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攀枝花

 sunanbuzaijia 2023-03-21 发布于云南

一 铁矿勘测

攀枝花境内黑色金属矿主要为钒钛磁铁矿,分布于攀枝花、红格、白马等地,储量达,易开采。钒钛磁铁矿是一种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钪、镓、钴、铬、硒、铂、镊、硫、磷等元素的矿石。钛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3%,主要伴生在钒钛磁铁矿中。钒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主要伴生在钒钛磁铁矿中。煤矿主要分布在仁和区太平乡宝鼎矿区和盐边县红坭、箐河等地。

1912年,《盐边厅乡土志》:磁石,亦名戏石,产白水江边,能戏金铁。是为攀枝花铁矿已知的最早记载。【1872年至20世纪初,法国李希霍芬、匈亚利劳策、法国乐尚德、瑞士汉威等外国学者到这个地区进行过地质调查】

1936年,常隆庆、殷学忠调查宁属矿产,在攀枝花倒马坎矿区见到与花岗岩有关的浸染式磁铁矿。【《宁属七县地质矿产》:盐边系岩石,接近花岗石。当花岗石浸入时,……金铁等矿物浸入岩石中,成为矿脉或浸染矿床,故盐边系中,有山金脉及浸染式之磁铁矿、赤铁矿等】

1938-1943年,资源委员会川康铜业管理处、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宁源实业公司、中央地质调查所、武汉大学等机构的地质工作者先后勘察攀枝花铁矿,认为矿藏极丰,并得知攀枝花铁矿石中含有钛。1941年12月,资源委员会决定在会理设立西康钢铁厂筹备处。1944年,资源委员会决定撤销西康钢铁厂筹备处,由黔西铁矿筹备处接收,更名为康黔钢铁事业筹备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一机构也被撤销,攀枝花铁矿的调查与开发研究亦告中止。

1954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地质普查工作会议。西南地质局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组建了会理普查大队,即508地质队。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徐克勤应西南地质局局长黄汲清之邀,带领师生30余人到达会理,正式编入普查大队进行工作。【徐克勤带领南大应届毕业生到攀枝花,对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山头及其外围地区进行了详细观察。师生返校后,对攀枝花矿样进行化验分析,着手整理普查找矿报告。报告提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粒状共生结构,易选,可以利用。矿区含矿岩体长6.7公里,最厚处100米,估算地表水位以上的矿石储量至少有5000万吨,可能超过1亿吨,建议国家进行正式地质勘探。南大师生关于攀枝花的普查找矿报告,引起了地质部和西南地质局的极大重视】

1955年,西南地质局组建531地质队,队部驻在兰家火山下的攀枝花村

1956年,地质部北京矿物原料研究所开始对攀枝花铁矿进行可选性试验研究。【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属多金属共生矿,矿物共生关系密切、嵌布微细,含铁品位偏低,含钛品位较高,必须经过选矿工艺进行钛铁分离、提高含铁品位,方能进行冶炼。当时,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选矿和冶炼,仍是世界上未被攻破的一个技术难题。因此,从矿山进行地质勘探开始,就把钒钛磁铁矿的选矿试验提上了研究日程。】【1965年,在承德钢铁厂100立方米高炉上进行模拟试验。这次试验的结果表明: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是可能的。但是,试验所取得的指标不够理想,主要是铁损高、焦比高(750—1068公斤/吨)、生铁合格率低(含硫≤0.07%的占50.7%)、钒回收率低(56—64%)】【1966年,在西昌四一○厂8.25平方米烧结机和28立方米小高炉上,用攀枝花铁矿进行了从烧结到冶炼的大型试验,验证承德试验的结果。高炉冶炼各项指标均取得较好的结果:焦比643公斤/吨,铁损3.6%,生铁平均含硫0.054%,钒回收率71.9%。8.25平方米烧结机的烧结试验,解决了兰家火山高硫精矿的脱硫问题。至此,钢铁厂建设的技术基础基本奠定】【1967年,在首钢62.5平方米烧结机和516立方米高炉上进行生产性试验。试验证明:承德、西昌试验中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成功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攻关组的科技人员,在3年攻关试验中,先后进行了1200多炉次试验,取得了3万多个数据,终于找到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钒型钒钛磁铁矿的规律,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攻克了世界冶金技术上的一个难关】

1957年,年底,攀枝花铁矿的地质勘探告一段落。

1958年,《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计算报告书》编成。【攀枝花矿区经过50年代的地质勘探,获得工业储量10.75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探明为一处大型铁矿床】

