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经方中的秘密(下)

 胡萝卜家园 2023-03-21 发布于河北

有深度的民间验方,有方向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请关注上方观至真传承公众号!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我们在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医著作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方子只有药物组成,却没有剂量分配。于是就有人解读为经方不传之秘就是剂量,古人给我们留下无限猜想空间。

难道古人有这个闲心,来考验后世使用中医药的人们吗?我个人观点认为古人的胸怀绝对不至于如此,古人的智慧也不至于让后世子孙“猜测”“估量”他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传承一定有道,并且镌刻有中华民族烙印的传统文化,一定是大道,这种大道叫至简。

我们从小接受教育,也是从牙牙学语到学会数、理、化,语、史、外等各门类的知识,我们的母语文化是拼音汉字,从a,o,e,y,w,ü开始的,而数学是从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开始的。

我们再看古代的教育是怎么开始的?先从阴阳五行开始,再把阴阳五行元素注入到每一笔一划,注入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这些数字符号之中,进而四书五经。传承之初就把朴素的自然属性观点融到所学知识之中,有了这样的基础,后面学习的内容有些就会简化,因为形成了默认共识。

我们先来看数字阴阳属性:

一,三,五,七,九,这些单数在古代融入阴阳元素,就是属阳数,而二,四,六,八,十这些双数在古代融入阴阳元素,就是属阴数。

再来看数字五行属性:

古人把“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水、火、木、金、土”,属阳,为生数。而“六、七、八、九、O”也代表“水、火、木、金、土”属阴,为成数

祖辈先人用的阴阳观给万物赋予标签,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发生并推动着食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中药组成部分。

比如阳的属性归类:明亮,上升,运动,兴奋,亢进,清,轻,干燥,温热,春夏,白天,上部,外部,左边,南边,天上等等。

而阴的属性归类:晦暗,下降,静止,抑制,衰退,浊,重,湿润,寒凉,秋冬,黑夜,下部,内部,右边,北边,地下等等。

再来看部分五行属性归类:

圆形属水,对应黑色,腐味,对应肾脏。

四边形属火,对应红色,焦味,对应心脏。

三角形属金,对应白蓝色,腥味,对应肺脏。

螺旋形属木,对应青色,臊味,对应肝脏。

多边形属土,对应黄色,香味,对应脾脏。

有了这些基础性的认知,先辈们又把阴阳之中可分阴阳,五行之中还有五行作为辩证事物的点,提出了事物可无限再分性。

《庄子·杂篇·天下》就提到这一观点。“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辩士们用这些辩题与惠施相辩论,终身无穷。

       那我们中医讲的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我们再把五脏配合阴阳五行来看,上部属阳,下部属阴,那么心、肺属阳,而肝、脾、肾属阴。五行属性,心脏属火,肺脏属金,脾脏属土,肾脏属水,肝脏属木。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是不是脏中阴阳可以在继续细分呢?五行属性能否继续细分呢?答案是肯定的,能够继续细分,也就是说心脏之中也有阴阳,火性之中也分五行,这就用到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内容了:



     木
     火
   土
    金
     水
    心
   薤白
   桂枝
   莲子
   酸枣仁
   麦冬
    肝
   柴胡
   吴茱萸   薏苡仁
   山萸肉
   白芍
    脾
   陈皮
   干姜   白术   益智仁   黄精
    肺
   紫苏
   生姜
   山药   五味子
   沙参
    肾
   沉香
   附子
   芡实   桑螵蛸   熟地黄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脏中又可以分出五行对应的药物。

中医一直在讲平衡,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身体失去平衡后所呈现的象。我们用药也是利用了药物的偏性来纠正失去的平衡状态,很显然要拉回来偏跛的一面,有时候还要考虑证候的复杂性。就要细分证候所表现出来的象是不是真的象。

      找到了真的象,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使用药物调理,这个过程就是“插”阴阳、五行平衡的过程,为什么说是“插”呢?是因为这里面用到了诸多因素,比如药物的阴阳属性,药物的五行属性,药物用的剂量阴阳属性,以及药物剂量的五行属性。正如北京同仁堂首席中医专家关庆维先生所讲:“中医方剂是诸多药物组成的合象”甚至大夫就是参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味药”。天、地、人为三才,也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人”的因素显然是不可行的。

        那么重点来了,组方的过程中是不是用到了这种阴阳和五行的平衡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吧。

我的师承老师在诊病过程中,看完患者四诊在写方子的过程中,是先写方子的药物组成,最后才添加每一味药的具体克数。这个过程中他是有思索的,并不是随意填每一味药后面的克数,包括患者服用的付数,总是斟酌再三,有时候还会特意交代,让患者上午服用还是下午服用,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有人肯定说这个属于中医正常操作啊,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老师接诊的患者每获良效,并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能精准知道患者服用后的表现。

       这件事我特意问过老师,是不是有什么玄机,他总是笑而不语,让我自己悟,后来我才逐渐知道,这组方是有玄机的,尤其是每一味药的克数。同样的病人,用同样的方子,老师开出来的方子效果就好。而我们开出来的方子用起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

    既然中医方剂是合象,这个象的“合”就该有意义才对,有意义就是讲“法”,而这个“法”就是阴阳,五行属性的平衡,既然药物相同,可变的就是每一味药的克数,还有就是服用的天数。更大一个范围的应用就要用到空间的五行纳甲法和纳子法

         我在上一篇文章讲过了,药物的剂量变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且总结了经方中的五个例子,切实把每一个可变项都考虑进来,作为方剂合象的重要因素,加以调整。

      当归15克,与当归18克的区别是哪里呢?15克属阳土之数,而18克属阴木之数,前面分析过了的,古代人早已把阴阳五行融进数字之中,那“1/2/3/4/5”分别融进五行属性,就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属阳。“6/7/8/9/0”分别融进五行属性,就是六曰水,七曰火,八曰木,九曰金,O曰土,属阴。有了这些刻进脑海中的数字,经方当中只有药物组成,而不填具体数量,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家默认的合象不需要赘述,只要给出框架,就知道里面的血肉是什么。

     再看每一位患者需要服用的天数,也就是付数,是不是也暗含阴阳五行之数呢?需要补阳的就用阳数,需要补阴的就用阴数。那如果结合纳甲和纳子法,就是何时服用最佳了。

看完文章的朋友,如果觉得本文分析彻,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