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子奇:千年竹文化竟起自淇河岸边

 四海为家*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文:郝子奇

淇水汤汤,蜿蜒在太行山的峡谷,急促而从容。数千年前,漫山遍野的竹林,葱郁茫茫。有风吹过,竹叶流水一般起伏着,先人们用竹子做着最早的弓箭,或者生活工具。沿着淇水而茂的竹子,不仅是北方最壮观的竹林,更是我国竹文化的起源。

现在,这里仍然留下淇竹的一个符号。在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境内,山峦下临河而居的竹园村和山顶上的柏尖山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柏尖山村。

竹文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追溯它的源头,竟起自淇河岸边。《诗经》中《国风·卫风·淇奥》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zé)”起兴,描写了淇河两岸的淇竹风光,歌颂了卫国第11代国君卫武公的美德,赋予绿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教人做世间君子,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淇竹名传天下,誉满古今。“邠(bin)苇载《颂》,淇竹传《诗》。”“《诗》咏淇水,《骚》美江干。”淇竹文化和中华竹文化,由此开了先河。柏尖山下的竹园,正是千年前茂盛竹林的一角,竹文化拔节生长的河岸。

内容图片

竹园村航拍图

太行山蜿蜒到柏尖山时,山峦已趋平缓,站在柏尖山村的村口东望,隐约可见辽阔的华北平原。

村口是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柏,岁月已经在泛白的柏籽上落下了数百年的风尘,孤独的老树仍然繁茂生长,多少人已经在树下走散。

村中的白龙庙见证着村庄的古老。白龙庙在村西紧靠淇河的坡地上,有山门、拜殿和后宫。山门为悬山顶,有一人多高,瓦当为兽面图案,山门做工精细,每道砖缝都经过细心打磨。

据村中老人介绍,该庙建成后,又建了戏楼,戏楼建成于1416年,推测白龙庙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

拜殿是一座南北为墙、东西各靠两根柱子支撑的亭式建筑,宽约6米,进深约4米,上方为卷棚顶。四个石柱的柱础约有半米高,上下略粗,中间略细,形如灯塔。柱础上方雕刻有斜形线条,如同莲花;中间雕有四条细细的石柱,如同灯体;下面雕有三角形图案,又配以别致的花形。

殿内立着数块石碑,一块石碑上刻“柏尖山威惠督龙王庙重修碑记嘉庆二十三年七月初一立”,另一块石碑上刻“敕封柏尖山威惠督龙王庙重修碑记大清光绪十七年三月十五日立”。

与拜殿仅有半米之隔的是后宫。正门上方有块石匾,上书“威惠督龙”四个字,模糊不清,相传为皇帝所赐。

山顶之上的村庄,许多的房屋保留着原始状态,断墙和塌屋裸露着古老岁月的痕迹。如今,远来的人驾车而至,会不会惊扰了这里的安静?

内容图片

柏尖山

从柏尖山沿山而下,近水的竹园村隐在山坳里。小村因竹而名,印证着历史深处的竹涛如海。村口的新竹正在拔节,仿佛是久远的回归。

竹园村与桑园村相邻,两村历史同样悠久。早在商周时期,桑园村负责为王室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竹园村绿竹成林,以为王室造箭为业。竹园村的历史可以远溯到2000多年前,那时属于春秋早期的卫国。从竹园村沿着淇河向南,曾经有卫国第十世国君卫武公所建的淇园,它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无从查考,但它“绿竹茂盛”则是肯定的,是我国最早的绿竹栽培地之一。南朝《述异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经·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魏都赋》中称:“南瞻淇奥,则绿竹纯茂。”

隋朝牛弘在《大射登歌辞》中用“乌号传昔美,淇卫著前名”来赞叹包括竹园村在内的淇园出产的淇卫竹箭品质高,说它比传说中黄帝用过的乌号弓箭更加优良。

“淇以北,洛之阳。买花移竹且迷藏。”从南宋魏了翁的一诗句中可知,这一带的竹子和洛阳牡丹一样名满天下。

汉武帝时期,为治理黄河水患,汉武帝刘彻命汲仁、郭昌率十几万人堵瓠(hù)子口(今濮阳县西南)决口,将士负柴填堵仍然堵不住,于是刘彻下令伐淇园之竹以堵决口,最终堵住决口。这次治理水患虽然成功,但由于大面积砍伐竹林,对淇河沿岸竹林造成了严重破坏。

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在淇河沿岸伐竹,造箭百万余支,支援刘秀北伐燕国。包括竹园村在内的淇河沿岸的竹林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到了南宋,淇河两岸的竹子遭到南下金军的毁灭性砍伐,竹园村竹林茂盛的景色不再。岳飞之孙岳珂诗句“北都旧产无淇竹,见说园池芦苇多”,说的就是淇河岸边竹林衰败的景象。

内容图片

民宅

在竹园村,静静矗立着一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的深宅大院,由村民郭安元所建。

院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从前到后依次拔高,气势恢宏,5座庭院同在一条直线上,除第五座庭院的堂屋没有后门外,其他堂屋都有后门,形成“九门相照”的格局。

郭家是当时的大户,“九门相照”建造十分不易,5座庭院共21栋建筑、61间房,历时37年才建成。“九门相照”院落内,大门上方刻着“半耕半读”“勤俭人家”等字样的匾额,由此看出郭安元对后人的勉励之意。

这座大宅院几乎全由条石砌成,墙上斑驳的石缝,墙下厚重的青苔,向世人诉说着百年沧桑。

“九门相照”院落厢房的外窗是圆的,且被分成五部分。郭家的后代说:“这是为了防止土匪偷袭,一方面可以用来观察敌情,另一方面可以开枪还击。我爷爷说几十年前,土匪经常来这里抢钱、抢粮,有时候还绑人,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有一次他发现土匪偷羊,赶紧开枪,差点儿打中土匪,吓得他放下羊就跑了。”

院落的大门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上门闩后,摁住内部的小木片儿才能将门闩拉开,从外面用刀片等工具是拨不开的。如果有不知机关的外人进来,也是出不去的,设计十分巧妙。

郭家“九门相照”对应的,是村东山壁上的九曲栈道,当地人称之为“九道拐”。竹园村四面环山,村前临河,出入不便,村里只有一条山间羊肠小道可供村民出入。郭安元就领着自己的家人,用了一个冬天,整日上山砍伐荆条,换来铜钱,开始了修筑九曲栈道的工程。而今,栈道依然九道弯曲,岁月的皱纹刻印在了坚硬的岩石上。

淇水不息,太行不枯。柏尖山村和竹园村带着千年的印记,诉说着现世的静好。勤劳的村民早已开始种植大片的竹林,期待着早日恢复淇河岸边绿竹茂盛的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