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痒九法及临证中成药的选择

 了然3z5ctoaa2w 2023-03-21 发布于广西

瘙痒是皮肤病患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影响工作及生活,也是迫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之一。多数患者口服抗组胺药物即可止痒,但是仍有少数病人使用三联抗组胺药物仍无效。笔者就皮肤科常用的中医治痒方法总结介绍如下,并提供常用中成药的选择。

一、祛风止痒:

    风邪致痒表现为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搔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有偏于寒或热之分。

    风热所致瘙痒者,起病急,病程短,皮损鲜红,瘙痒遇热加重,遇寒减轻,舌苔薄黄,脉浮数。临床见于:瘾疹,摄领疮,丹毒初期,白疕等。风热致痒者治以祛风清热止痒。中成药可选用防参止痒颗粒、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皮敏消胶囊、消风止痒口服液(或颗粒)、荆防止痒颗粒、荨麻疹丸等。

风寒所致瘙痒者在临床上可见:皮损色白,遇冷加重,遇热减轻,舌苔白,脉浮紧。在临床上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寒冷性脂膜炎、冻疮等。治疗上以祛风散寒止痒,用玉屏风颗粒、参苏丸等。

二、除湿止痒:

    湿邪致痒表现为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苔厚腻,脉濡或滑。湿邪常与他邪相合致病,或感受风邪,内外合邪而致痒,或合并内风而致痒。在临床上多见于湿疹,脓疱疮,足癣伴感染,多形性日光疹等。在中成药的选择方面,可选用:五花茶颗粒,龙胆泻肝丸(或胶囊),当归苦参丸,肤痒颗粒等。

三、清热止痒:

热邪所致的瘙痒性疾病在皮损上主要有以下的特点:皮损多发于裸露部位,或可遍布全身,同时皮损焮红灼热,常不传染。舌质红,苔黄,脉数。多见于接触性皮炎,猩红热型药疹,进行期银屑病,急性和慢性荨麻疹等。

清热止痒法多用于一些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指邪在气分和营分之间,外透则邪易走表,痒感更重;内凉,则引邪入里,或留滞不去,痒亦难除,惟用清法则较为适宜。

在中成药选择方面可选用皮肤病血毒丸,凉血祛风糖浆,克银丸等。

四、杀虫止痒:

虫淫致痒分内虫和外虫。

外虫主要是指目前已经认识清楚的某些病菌,如手足癣,白秃疮,肥疮等真菌性皮肤病,或疥螨等介导的动物性皮肤病,由外虫导致的瘙痒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皮损处可见浸淫蔓延,黄水频流。舌红,苔黄,脉数。中成药可选用苦参片,百癣夏塔热片等。

内虫主要是指人体体内的寄生虫类,比如说有肠道寄生虫,此虫引起的荨麻疹,多形性红斑,一经证实确有肠道寄生虫存在,中成药选择上可使用乌梅丸,肥儿丸等。

    五、润燥止痒:

由血虚导致的皮肤病在临床上皮损多见血虚不能濡养肌肤所导致的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角化,毛发枯槁、脱落等。舌红少津,脉沉细。润燥止痒法主要适用于血虚风燥所导致的皮肤瘙痒。血虚风燥所导致的瘙痒在临床上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搔痒症,消退期(静止期)的银屑病,痒疹(包括各种痒疹)以及皮肤淀粉样变等多种慢性皮肤病。

临床上常选用的中成药有: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紫丹银屑胶囊,湿毒清胶囊,润肤丸等。

六、消食止痒:

消食止痒法多用于伤食发痒。多因食用鱼,虾,蟹等腥风动燥之品,使胃难腐熟,而出现红斑、风团,丘疹、斑丘疹等临床皮肤损害,同时伴有灼热,剧痒,心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上常选用保和丸,启脾丸,山楂化滞丸等。

七、醒酒止痒:

   酒是大热之品,且有微毒。酒性红斑乃大量饮酒后生湿化热,湿热居于胃肠之间,发于肌表而致人瘙痒。临床上的皮损常见:全身皮肤潮红或粟米样大小的斑丘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的中成药是葛根枳椇软胶囊。

八、补虚止痒:

要正确使用补虚止痒法,首先要辨虚之所在:或阴虚,或阳虚,或气虚,或血虚。

在临床上偏于阴虚致痒者,舌红苔薄,脉细数,治疗以滋阴祛风止痒,常用的中成药有:沙参麦冬丸,复方灵芝片等。偏于阳虚而痒者,舌淡苔白,脉迟或沉,治疗使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偏于气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在临床上可选用黄芪建中丸。偏于血虚而痒者,舌淡少苔,脉细数,可选用当归饮子丸。

九、化瘀止痒:

    化瘀止痒法多使用在结节性痒疹,牛皮癣,硬皮病,血虚型白疕等疾病。在临床上皮损主要表现为结节,丘疹,斑丘疹,瘀斑瘀点,大量增生肥厚的斑片为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化瘀止痒法常用的中成药有:血府逐於胶囊,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