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口:战略必争的“红色三地”

 青牛一生 2023-03-21 发布于福建

嵩口:战略必争的“红色三地”

嵩口,位于县城东南20里,九龙溪自西向东流过。宋属折桂乡,明清属仓盈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复兴乡,范围包括今嵩口镇、田源乡区域。现全镇面积22700公顷,辖嵩口、马排、围埔、范元、沧龙、梓材、大元、和元、邱寨、高赖、高坑、立新12个村民委员会和九龙1个居民委员会。2021年常住人口约1.3万人。

1-嵩口集镇鸟瞰嵩口集镇鸟瞰

历史上,嵩口为宁化、清流通往永安的重要枢纽,水陆交通便利。苏区时期,嵩口是敌我双方战略争夺要地,是红军征战来往重地,是革命力量的集结地。1931年1月,红军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后,罗炳辉、谭震林率红12军进占宁化,并分兵清流、归化,扩大红色区域。这年6—7月间,红34师在清流的嵩口坪等地筹款,随后根据毛泽东“三封指示信”精神,“结束清流筹款,开回宁化”。1932年1月中旬,红12军36师进攻安砂守敌卢兴邦部取得胜利,随即以106团一部乘势攻占嵩口坪。1932年4月,嵩口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同年5月,嵩口区委成立,嵩口苏区政权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33年3月,国民党第52师卢兴邦部进犯清流,在嵩口坪驻兵一个团。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攻占嵩口坪,乘势解放清流城。1934年7—8月,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九军团、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等数万主力红军部队,奉命执行战斗任务,经此往来奔赴各重要战场。为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当年嵩口有一大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和游击队,英勇作战,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清城防守要地

马嘶风啸战旗红,血沃沙场正气雄。

勇士驱驰争要塞,常青松柏笑苍穹。——吴传义

嵩口坪,形胜有“砺山带河,颇称天险”之说。沿九龙溪上距城15里之崆峡岭,“峭壁凌天,路通一线”,是扼守清城的重要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苏区时期,嵩口坪因其重要战略位置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

5c65d1869a75c2a8d23f6be70757542嵩口上坪

1932年1月16日,红12军36师分别从清流和连城出发,突袭清流城。18日,红军36师106团在安砂击退卢兴第三旅之七团后,立即以一连伪装国民党警卫团,经沙芜塘到达梓材坑与该地团匪会合,长驱直入敌人营地,拿下清流嵩口南面的木南青、梓材坑等敌据点,缴获步枪8支、子弹900多发,击毙团丁2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集中优势兵力攻占嵩口坪,击溃嵩口坪守敌,牢牢将嵩口坪这一战略要地控制在红军手中,阻断清城之敌逃窜的道路。随即红军突袭清流城取得胜利,驻城10日后,向宁化方向撤出。

1932.2.3《红色中华》消息——红十二军在闽北胜利

1933年3月初,国民党卢兴邦52师进犯清流城,清流独立营及县苏警卫连等虽全力抗击,无奈力量薄弱,激战数小时后撒至宁化。卢兴邦部占据清流,驻扎三个团兵力,重兵驻守清流,设立所谓“闽西剿共前敌指挥部”,其中卢部旅长张兴隆率旅部及309团据守嵩口坪,妄图以清流为大本营,向中央苏区腹地进犯。由于清流城失陷,清流县委、县苏机关被迫撤离,中央苏区东南方向的防御露出缺口,苏区后方重要基地宁化、清流、归化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驻地长汀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为遏止敌人攻势,加强中央苏区东南方向的防御,有效地配合主力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革军委决定组建东南作战军,任命叶剑英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立即攻取清流城。3月23日,叶剑英电令东南作战军由曹坊、安乐攻打清流城卢兴邦守敌。为保证战斗顺利完成,同时命东南作战军以一部抄出嵩口坪及以北消灭敌人。红军迅速攻占嵩口坪,切断敌之东南援兵。由于清流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河阔水急,红军久攻不下,战斗持续一天,于黄昏主动撤出战斗。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局作出红军第一方面军分成两个部分,分离作战的决策,实施以红三军团为主干编为“东方军”由赣入闽作战。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首攻宁化泉上土堡,司令部命令红4师于嵩溪石狮岭设伏打击国民党52师旅长张兴隆从嵩口坪出发的增援泉上之敌,当场击毙旅长张兴隆,俘敌团长卢胜斌及营长1人、连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步枪400余支、轻机枪4挺,取得东方军入闽作战首战大捷。9日,红4师由湖村取道亭子岭、时州、北坑、嵩溪、南家垄、燕巢形向嵩口坪急进。与此同时,暂时接受第4师张师长锡龙、彭政治委员雪枫指挥的新编独立7师也于9日进至清流北端之岭下、下窠、田背一线,向清流之敌作有力游击,并监视该敌动作,以策应红4师袭取嵩口坪。

