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例尿酸结晶引发的讨论学习

 基层检验网 2023-03-21 发布于重庆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变化、食品等问题导致身边痛风、高尿酸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哪一种身体问题,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尿酸结晶。

病例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9岁。因"肛旁肿痛一周"就诊。既往体质良好,患糖尿病8年,血糖最高达30mmol/L,否认外伤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少量饮酒。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二、检查

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尿常规(图一):尿干化学PH:5.5、蛋白质:+、葡萄糖:4+;尿沉渣镜检(图二):尿酸结晶:3+。

血常规(图三):WBC:13.84*109/L,RBC:4.37*1012/L,Hb:134g/L,PLT:189*109/L

肾功能:尿酸:559.90umol/L

葡萄糖:21.33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6%

图一

图二

图三

三、诊断

中医出院诊断:1、肛痈:热毒炽盛证

西医出院诊断:1、高尿酸血症,2、肛周脓肿,3、坏死性筋膜炎,4、脓毒症,5、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6、低蛋白血症

尿酸结晶的定义

尿酸结晶:中等大小;长菱形偶见六角形,也可呈星形、圆筒形、立方形、玫瑰花形;PH<5.8;强折光性;多色,呈黄色、米黄色或棕黄色。尿酸结晶在目视下类似红砂细粒,常沉积在尿液容器底层。[1]

尿酸结晶的形成

尿酸盐在体内以溶解状态存在,如果血液中尿酸水平>420μmol/L,尿酸盐无法完全溶解在血液中,此时尿酸盐可形成结晶。除与体内尿酸含量有密切关系,还与体内局部酸碱度有关,有些人在血中尿酸正常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机体对尿酸的溶解度出现了降低,所以,血中的尿酸也可以在正常范围情况下尿中尿酸增加,从而在尿液中出现尿酸盐结晶的情况。

一、尿酸结晶的原因

1.食积:沿海地区喜食嘌呤含量较高的生猛海鲜,因而发病率高。正如《中藏经·论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厚味”,即所谓“食积”,积久于内,则水运化失常而为痰饮,至其污积于脉中而为尿酸升高;留注于关节则为痛风性关节炎,停于肾脏则出现尿结石,久渍不去,可使肾功能衰竭。[2]

2.酒积:各种白酒,以及啤酒、葡萄酒均含有大量嘌呤,长期或大量饮酒则使血中尿酸升高。且与食积相比,其害更深,因为乙醇代谢所产生的乳酸暂时阻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血清尿酸水平的更大升高。[2]

尿酸结晶的症状

尿酸结晶的表现包括肾外表现和肾脏损害表现:

1.肾外表现:关节炎、痛风石、痛风结节、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

2.肾脏损害表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夜尿;有肾结石者表现为腰痛、血尿或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

尿酸结晶的检查

尿酸结晶应做以下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

2.尿酸检查: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尿酸浓度升高( 高尿酸血症 )或降低(低尿酸血症)。目前认为,血尿酸测定是诊断肾重度受损的敏感指标[3]。有助于肾脏病变的早期诊断,还是诊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痛风的最佳生化标志。

尿酸性肾病的诊断

尿酸性肾病,是原发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本病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故有关节痛者,应常规检查血、尿尿酸。关节痛呈“夜间发作、白天消失、昼夜分明”特征性表现,夜尿是肾脏受损的最早表现。

尿酸结晶的治疗/预防

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关节周围及软组织中,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严重时可导致关节骨质破坏,甚至有痛风石形成。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以下治疗:

第一、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

(1)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外源性嘌呤物质的摄入,才能减少体内尿酸的形成。

(2)多饮水,戒烟酒(尤其是啤酒):每天喝8-10杯水,以助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盐结晶在肾脏的沉积及对肾脏的损害。

(3)坚持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应减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定期健康检查,有条件的最好每年体检一次。

第二、将血中尿酸尽量降低,必要时应用降尿酸合成的药物:

(1)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2)辅助降尿酸药。当然应用这类药物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

第三、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药:

对于必须服用使血尿酸升高药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碱化尿液、多饮水。

第四、积极治疗与血尿酸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饮酒及吸烟,应作为高尿酸血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来源资料:《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来源资料:《江西医学检验》2004年第1期.

【3】.来源资料:《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年第1期.

作者:杨红英

编辑: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