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国名不见经传,却是西周王朝“南天一柱”和金道守护者

 唐封叶 2020-04-21

原创:唐封叶

引子:

说起西周王朝,很多人知道它在东方分封了周公之国鲁国、太公之国齐国,在东北方分封了召公之国燕国,在北方分封了叔虞之国晋国,在中原分封了康叔之国卫国,这些国家都是周人在该方向的支柱性诸侯国。而西方,则是周人的“龙兴之地”,西周时周人的丰镐二京和圣都岐邑本就在西方,自然是王朝力量最强的地方。那审视“东、西、南、北、中”,只剩下南方,好像没有与周人关系密切的大国在当地担当“南天支柱”的重任。这难道是周人疏忽了南方了吗?其实有些问题,既然天资并不算高的我们都能看到,西周初年的那些明君贤臣们,又怎么会看不到呢?实际上在西周初年,周人在南方也封建了一个与王朝关系及其密切的大国,这个国家就是“曾国”。

正文:

提到“曾国”这个国名,比起鲁、齐、晋、燕、卫来说,那知名度简直是太小了,可能很多人会说自己压根不知道有这个国家。其实您再想想您的中学历史课本或音乐课本前面的彩图,记不记得有幅图是套大编钟,下面文字标注为“曾侯乙编钟”?您的历史老师或音乐老师,可能还给您介绍过,这套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重达2.5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没错,这套编钟的主人——曾侯乙,就是战国初年的曾国国君。

不过要说起这个曾国的历史,我们还得先从“曾随之谜”说起。

话说传世古籍记载,周朝的南土上有个随国,其姓氏有的说是姜姓(炎帝之后),有的说是姬姓,位置在今天湖北随州一带。虽然随国不是啥有名气的大国,但在春秋初年,它还是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

公元前706年楚国国君楚子熊通东侵随国,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先派使者去吓唬随人,让他们来请和。楚国的大臣斗伯比却说:“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汉东之国随为大。”可见,当时随国的位置在汉水以东,而且它还是汉水以东最强大的诸侯国,有它在,使得当时在汉水以西的楚人不能把势力扩张到汉水以东。

两年后,自称“我是蛮夷我怕谁”的熊通在沈鹿(今湖北钟祥东)僭号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江汉、江淮间的诸侯大都被迫前来捧场,又只有黄国和随国不来。恼怒之下的楚武王再次举兵攻打随国,随国虽然战败签订了城下之盟,但因其势力较强,楚国也没能灭其国。随国在楚国逐渐强盛的时候还敢屡次抗拒它,确实不愧“汉东大国”的称号。

又过了六十多年,楚成王三十二年的时候(前640年),不服楚的随国再次率领汉东诸国叛楚,结果被楚国令尹子文率领的楚军打得大败,败得很惨。这次之后随国才彻底歇了菜,被楚国打服并成了它的附属国。春秋之后,随国逐渐在古籍中消失,应该不知在何时被楚国所灭。

除了在春秋前期的对楚强硬,东周时期的随国还以拥有价值连城的宝贝夜明珠“隋()侯珠”著称。“隋侯珠”与“和氏璧”齐名,至今一些影视剧中还经常拿它说事。

但奇怪的是,自古以来直到21世纪初,在据古籍记载是随国地盘的湖北随州一带,却很少出土“汉东大国”随国的器物。反倒是自宋代以来到近现代,湖北一带出土了很多带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1978年,在今天湖北随州城西2公里处,考古学家更挖出了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一次性出土文物七千多件,其中青铜器达10吨,包括著名的曾侯乙编钟,这证明曾国在战国初年还是个规模不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而匪夷所思的是,传世古籍文献上从来没提过随枣走廊这一带有个经济文化较繁盛的曾国。(传世古籍中倒是记载商周时有缯国和鄫国,但鄫国在今山东,缯国靠近西申国在今陕西附近,都和随枣走廊相距遥远。)

古文献上属于随国的随州一带几乎不出随国器物,却出土了曾国的墓地和大量器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很多历史学家就争论不休:这随国和曾国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两国,那挨得也太近了吧,而且为什么一个只见于古文献、另一个只见于考古?如果是一国,又如何证明?这问题就成为史学界一个难题,被人们称作“曾随之谜”

不过在历史学上,有时候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考古学家在随州市区内的文峰塔社区发现了一片大型的东周曾国墓地群,而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莫过于一套“曾侯舆编钟”(现存共8件)。正是这套曾侯舆编钟,为解开“曾随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曾侯舆编钟里的一件钟上有以下一段铭文:

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变,而天命将误。有严曾侯,业业厥圣,亲搏武功,楚命是靖,复定楚王……

 

▲曾侯舆编钟铭文摹写(部分)

 这段古文的意思大家基本都能看出来,就是说:吴国征伐楚国,楚国快完蛋了,幸亏有威严、高大且聪明的曾侯,亲自搏杀立下武功,才把楚国给救下来。

熟悉东周历史的人,肯定会记得传世史籍《左传》等书记载,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曾以伍子胥、孙子、伯嚭为将,联合唐、蔡两国攻入楚国,楚国已死的上任国君楚平王被伍子胥掘墓鞭尸,现任楚王楚昭王则狼狈逃窜,躲到“随国”才幸免一死。曾侯舆编钟铭文,恰恰与《左传》等传世史籍的记载对上了号。要注意,曾侯舆编钟铭文说吴国伐楚是曾侯救了楚国和楚王,《左传》说吴国伐楚是随人救了楚昭王,那显然曾国和随国就是一个国家!