攀枝花铁矿勘探期间,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不方便,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所需设备物资由马帮从会理用船运到金沙江边,再由人扛、马驮运到勘探工地。特别是勘探初期曾经遇到盐边乌拉区土匪叛乱,勘探人员不得不一边防备叛匪骚扰破坏,一边坚持工作。

二 选址

20世纪60年代,为改变中国工业布局和“大三线”建设需要,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筹备建设。

1958年,为建设西昌钢铁厂,选址和规划工作开始。【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境内选择了12处厂址,经过分析比较,推荐在西昌小庙附近的三柏村建厂】

1960年,国家计委、国家建委组织的选厂规划组,经过在西昌、白马、米易、攀枝花等地选厂,推荐西昌小庙、米易挂榜、盐边弄弄坪三处厂址。四川省派出的选厂规划组,经过在乐山、峨眉、九里等地选厂,推荐九里为厂址。1961年,四川省又派出乐山选厂规划组,推荐乐山黄田坝、太平场两处厂址。以上选厂工作,由于西钢“下马”,未作最后确定。

1964年,攀枝花铁矿开发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地质部全国储量委员会于同年10月29日审查了攀枝花铁矿的储量报告,批准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包包3个详细勘探区的铁钒储量可以作为工业设计依据】国家计委组成以攀枝花为中心的调查组,下设冶金、铁道、煤炭等12个专业组。调查组从乐山经泸沽、西昌到攀枝花,先后考察了11处可供建设钢铁厂的厂址【11处厂址有:盐边的弄弄坪,西昌的小庙、礼州、牛郎坝,德昌的巴洞—宽裕、王所,米易的挂榜、丙谷,乐山的黄田坝、太平场,九里临江河北岸等】。这些厂址按照中央当时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以及尽量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的原则,还有建设钢铁厂必需具备的条件,多数在踏勘过程中已被否定。在广泛进行厂址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对比,意见逐步集中在3处,即乐山的太平场、西昌的牛郎坝和盐边的弄弄坪。  

乐山建厂,其优点是:地域广阔,土地较平坦,土石方工作量小,地震烈度低,水源充足,又靠近大城市,工农业基础好,建设速度快,还可以减轻攀枝花工业区的施工压力。缺点是:乐山少煤无铁,远离资源,并要占用大量良田,更不符合当时“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
牛郎坝建厂,其优点是:距西昌仅15公里,有城市为依托,生活供应困难较小,有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场地,附近有一定的铁矿资源,可以建设较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有发展前途。缺点是:距离煤矿和水源较远,占用农田多达6000亩,同农业争水,铁路通车时间比攀枝花约晚一年。地震烈度高达八度。  
弄弄坪建厂,其优点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有巨型的攀枝花铁矿,有中型的宝鼎煤矿,距贵州水城大型煤矿752公里,比西昌、乐山运距小,区内有丰富的石灰石、白云石等辅助原料,厂区周围有原始森林,可为建设提供木材;金沙江、雅砻江水源充足,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厂区大部分是荒地,占用农田极少;地震烈度为七度,不需要采取过多的防震措施;成昆铁路南段修通比西昌可早一年。主要的问题是:厂区土石方工作量大;取水扬程高,约110米,耗电多;所在地区农业不如西昌;在30公里范围内几个建设项目同时兴工,施工组织和生活供应均较困难。

1965年,最终确定在弄弄坪建厂的方案。

三 基地建设

1965年,确定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以钢铁厂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搞好综合平衡。【首先,由冶金部提出钢铁厂的内部配套综合平衡计划,即根据一期工程的年产钢规模,拟定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以及联合企业各个辅助部门的相应规模,提出技术要求和钢铁联合企业的设计任务书。然后,以钢铁厂的建设规模和生产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外部的配套项目建设计划和要求,其中包括煤炭部门的炼焦用煤和工业用煤,电力部门的发供电,机械工业部门的成套设备制造,铁道部门的铁路支线,交通部门的公路网,建工部门的施工能力,物资部门的物资供应,劳动部门的职工人数,邮电部门的通讯设施,卫生部门的医疗设施,教育部门的学校计划,银行和商业部门的网点建设,蔬菜基地规划,城市规划等等。各部根据这些要求提出各自的建设计划以及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最后综合为工业基地的初步建设计划和城市建设规划】

