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沾酒就醉?中医教你在酒桌上如何保护自己

 胡萝卜家园 2023-03-21 发布于河北

生活中是不是有一种人应酬不断,但是又不胜酒力,或者把持不住自己,稍微喝一些酒就醉了,还有一些人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现自己酒量小了,没有年轻时候能喝了,也是经常喝醉。

醉酒不但对身体健康损伤很大,很多时候醉酒的人还会囧态百出,出尽洋相,还有的人喝多了会得罪人。这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喝醉酒第二天酒醒,十分懊悔,有负罪感,发誓再也不喝酒了。然而常立志却禁不住社会属性的诱惑,戒了破,破了再戒,如此循环往复,十人有九人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还有一个肝胆在受罪。

中国的礼仪文化一直说无酒不成席,在我们国家酒文化一直是很深的,酒不仅仅是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也促成了很多历史典故,比如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还有小说《水浒传》当中每一位英雄的恋酒情结。这些都说明生活中离不开酒,远的不说,现代社会想做成点事,如果能把对方“喝好”,要办的事十有八九就能成了,如果不会饮酒呢?剩下的就是尴尬了。

我们说酒是不是好东西呢?

酒是粮食精,一定是好东西(当然假酒另当别论),酒是一味很好的中药,甚至有人说酒是中医的开端,上古的郎中,特别是外科郎中必定会用酒,所以医的繁体字就有个酉字旁(),酒还是很好的消毒剂,古代很多外科的疾病,都是用酒消毒,还有用药酒外敷和涂抹,通筋活络。

酒在中医应用中大多用于药引子,酒的气味辛辣,苦,甘甜,三者具备,“辛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所以古人说:“浓者热而毒,淡者利小便,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一般脑出了问题,需要用点酒作为引导之药,引药上行。如果是大黄呢?性寒而泻下,想把大黄活血化瘀的特点体现出来,就必须用酒制。

在很多严寒的地方,用酒还能御寒,喝点酒可以抵御寒凉之气,让人觉得浑身暖意融融。

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借酒浇愁”,当一个人遇见不开心的事,就会喝酒,喝酒之后会觉得好受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那不就是喝醉了麻醉自己吗?其实,酒可以使人的心经,心包经经脉通畅,而心包经就是“主喜”的。所以呢,古人说“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辟邪驱秽,暖水藏,行药势”。

然而,任何东西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酒也不例外,文章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讲了,喝多了酒坏处很多。

从中医角度分析,喝酒太多,就会动相火,使人肾阴肾阳皆受损,所以古人说:“动火生痰,发怒助欲”,“酒是色媒人”,“酒使人神志昏洒”。过度饮酒不仅会让人体内痰湿之气旺盛,还会触动相火逆向,从而导致肾阳肾阴皆亏。

喝酒多了伤脾胃,“脾因火困怠,胃因火而不降逆”,大量饮酒的情况下,很多脾胃疾病就会爆发,所以很多年轻时大量饮酒,落下后半生的老胃病。

再有就是喝酒伤肝,古人说“肝因火而喜怒,胆因火而忘惧”。经常喝酒的人有酒精肝,脂肪肝,所以不适合喝酒的人肝功会越来越差。

所谓开阖有度,喝酒必须有节制,有度。何谓有度,那就是微醺即可,不可过量,过量就会损伤身体了。

那如果必须应酬,怎样解呢?

解酒分为三个阶段:酒前,酒中,酒后

喝酒前,可以吃一些解酒的药,比如中药有一个五苓散,就是很好的酒前的解酒药,可以在喝酒前吃一些。

喝酒中,酒精度数越高对人体伤害越明显,因为你喝不了多久就觉得晕乎了,这时候我们要大量喝白开水,如果酒前喝了五苓散,配合大量喝的白开水,就效果更明显了。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喝茶解酒,这个不是很好。

喝酒后,醉了,胃里不舒服,甚至神志不醒,吐了很多。为了避免伤肝可以用小柴胡颗粒,这个比较容易买到。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是无论酒前,酒中,酒后,可以用枳椇子,葛花,苍术按比例打成粉做的解酒散,这三种中药打成超微粉,装成胶囊就是很好的解酒药。“枳椇子”有千杯不醉的美誉,加上葛花,苍术,能有效的化解酒精浓度,保护肝脏和脾胃。

注:不饮酒的情况下不可用以上方法,因为是药都有偏性,一定注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