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揭示随国与曾国的关系,挖出一部曾国史

 一国之君历史 2023-10-27 发布于湖北

1977年9月,驻扎在湖北随县东坡团的解放军某部扩建厂房,雇用当地农民与他们一起开山炸石、平整土地,其中一个叫梁升发的施工农民无意中挖到了一个形状怪异、满身是刺的青铜器,将其上交给部队机关。

不久,在施工现场又挖出一大片与普通泥土颜色不一样的褐色土,引起现场领导解德敏的重视,上报给县委,直到第二年5月,省县二级政府派出以王传振、谭维四为首的考古队前来进行发掘工作。

经过十来天的发掘,考古队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古墓,墓地占地面积为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古墓大6倍,比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大8倍,这座古墓还出土了震惊中外的著名文物-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编钟出土时基本保持了下葬时的状态,编钟分为两排,呈直角尺形摆放,靠西的一面长7.48米,高为2.65米,靠南的一面长为3.35米,高为2.73米。

整个编钟合计65件,其中甬钟45件,铺钟1件,钮钟19件,分为三层摆放,最上为钮钟,中间及下层为甬钟,最轻的一件重为2.4千克,最重的一件重203.6千克,编钟总重2567千克,加上钟架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编钟最神奇的不在于文物的精美,而在于其经历了数千年之久,仍然能够发出美妙悦耳的音乐,全套编钟音域宽广,与现代钢琴的音域相当,能够演奏五声、六声或者七声音阶乐曲,而且很多编号上刻有铭文,内容有编钟的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表明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十二乐间体系。

编钟细节

曾侯乙编钟也被称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国家一级文物,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曾当场演绎过《东方红》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那么问题来了,这套编钟的主人是谁?

出土的编钟其中有一个叫“楚王熊章镈钟”,钟上有31个字的铭文:

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意思是: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返回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以供其永享。

铭文显示了编钟的主人是曾侯乙,曾侯是爵位,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侯爵是仅次于公爵的二级爵位,乙是这位曾侯的日名,所谓的日名,是以甲、乙、丙、丁等十种天干字为祖先命名的一种称名方式,起源于商朝,商朝的王比如祖甲、父乙等,都是这样的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主要是用于祭祀。

曾侯乙彩棺

曾侯乙墓出土后,反而引发了学术界更大的争议,因为曾国在史书中并无记载,但在考古中多次发现了曾国文物,举几个例子:

1966年,在湖北京山县东北境宋河区平坝公社的苏家垅出土青铜器97件,其中两件青铜器上有铭文“曾侯中子斿父”,还有几件青铜器上有铝文“曾中斿父”。

1978年,在离曾侯乙墓地只有4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另一座曾侯墓地,部分青铜器上有铭文“曾侯䑂”。

2009年~2012年,在湖北随州文峰塔曾国墓地发掘了东周时期的墓葬54 座,出土各类文物千余件,其中一半是青铜器,大部分青铜器上都有铭文“曾子”、“曾公子”、“曾大司马”、“曾大工尹”等,其中一座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上有“曾侯丙之赴缶硖以为长事”的铭文。

2011年,在湖北随州叶家山岗地发现了一批青铜器,来自于两座古墓,有部分青铜器上有铭文“曾侯谏”,还有些青铜器上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曾侯谏作媿宝尊彝”,根据考古分析,曾侯谏比曾侯乙要早500多年。

青铜器铭文

2012年,湖北随州侦破一起盗窃文物案,追回的青铜器鼎上有铭文“曾侯宝”,根据考古分析,曾侯宝比曾侯乙要早200~300年左右

正因为考古挖出如此多关于曾国的青古铜,不得不让人怀疑此地有一个曾国的存在,但在中国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随州及附近有一个曾国的存在,相反,史书记载这里有一个随国。

《史记 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没有罪过。楚王说:我处在蛮夷地区,诸侯们背叛王室相互攻杀,我有军队,想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号。

随国人替楚王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当时的楚国只是子爵,称王是违背周礼的行为,但周王室不答应,随国人向楚国报告,楚王熊通很生气,于是自称武王,和随国订立盟约后撤军。

随州附近遗址分布

史书记载的是随国,出土文物又是曾国,那么随国和曾国是什么关系?