《攀枝花工业区总体规划》:根据资源分布和山区地形条件,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将冶金、煤炭、电力、建材等骨干工业沿金沙江两岸布列:弄弄坪为钢铁联合企业所在地,弄弄坪以东攀枝花—密地地区为铁矿采选区,以西陶家渡、河门口为煤炭采选、电力、建材工业区,以南大渡口—仁和地区是商业批发和党政机关所在地。规划强调不占或少占农田,保留了仁和、新庄、大水井等几处较大片的农田,将炳草岗辟为农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备用地。这次规划确定了攀枝花工业区的基本格局。规划范围3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2万人,职工5.1万人。【随着主体工业规模的扩大,职工急剧增加,不到三年就突破了规划控制的人口规模】

《攀枝花联合企业设计任务书》:攀枝花钢铁联合企业是西南地区以攀枝花为中心的第一个钢铁企业,它包括弄弄坪钢铁厂、攀枝花铁矿及密地选矿厂,设计规模为年产钢100万吨、生铁100万吨、钢材70—80万吨,铁矿年开采总量为1200万吨。【设计遵循的原则:(一)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不占和少占良田好地,充分考虑支援农业的措施。(二)树立战备观念,平时使用云南永仁、羊场和贵州水城、盘县焦煤,战时使用永仁、华坪当地焦煤;平时生产重轨、大型钢材,战时转产部分军用钢材。(三)生产工艺求新,生活设施从简,积极采用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生活上贯彻“干打垒”精神,职工家属下农村,实行厂社结合、工农结合。(四)充分利用积压设备,“复活”设备资金,加快建设速度。(五)总图布置考虑防空要求,尽可能采取分散隐蔽伪装措施,分散部分生产车间,适当预留发展余地。(六)有利企业管理。工厂实行两级管理,技职人员集中在厂部,服务到班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生产工人参加维护检修,实行亦工亦农制度。(七)专业化生产与协作相结合,工业区内设置区域机修厂,既为矿山、钢铁厂生产备品备件,也为其它工厂承担部分机修任务。(八)充分考虑综合利用,转炉回收钒渣,利用高炉水渣、转炉煤气和加热炉余热,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变废为利】

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仿大庆例,政企合一”,对外称渡口市。从四川省盐边县、会理县,云南省永仁县、华坪县共划入43个公社为市境范围。

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全面展开,5万余建设大军半年内即从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建制调集昆明、成都,转运攀枝花,冶金、矿山、煤炭、电力、林业、交通、建工、建材、地质等9个建设指挥部迅速成立,各项建设工程全面铺开。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是在不通铁路、没有城市依托的条件下进行的。建设之前的弄弄坪厂区和攀枝花矿区地处荒山野岭,无路、无电、缺水、缺房,条件十分艰苦。建设单位紧紧抓住通路、通水、通电、住房“三通一住”以及制定建厂规划、施工生产基地建设、施工机械的进场和设备材料供应等主要环节,进行周密地建设准备。

建设初期,成昆铁路不通,贵昆铁路只通到贵州安顺,所需施工机械和建设物资、设备全靠汽车运进。冶金指挥部专门成立了运输办公室,在安顺、成都、昆明设立了转运站,对各类物资运输进行统一计划和安排。

1966年,攀枝花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和工业基地建设设计等前期工作。

1970年,攀枝花钢铁厂首次出铁。【5—6月,攀钢技术人员到昆明钢铁厂进行生产试验。用攀枝花钒钛铁精矿在昆钢18平方米烧结机上烧结,在250立方米高炉冶炼。冶炼仍按已经掌握的操作制度进行,但炉料中配加了3%左右的萤石,试验结果炉况顺行。这次试验,为攀钢1号高炉开炉投产创造了条件。炼铁厂是钢铁生产的主体厂之一,位于弄弄坪厂区西北部,任务是生产含钒铁水,为提钒炼钢提供原料,在冶金生产中居“龙头”地位。炼铁生产以烧结矿为主要原料,焦炭为燃料及还原剂,石灰石为熔剂,在高炉中进行冶炼,炼出的铁水送往炼钢厂,产生的煤气送往动力厂】成昆铁路全线通车。

