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书里有哪些部分是已被现代考古推翻的?

 yZy应中元 2023-03-21 发布于江苏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由于历史的传承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就需要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时代的变迁、更迭。每个人对历史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也都在无数资料和历代流传的信息里,拼凑出这样或那样的想象。考古是现代人通过科学研究对古代故事的情景复原活动,通过考古,还历史以真实。科学严谨的考古发现,也逐渐推翻了一些历史传说或者史书记载。

水稻起源说。在世界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是从印度传入、灿稻是从日本传入。因为,在印度和日本都发现了5000年前的稻谷。直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米粒、稻根、稻秆等堆积物,证明了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直接冲击了排除中国是稻谷的最早发源地的说法。后来,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乡境内的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1.2万年的稻谷化石,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的水稻化石距今1·4万年,它的出现直接证实了中国就是稻谷最早的发源地。

殷纣王亡国之谜。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商王朝的最后一代君主殷纣王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在《尚书》和《史记》中,关于殷纣王的罪状,皆有触目惊心的记载。然而,随着甲骨文的不断出土,殷纣王亡国之谜逐渐被解开,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纣王形象,甚至有些内容还颠覆了历史。一些学者通过对相关甲骨文研究后得出结论:不是因为纣王太残暴,而是因为纣王改革太激进,触犯了大多数诸侯的利益,最终导致亡国。

西周都城犬丘的位置。西周时期,周懿王曾迁都犬丘。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文王在丰,武王在镐。周懿王时,始自镐,迁居于此。”《世本》记载:“懿王徙于犬丘”,三国时期的宋衷对此注解:“(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史书中认为周懿王迁都的犬丘在今天陕西兴平市阜寨镇的南佐遗址。2019年考古发现确认周懿王迁都的犬丘,在今天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东马坊遗址(即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的东马坊村),也是后来“三秦”之一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

曾国、随国迷雾。曾国,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700余年的历史,然而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关于它的任何记载。1978年,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证实了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一个曾国存在,之后发现了大量的曾国墓葬遗存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

但是发现曾国历史遗存的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一个叫随国的管辖。《左传》中明确记载了随国的存在,在《国语·.郑语》、《史记·楚世家》等史料中也对随国有零星的记载。在发现大量曾国历史遗存的随国,却基本没有关于随国的历史文物出土。曾国和随国究竟是什么关系?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证明曾和随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名称,但是此观点也颇有争议,期待随着考古的发现,逐渐揭开这个谜。

《清华简》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千年来,人们对这个历史事件深信不疑。随着《清华简》的发现,彻底推翻了《史记》的记载。

《清华简·系年》关于西周末年这段历史有不同的记述:“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戏弄天下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而且“烽火狼烟”的传讯方式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主要目的是防御匈奴,周幽王时代没有烽火台。

西周王陵的传说。在陕西咸阳市城北六公里处,有南北两座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的古墓,传说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明清两朝所立石碑四十余座。随着近些年考古的发现,此墓并非周王陵,而是战国晚期的秦王陵墓。考古人员通过对陵园的全面勘探,确定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亞”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在陵园内陆表散落的大量残砖碎瓦中,发现的葵纹瓦当和秦咸阳遗址所发现的纹样相同。关于此处为周陵的误传始于宋代,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周陵的位置,有说在西安郭杜附近,也有说在咸阳附近,也有说在周公庙附近,至今没有定论。

苏秦和张仪的关系。《战国策》、《史记》中均记载,苏秦和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二人同是政敌关系。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用间》和《吕氏春秋.知度》。次年,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通过对这些新发现史料的研究,可以确定苏秦和张仪并非同一时代的人,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还是个年轻的游说者,两人根本没打过交道,也不认识。当年,与张仪进行合纵连横对决的是犀首公孙衍。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律。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这段历史,我们在中学的课本中都学过。《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因秦法严苛,致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竹简,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其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条文的抄录。《徭律》中条文大意是,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这完全与史书记载严苛的秦律不符。到底是秦律后来更改过还是陈胜吴广曲解秦律发动起义不得而知。这些竹简中所记录的秦律,并没有史书中描述的那样严苛残忍,推翻人们对秦王朝的固有印象。

范睢之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关于范睢最终结局的记载:“因病请归相印”。也就是说,范睢的最终结局是隐退了。而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编年纪》一文的记载:“(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这里的张禄就是范雎,王稽因犯罪被杀,而张禄也死于同年,是和王稽一起被杀的吗? 总之,和《史记》的记载大相径庭。

