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妓严蕊“蒙冤”故事

 新用户0096fsbV 2023-03-21 发布于辽宁

“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周密《齐东野语》卷20严蕊原姓周,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南宋中期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为台州营妓,严蕊为其艺名。

严蕊色艺冠绝一时,明气很大。当时的台州太守唐仲友常召她来陪宴,“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云:'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同上)这首《如梦令》浅白易懂,朴实无华,但绝非浅俗之作。唐太守赞叹之余,赏给严蕊两匹缣。唐太守与严蕊的交往,终引出一场流传千年的冤案。

南宋淳熙九年(1182),浙东大旱,民不聊生,朱熹奉命去台州处理赈灾事宜。可就在朱熹去台州的路上,朱熹就从逃难的灾民那里就听说了唐仲友贪酷淫恶的违法事实。等朱熹到台州后,发现了唐仲友更多的违法事实,于是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仲友与严蕊的风化之罪,搂草打兔子,把严蕊也牵扯进来。

其实,这件事在《宋史》上记载很清楚,就是朱熹秉公执法,弹劾唐仲友在浙东发生饥荒期间不务正事,酒色无度。那么这样一场单纯的反贪案,却让后世的许多人误认为是朱熹陷害严蕊

又牵扯出最早记录此事洪迈洪迈虽与朱熹同为臣,但却是唐仲友的好朋友于是洪迈便有意诋毁朱熹。这之后,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创作的《二刻拍案惊奇》中,正是受到洪迈的启发,才创作出《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这则故事让朱熹背上了一口陷害严蕊的大锅。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凌濛初的妙笔,将这个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台州官妓严蕊色艺双绝,得到了官员们的一致好评,其中台州知州唐仲友尤其喜欢严蕊,常常让严蕊填词唱曲,往来颇多。这件事渐渐的传到了朱熹的耳朵里,朱熹觉得唐仲友等官员这样花天酒地实在是有辱斯文,于是上奏弹劾唐仲友。受此牵连,严蕊也被捕入狱。在狱中,严蕊受到毒刑拷打,差点丧命。有名狱官看严蕊可怜,劝她承认与唐仲友有染的罪名,免受皮肉之苦,可严蕊却宁死也不肯攀诬唐仲友。后来,有名清官岳霖来审理严蕊的案子,他允许严蕊写首词做自我辩述,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听完这首词后大是动容,于是判严蕊从良,这个故事总算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事实上,朱熹之所以受到无端自控,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官场倾轧和排除异己。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下了谏官胡纮撰写的《劾朱熹省札》,这篇奏章对朱熹的人品进行了极为辛辣的攻击,其中提道:“又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家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谓其能齐家,可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朱熹诱拐了两个尼姑为宠妾,每次官位调动都带在身边,能说朱熹修身养性吗?朱熹的儿媳妇在家守寡却有了身孕他的儿子偷牛宰杀,能说他治家有方吗?

胡纮对朱熹人品的诋毁不见于官方记载,也不见于其他私人记述。对于朱熹这样的大名人,爆出如此的“猛料”,在当时肯定是爆炸性新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胡纮的奏章栽赃陷害的成分很大,洪迈与其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严蕊“蒙冤”是个故事,而朱熹蒙冤却实打实地蒙冤了千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