东方军高坑战斗东方军高坑战斗遗址

7月10日,红4师12团等部从嵩溪出发,分三路包抄嵩口高坑。叶坑一路主攻高垄上敌军阵地,前峰部队沿嵩溪溪而下,攻击坳子上敌军,另一路由沙塘坑、李家坑从右翼包抄敌人。7时许,红军由高坑坳子上及高垄上两路发起进攻。敌军利用晨雾,在高垄上设“草人阵”迷惑红军,但被红军识破。红军随即改变战术,由先头部队发起两次冲锋后,占领制高点。敌溃不成军,死伤大半,除少数逃窜,其余成为俘虏。当日下午4时,高坑战斗结束,红军一部在高坑宿营,一部迅疾向嵩口坪进击。

4-高坑村黄家山战壕遗迹高坑黄家山战壕遗迹

7月12日,红4师一部追击至嵩口坪。红军以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迅速拿下嵩口燕形河桥头敌工事,并向敌据守的高峰山发起猛烈冲锋。敌军仓惶向嵩口下坪遁逃,在桥头又遭红军强大火力扫射,死伤大半。卢部的粮食仓库设于嵩口下坪,守库敌军见上坪失守,慌忙将煤油泼向粮仓点燃大火,尔后各自逃命。红军占领下坪后,兵分两路,一部继续追击歼敌,一部组织扑灭粮仓大火。红军将缴获的粮食分给穷苦群众。嵩口坪战斗结束后,红军在嵩口上坪宿营。

嵩口高坑、上坪之战胜利,有效牵制连城等地敌人,切断清流守敌水上运输线及与永安联系。因新编独立7师提前进占清流岭下、田背、下窠一线,阻断清流县城守敌向北逃窜路线,7月14日,孤守清流县城卢部成惊弓之鸟,连夜弃城,从廖武、荷坑、鱼龙岗、罗坊向永安逃窜。15日,红4师进占清流城。随后,东方军近万人分兵数路,经嵩口坪、梓材坑向南出击,解放清流南面大片区域。

红军往来重地

旌旗猎猎过津门,敢把枢机做倚轩。

犹见当年神有助,农工奋起炽燎原。——叶庆华

嵩口坪自古来为清邑交通要津,顺九龙溪可直抵永安诸地,是通往闽中的重要运输干线。陆地上主要有“城关—嵩口坪—梓材坑—秋口—沙芜塘—洞口—安砂”和“城关—嵩口坪—马排—田源—田口—官坊—罗坑—吴家—塘前”两条线路,这些都是红军往来首选通道。嵩口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沿线区、乡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赤卫队等,为主力红军军行往来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九军团、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等主力红军,多次经此往来执行重要任务。

7-嵩口马排月汤嵩口马排

1933年夏季,东方军入闽作战,在解放清流城和南面大片区域的作战中,主力部队均从此往来。东方军入闽作战完成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后,部队由连城方向开拔归化、沙县等地,仍然途经行嵩口境域,并于嵩口坪进行修整。相传,当年,东方军在嵩口坪,帮助各乡组建贫农团、赤卫队、妇女会等组织,广泛宣传革命思想。

