙(蛇)身,便是对祖先的崇拜。

有了对伏羲、女娲的了解,我们再来理解华蓥安宝孙墓出土的伏羲、女娲陶俑。安丙家族墓地共五个墓室,只有安宝孙墓出土了一对伏羲、女娲陶俑。安宝孙18岁死于暍疾(中暑),尚未婚嫁,因深得安丙宠爱,死后葬在安丙一侧。伏羲、女娲为独立的个体,昂头向上,或许表明墓主人独自待字闺中,或许已许配人家,但尚未成眷属,生死相隔,只能遥遥相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墓中放入伏羲、女娲陶俑,一是对造人始祖的崇拜;二是家人祝愿安宝孙在另一个世界里阴阳相生,长生不老;三是期望安宝孙能与乘龙快婿相伴,幸福快乐。

宋代以后,伏羲、女娲形象已趋向全人形,但安宝孙墓的伏羲、女娲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龙(蛇)身,且是颈部以下为龙(蛇)身,以及伏羲为龙首的形象较为少见。

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增强创业精神、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