项羽火烧阿房宫。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史书中其实没有明确的记载。之所以给后世的人们造成如此的错觉,主要是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所造成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然而,传了千年的谣言最终被考古所推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通过对阿房宫田野考古发现,在阿房宫的夯土层上根本找不到被火烧过的红土,这也就缺乏阿房宫曾经被火烧过的直接证据。通过对阿房宫遗址系统考古后,考古人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阿旁宫根本就没建成,是一个烂尾工程。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被付诸一炬的可能。其实项羽当年火烧的是秦咸阳宫,这在考古中得以证实,咸阳宫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火烧土。

《道德经》被篡改。今天,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五千言篇章次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甲、乙两个版本的帛书《老子》,篇章次序却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是在《德经》前,《道经》在后;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也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道篇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现在通行本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这或许是因为要避西汉汉景帝刘恒名讳的缘故而做的修改。

造纸术的发明。众多的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历代学者都引以为据,无可置疑。但是考古学家从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玉门关,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金关,新疆罗布淖尔,陕西西安的灞桥、扶风县的中颜村,广州南越王墓,四川绵阳等地都发现了西汉纸。其中年代最早的是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墓出土的纸图残片。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证明西汉初期就已经有纸出现,而且证明这些纸已用于绘画或书写。所以,经过考古证实,中国的造纸术并非蔡伦发明。

上官婉儿之谜。传统的史料中记载,上官婉儿因勾结韦皇后乱政,导致被杀。《新唐书》、《旧唐书》都记载上官婉儿和韦后关系密切,是武三思和韦后集团的成员,所以唐玄宗李隆基才在政变中除掉她。然而,2013年9月,考古人员在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上官婉儿墓,上官婉儿墓志铭中所记载的内容与传统史料中她勾结韦皇后乱政的形象迥然不同。

根据墓志铭记载,上官婉儿和韦后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当年安乐公主仗着韦后的宠爱索要'皇太女”的身份,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结果遭到了上官婉儿以上书、自杀、退为婕妤等方式来反对。可见,上官婉儿并不是韦后的党羽。墓志铭中还透露出一个信息,上官婉儿曾是唐高宗李治的才人,这在传统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

孔末之乱。史料中记载的孔末之乱,讲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发生在山东曲阜孔府的一件谋杀事件。因此事,孔子家族的大宗支险些断绝,逃过劫难的孔仁玉则在日后中兴了孔氏家族。然而,考古学家通过对孔仁玉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后,发现了记载孔仁玉生平事迹的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通过对墓志铭进行解读,考古人员这才发现,原来孔府世代相传的所谓孔子世家大宗在五代十国时期险遭灭门,独留孤儿孔仁玉并在成年后中兴孔府的故事纯属虚构,有关孔子本人及孔府的地位,完全是后人为了需要慢慢拔高的。

南明鲁王朱以海之死。根据《清史稿》记载: “鲁王久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南明鲁王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扔下海淹死的。1959年,金门岛上修工事时发现了朱以海的墓,从墓志铭的记载看,鲁王朱以海因患有哮喘病,病发不治于公元1662年去世,此时的郑成功已去世半年之久。因此,《清史稿》的记载纯粹是嫁祸污蔑郑成功。

光绪皇帝之死。在《清德宗实录》和《清史稿》等一些史籍中都有提到光绪帝从小就体弱多病,人到中年后体质更是每况愈下,至光绪三十四年病入膏肓,最后驾崩。2003年,中央电视台计划筹拍一部关于“光绪死因”的纪录片,研究人员运用医学手段,对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多次进行的检测分析。最终发现,光绪皇帝的衣领及头发上均沾染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5毫克。而医学研究表明,一般人服用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2008年11月3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光绪死因研究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被考古证伪的历史记载还有很多,比如史料记载花生是明朝时期才传入我国,但是在西汉阳陵的从葬墓中发现了碳化的花生;史书记载,曹操之父原本是夏侯氏,后过继给宦官曹腾为养子,而曹腾又是曹参的后人。然而,根据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小组研究发现,曹操既不是夏侯氏的后代,也不是曹参的后代。

历史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之上的,考古学的发现为历史提供可靠的证据。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学存在漏洞和错误,一方面要用历史学自己的逻辑推断和史料修正,另一方面要用考古学的发现作为证据,证明真伪,进而去伪存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