开国中将赵镕在《长征日记》中记述了1934年7月17日、18日红九军团为掩护红七军团北上抗日,行经嵩口坪、梓材坑的情况。1934年7月17日,为掩护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率部抵嵩口坪宿营。18日,经梓材坑,至沙芜塘宿营。19日,到洞口宿营。22日,进抵永安,与红七军团一道对永安城之敌实施钳形包围。

解放军少将、独臂将军彭绍辉也在日记中记述1934年8月4日、8月21日少共国际师两次行经嵩口坪情况。1934年夏,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奉命到永安洪田搬运缴获的胜利品,部队往返都途经嵩口坪。8月4日,彭绍辉率部从清流出发,经嵩口坪到竹子坑午饭。当晚,经秋口至洪区塘宿营。随后几天行进至指定地点张边(洪田长川)搬运胜利品,主要是炸药、手榴弹、炮弹等。8月20日部队开始往回搬运物资,21日经秋口在竹紫元吃午饭,当晚在嵩口上坪宿营。22日,由嵩口坪搬运至清流城关,遇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在当地动员群众,彭绍辉、肖华听取清流县委关于反革命活动相当猖獗,特别是大刀会的情况汇报。

红军沧龙宿营地遗址嵩口沧龙河前

嵩口如今还保留下不少革命遗址遗迹,主要有嵩口区苏维政府旧址、红九军团宿营地旧址和红军宣传标语等。嵩口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嵩口上坪村真武庙内,真武庙为近年在原址上新建。红九军团驻地旧址位于上坪闽王庙(王氏宗祠)内,为近年在原址下方新建。位于嵩口镇沧龙村河前龙峰禅院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佛教活动场所,也为多支红军部队往来时休整的驻地旧址。1933年7月东方军攻占嵩口坪,随即向南面进击,曾在禅院内设立指挥所。1934年夏,红九军团、红一军团等多支红军主力往来嵩口时,都曾于此驻扎。

7-嵩口下坪老街红军标语嵩口下坪榕坪街101号外墙红军标语

1933年,据守嵩口坪卢张兴隆旅部及309团,在上坪高峰山、燕形河、长头,下坪蛤蟆寨和高坑叶坑、坳子上、高垄上一线,以及邱寨等地,构筑大量工事。至今,嵩口的这些地方还存留多处战壕遗迹,是当年东方军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见证。下坪蛤蟆寨战壕遗迹,位于嵩口下坪村,为卢兴邦部在下坪构筑的工事之一。高坑黄家山战斗遗迹,位于高垄上南面的黄家山,山顶有一约20平方米椭圆形土石结构小平台,为卢兴邦敌指挥所。平台北面有一半圆环形10余米长战壕,如今壕沟内填满了泥土。北面较为险陡,南面坡度较缓,为东方军进击高坑的战斗遗址。高坑高垄上战斗遗迹,为卢兴邦部为据守嵩口坪时所挖掘的掩体。

在嵩口马排月汤(旧名热汤),流传着当年红军过路时温泉洗脚的故事。1934717日,罗炳辉、蔡树藩、郭天明等率红九军团万余人担任掩护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嵩口马排时,见此地有热泉流淌,即命令部队就地修整,消除行军劳顿。据当年在红军九团任供给部主任的赵镕回忆,嵩口当时是红区,这天全军团从清流横口村出发,经黄秋口至马排时已近中午,游击队和赤卫队员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组织百姓在道路边准备了凉茶,给战士们解渴,还有百姓热情相邀战士到家里“洗汤”。热汤泡脚,红军战士长途行军疲劳得到极大缓解。此后不久,中央命令萧华、彭绍辉率少共国际师接力红九军团搬运胜利物资,部队往返于清流境域。821-23日,战士们在嵩口坪休整,彭绍辉还专门去体验神奇的热汤温泉。