2019年,考古学者又从随州市北部义地岗曾国贵族墓地中编号为M169的墓葬中出土了带有“楚王媵随仲嬭(芈)加”字样的铜缶和盘匜。M169墓在M168墓旁边,而M168墓为曾国国君曾侯宝墓,所以考古学者根据墓葬形式(异穴合葬)和其中出土的嬭加编钟铭文内容,认定这“嬭加”就是曾侯宝的夫人。楚王之女嬭加出嫁到曾国,她墓中铜缶等器的铭文却说楚王给嫁到随国的女儿做媵器(陪嫁器皿),再次证明随国就是曾国!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曾、随为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曾应该为其自称,随可能是楚国等外国对它的叫法,“曾随之迷彻底揭开!

那曾国到底是姓什么,又是什么来头呢?

我们前面提到,在中国传世古文献上,其实还有鄫国(在今山东阳谷或平阴一带)、缯国(在今陕西)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都是姒姓。于是很早就有人怀疑,这随州曾国是不是就是姒姓鄫国或缯国从陕西或山东迁过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曾国也该是姒姓。

但大约20世纪30年代,一件战国青铜壶在安徽寿县出土,壶上三十九字铭文中有“夫人曾姬无卹”一句。我们介绍过,周代时期男人的称呼一般是“氏+名(字)”,而女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有一种是“氏+姓”模式,如春秋时晋文公的夫人是齐国宗室之女,所以被称作“齐姜”,齐是国名也是氏,姜是其姓。明白了这个,我们就知道“曾姬无卹壶”里的“曾姬”,就表示这个夫人是曾国姬姓之女。显然,东周时候,除了姒姓鄫国和缯国,还有个曾国是姬姓的。

那安徽寿县出土器物上的姬姓曾国,是随州这个曾国吗?1979年,随州义地岗墓地出土了两件春秋中期的青铜戈,上面分别有铭文“周王孙季怠”及“(曾)穆侯之子……季怠”。显然,这两个戈上面的“季怠”是同一个人。要注意的是,曾穆侯的儿子“季怠”,又被称为“周王孙”。这下确凿无疑,原来随枣走廊里的曾国,不但是姬姓,而且与鲁、卫、晋一样,都是周王的子孙哩!

我们知道,鲁国公室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后裔,卫国公室是文王子、武王九弟康叔封的后裔,晋国公室是武王子、成王弟唐叔虞的后裔,那曾国到底是出自周王室的哪一支脉呢?

2013年,在随州东北叶家山曾国早期墓地的第二次考古发掘中,人们于M111号大墓中的一件青铜方座簋上,发现有铭文“犺作剌(烈)考南公宝彝”。“犺”读kàng,从叶家山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可知,他是西周早期的一位曾国国君。曾侯犺说他的父亲是“南公”,这应该就是曾国始祖的封号了。

之前在1979年时,考古学者已经在陕西扶风县豹子沟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钟——南宫乎钟。这个钟的主人南宫乎在该器的铭文里说,他的祖先就是“南公”。南宫乎的祖先,自然也该是“南宫某某”。由此可知,所谓“南公”,就是“南宫公”的简称。

那曾国的始祖“南宫公”又是谁呢?不知大家还记得不,在西周初年文王、武王时期,最活跃的、以“南宫”为氏的人,莫过于南宫适(kuò)了。他是所谓“文王四友”之一。《国语·晋语四》记载,文王在位时,经常和南宫适一起磋商谋略;《尚书大传》说,南宫适还参与了献宝给纣王、营救文王出羑里的活动。武王时,他又是武王“乱臣十人”中的一员。南宫适曾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武王在殷都举行“革命大典”后,他奉命向殷商遗民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众多美玉,后来又负责散发鹿台的钱财和钜桥粮仓的粮食。

那么,曾国的始祖到底是不是南宫适呢?我们的这一猜想,正好被我们前面提过的、2013年在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出土的曾侯舆编钟所证实。曾侯舆编钟上的铭文头一段就写到:

曾侯與曰:伯括上庸,佐佑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比淮夷,临有江夏……

这段铭文大意是:曾侯舆说,我祖宗伯括(通适)被君上任用,辅佐文王武王,参加灭商之战,夺取天下。大王命令南公到南方,营建城邑,统治淮夷,监视江夏的蛮族……

▲曾侯舆编钟铭文(局部)

2019年,在义地岗M169曾侯宝夫人嬭加墓中出土的嬭加编钟上也有铭文:

唯王正月初吉乙亥,曰:伯括受命,帅禹之堵,有此南洍。

▲嬭加编钟铭文(局部)

曾侯舆编钟和嬭加编钟上的铭文,清清楚楚地表明,曾国就是“伯括”也即南宫适的封国,是周王(应该是成王)把南宫适分封到南方,来镇抚淮夷和蛮族。曾国的开国之谜,彻底揭开。

尤其要提的是,曾侯舆编钟里还有一件残损的破钟,上面铭文说“(曾侯)舆曰:余稷之玄孙”。也就是说,曾侯舆自称是后稷的后代,再次证明南宫适及南宫家族是周王室的一支。

传世古籍上,没有记载南宫适的族属,但是一般认为南宫适是周文王招贤纳士从外边招来的,如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就是这样说的。然而经过几十年考古发现,现在我们可以说古书上的这个说法应是错误的,南宫适不是周国的“外来户”,而是王室成员。从他被称为“文王四友”来看,他应该是周王室中与文王同辈的叔伯兄弟,不过年龄应该小于文王,因为直到武王时他还继续建功立业。小编在介绍虞国历史时曾猜测,南宫适很有可能是虞仲的一个儿子。

其实考古学家通过对比叶家山曾侯墓与周初很重要的鲁、卫、晋、燕等姬姓国的诸侯墓,还发现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现象,那就是叶家山曾侯墓远比后面那些在史籍上名气更大的姬姓诸侯国的墓地更气派。这种气派体现在两方面:

一,叶家山曾侯犺墓的墓室面积有47平方米,而燕国燕侯克的墓室面积为41平方米,晋国晋侯燮父的墓室面积为37平方米,卫国卫侯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的墓室是38平方米,曾侯犺墓的墓室比燕侯、晋侯、卫侯墓地的墓室都大得多,是目前考古发现西周早期诸侯墓中最大的;

二,叶家山曾侯墓中发现的各种鼎、簋、壶、卣、尊等青铜器,相比鲁、卫、晋、应、燕等姬姓国的同类器物,要更大更重更精美。

那么问题又来了,曾国这个不见于传世经传的诸侯国,它诸侯墓的墓室和随葬青铜器的规格,怎么会比同期鲁、卫、晋、燕等文献上的西周姬姓大国还高呢?要解释这个,恐怕得要从“金道锡行”这个词讲起。

“金道锡行”一词出自两周之交的曾伯簠(fǔ)铭文。该器铭文中有一句说道:

克狄淮夷,抑燮繁汤,金道锡行,具既俾方。

这里“金道锡行”中的“行”,与“道”是一个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曾侯)惩治淮夷,安定交通枢纽繁汤(今河南新蔡东北),金锡通道,都已恢复如常。

通过曾伯簠铭文,我们知道了一个重要信息:原来南方的曾侯,在周代还肩负着朝廷赋予的一项极其重大的使命,那就是维护“金锡通道”的畅通!

有个常识大家一定明了,即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我国的铅矿相对较多,到处都有,但铜矿和锡矿分布不均。在上古时期,中原地区使用的铜和锡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了打通运输通道,早在商代前中期,商人就在今天的湖北武汉黄陂区盘龙湖附近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盘龙城”,以实施其“南料北运工程”。不过大约到了商王武丁以后,由于商朝日益衰落,商人逐渐失去了对盘龙城的控制。

周朝建立后,随着对青铜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它也十分重视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获取铜、锡资源。成王之所以封王室近支、重臣南宫适之后于今湖北随州一带建立曾国,目的除了曾侯舆编钟铭文上所说的“君比淮夷、临于江夏”(统治淮夷、监视江夏的蛮族),应该还有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要曾国负责维护“金道锡行”(金锡通道)的畅通,为周王朝源源不断地提供制作青铜器的珍贵铜、锡原料。曾国的战略意义,显然超出我们想象,曾侯在周初的地位,自然也非常崇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曾国地理上靠近长江中下游铜锡产地,是周朝维护南方铜锡运输通道的第一负责人,是铜、锡货物第一转运站,也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其本国拥有的铜、锡原料不用想要远远超过北方诸国,曾侯的青铜器又怎么会不厚重、不精美呢?

总结:

所以从曾国与周王室的亲密关系、曾国肩负的任务(镇抚江夏、维持“金锡通道”)来看,曾国无疑是西周王朝在南方封建的“支柱”国家,地位宛如西周王朝在东方分封的齐鲁,在东北分封的燕国,在中原分封的卫国,在河东分封的晋国,西周王朝对它给予厚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