经考证这两个国家实为一国,属于罕见的一国两名,有以下几个有力的证据:

1、史书记载与铭文对照。

《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506的吴楚之战,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的辅佐下,攻破楚国都城郢城,楚昭王先逃到云梦,后经郧国逃到随国,吴王准备攻打随国,随国国君想杀楚昭王,但被人藏起来了,随人进行占卜以判断是否将楚昭王交给吴国,占卜结果为不吉利,于是随人说楚昭王逃走了,楚昭王因此躲过一劫。

2013年,湖北随州市文峰塔墓地出土了曾侯璵编钟,上面有180多个铭文,其中一句是“复定楚王,曾侯之灵”,意思是曾侯曾经救过楚王,史书上记载的是随侯救过楚昭王,而青铜器铭文上是曾侯救过楚王,因此可以推断为铭文上的曾国就是史书上的随国。

曾侯璵编钟

2、出土青铜器铭文

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 M21墓中,出土了一批带“曾”字铭文的青古铜器,上文已有描述,同时还发现了一件带有“随”字铭文的青铜器,其铭文是:“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这里的随无疑表示国名,而在附近墓地也出土了铭文为“曾大司马”的青铜器,无疑说明了曾与随就是一国。

一个国家有两个名字,在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比如商朝又称殷朝,魏国称梁国,韩国称郑国,都是如此,再比如从虞夏到春秋时期的吕国,最早定都山西吕梁,后迁到河南南阳,被楚国所灭亡,吕国也被称为甫国,证据如下:

《诗经 大雅  嵩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西周时期在山东地区还有个州国,是夏朝遗民,被周武王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被杞国灭亡,州国公族居住在淳于城,后来复国,国名为淳于国,以城为国名,也称州国,亡国后,其族人以国为姓,称淳于氏,州国也叫淳于国。

随国位置

曾国及随国也是这种情况,曾是其姓,随是其地名,既以姓为国名,又以地为国名,这就是一国两名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传承的?

在曾侯乙墓地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曾侯䑂的墓地,其地出土一件青铜编钟,其上有铭文:

隹(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䑂曰:白(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正面钲部),達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縈宅汭土,君( 毖 ) 淮夷,臨有江(夏)。周室之即(既)卑(正面左鼓)……

这是曾侯䑂追述曾国的先祖,其大意是 :南宫适得到了周王的重用,得以辅佐文王和武王,参与了灭殷之战,平定了天下。周人灭殷后,周王即封南宫适到南方营建城址,建立曾国,统治和警戒淮夷集团,监视江夏一带。

曾国始封君南宫适

《帝王世纪》:文王昌……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

《史记 周本纪》: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根据史书的记载,南宫适(这个字念kuò,同括)是周文王时期的重要大臣,被称为文王四友,是周朝开国之初的三朝元老,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朝,武王伐纣时,命令南宫适和史佚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111墓出土的青铜器上有铭文“曾侯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这里的南公即南宫适,是曾国国君的祖先,也是曾国的始封君,受封时间在周成王时期,推测为公元前1043年~前1021年之间,这也是曾国立国的时间。

曾国历史是考古挖出来的

根据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一共挖出13位曾侯,分别是:曾侯谏、曾侯犺、曾侯羊白、曾侯仲子游父、曾穆侯、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曾侯昃、曾侯与、曾侯钺、曾侯乙、曾侯丙

根据碳14测定,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430年之间,死的时候约42~45岁,曾侯丙是最晚出现的,比曾侯乙晚了近百年,根据随州文峰塔曾侯墓地及出土文物的推算,曾国最后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20年前后,被楚国所灭亡。

曾国(随国)立国于西周初年,亡国于战国中后期,积年约为700多年,曾侯曾救过楚王,最终为楚国所灭亡,其国君被发现的有14位,显然这不是全部,其中13位曾侯是挖出来的,曾国的历史也是考古挖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