嵩口马排月汤温泉嵩口马排月汤温泉

当年,红军曾在嵩口各村写下大量宣传标语,由于集镇建设目前仅于嵩口村榕坪街101号外墙上,发现一幅“打倒签订协定卖国□□  打倒出卖□□□□  打倒强盗日本法西斯蒂 工农红军是自己的□□ ”标语。研究分析,该标语应当是1934年7月,红九军团宿营嵩口坪时留下。红军离开后,因国民党军返回,当地村民用白灰将这一标语用石灰粉刷覆盖,后来又将白灰洗净,有对其中部分模糊标语进行描摹的痕迹。这说明当时嵩口坪作为交通及运输要地,红军在此来往行军,与敌反复斗争的复杂性。

革命力量集结地

水陆通衢上下坪,兵家要地政权争。

苏区人民皆赤卫,敢与民团利刃拼。——邱林根

嵩口地域广阔,位置十分重要,人口相对较多,是红色革命力量的重要集结地区域。中国工农红军几次进入清流后,点燃嵩口的革命烽火。1930年10月,围埔乡率先组织20余人的农民武装,四出梓材、和元等地开展武装斗争,年底发展至70余人、60余支枪,魏金福任队长。同时,成立围埔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陈保生。

闽王庙红九军团供给部驻地旧址——闽王庙

1931年11月,清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德高率游击队到嵩口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工农武装,开展打土豪斗争。1932年4月,嵩口苏维埃政府成立,革命力量迅速发展,高光时刻,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围埔、嵩口坪、高赖、高坑、沙芜塘、洞口、廖屋坪,以及吴坊、上坪桥等乡苏维埃政权。当年6月嵩口区委成立之时,即将建立红色武装、发展红色力量作为工作重点。至11月,组建一支拥有80余人、60余支步枪的嵩口区游击队,队长曾锦胜。这一时期,嵩口坪、围埔、马排、药范等成立赤卫队,有数百人参加,配合红军或单独与民团、大刀会展开斗争,有力打击反动势力,为保卫苏区做出积极贡献。嵩口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王维金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他支持红军打击刀团匪,屡立战功,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不幸被俘,敌人残忍地将其杀害。马排赤卫队长江寿永组织赤卫队员采用大刀、长矛等简陋武器同刀团匪英勇斗争,敌人闻之无不色变,但却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被俘,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他,最后英勇牺牲。

b59b47793e95c29ef1577d06af817e5红九军团宿营地旧址——龙峰禅寺

嵩口红色力量的迅速集结和壮大,引起国民党和刀团匪反动势力惶恐不安,国民党军和刀团匪伺机卷土重来,用武力推翻尚在摇篮中的苏维埃政府,用酷刑折磨革命群众。嵩口区苏维埃政府先后4次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卢兴邦部十分重视嵩口坪这一战略要地,长期重兵把守,与清流城守军形成犄角之势,不时袭击红军、枪杀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严重干扰苏区政权建设。1933年3月,苏区中央局发出《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嵩口、长校等地组织模范赤少连,以整排整连加入红军。同年7月,东方军在嵩口坪取得战斗胜利,极大地鼓舞嵩口人民的革命斗志,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忽视肃反和检举工作,发生了嵩口坪游击队反水事件。10月28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贯彻执行《为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紧急动员决议》时指出,必须调最得力干部到宁、清、归三县,开展组织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和成立各群众组织工作,把现在清宁归新区完全赤化和巩固起来。当年秋,嵩口全面开展查没地主土豪所藏匿的金银、侦查反革命活动、开展分稻谷分青苗斗争,以及为扩大红军和游击队工作。1934年2月,为支援红军战争,嵩口区苏维埃政府还组织消费合作社,进行商品调剂,努力打破敌人对苏区经济的封锁。中央红军长征后,嵩口人民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直至迎来清流和平解放的曙光。(王宜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