1971年,攀枝花钢铁厂首次出钢。【提钒炼钢厂(原名炼钢厂)主要生产转炉钢锭和钒渣。全厂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有120吨纯氧顶吹转炉3座、120吨雾化提钒炉2座、1300吨混铁炉2座,设备总重1.73万吨。设计年产钢150万吨、钒渣8.9万吨。1985年有职工2697人。提钒炼钢的过程是:将炼铁厂生产的含钒铁水送入雾化提钒炉,提钒后得到半钢,以80%的半钢加20%的高炉铁水入转炉炼钢。提钒得到的钒渣,经破碎、磁选,回收金属铁,得到合格钒渣。转炉炼成的钢水,经铸锭,送往初轧厂开坯】

1972年,攀枝花钢铁厂轧出钢坯。【冶金企业投产初期,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欠佳。攀钢冶炼的沸腾钢,气泡显露,钢坯表面光洁度差,被用户称为“攀大麻子”;镇静钢存在缩孔废品及成分偏析缺陷】

1973年,随着建设和生产的发展,在市境内逐步形成了炳草岗、弄弄坪、攀密、河门口、大渡口、陶家渡、金江、格里坪等城市人口居住较集中的片区。为了加强城市工作的管理,决定组建东区、西区和郊区(1981年更名仁和区),相当县一级的市辖区。

1974年,攀枝花钢铁厂轧出钢材,攀钢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形成了年产钢150万吨、生铁160—170万吨、钢材110万吨的生产规模。一期工程所产的钢材,以方钢、圆钢、重轨、大型型材为主。

将云南省永仁县平地、大龙潭公社划入市境。

1978年,520项收尾配套工程全部完成,攀枝花工业基地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形成年产144万吨、钢材41万吨、钒产品2万吨、原煤352万吨、水泥34万吨的生产能力。同年,国家对攀枝花工业基地的综合项目管理告终,全国支援攀枝花建设的体制结束。

将会理县红格、新九、猛新等3个公社及和爱公社4个生产大队划入市境。将西昌专区的米易县、盐边县划归渡口市。

图片

图片

基地建设从1965年开始,先后组织了建设准备、矿山采选工程、1号高炉系统工程、朱家包包大爆破、炼钢工程、轧钢工程以及收尾配套工程等建设大会战。一期工程从开工到基本建成总共只经历了10年时间,建设速度之快是冶金建设史上所罕见的。  

四 城市建设

1979年,建成年产5万吨钛精矿的选钛厂。

攀枝花的城市建设是伴随工业基地建设,在一片荒山野岭的基础上,从无到有逐步建设起来的。工业基地建设初期,贯彻执行“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方针,全力以赴投入工业建设,生活设施一律从简,职工居住条件极差,除了直接为大工业服务的交通、供电、邮电外,城市基础设施无暇顾及。

1984年,通过了《渡口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渡口市是以冶金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左右,在建设钢铁基地的同时,逐步建设成为钒钛基地和能源基地,建成具有亚热带风光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城市规划控制在50万人,城市规划控制面积为40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用地面积5492公顷。城市布局为8个片区:弄弄坪片区为钢铁工业中心,攀密片区为铁矿采选及机修基地,陶家渡片区为煤炭工业基地,河门口片区以电力、建材工业为主,格里坪片区以木材贮运及加工为主,渡口—仁和片区以地方工业和商业仓库为主,炳草岗片区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金江片区因处于金沙江市区河段下游,规划为发展化工企业用地,并考虑铁路及仓储用地。8个片区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全市开辟60个居民点。居住标准,近期规划人平居住面积5平方米,每户建筑面积40~45平方米;住宅宿舍以五层为主,辅以少量高层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分市级、片区级和居民点级三级,规划每一居民平均公共建筑面积为2.2~2.4平方米。市级公建项目有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体育馆、游泳池、医院等,主要设在炳草岗片区。   

1985年,基地年产钢已达166.45万吨、生铁193.74万吨、钢材91.97万吨(1980年曾达110.25万吨),回收生产钒渣64160吨(折合量)、钛精矿6190吨(含二氧化钛47.21%)。攀枝花钢铁公司、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三家冶金企业共有职工100942人,占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人)的46.72%。

1986年,攀钢二期项目开工。工程主要包括扩建炼铁系统、改造炼钢设施和新建板材工艺三大部分及其配套的动力、运输等设施。由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承建。二期工程设计一是注意采用国内外成熟的、适用的、经济效益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把宝钢、武钢的引进技术,结合攀钢实际移植过来,如高炉无料钟炉顶装料设备、胶带运输上料、外燃式热风炉、分离型棚式热管换热器、可缩程序控制器供料技术、静叶可调轴流式汽动鼓风机等等。二是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设施,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在工艺合理、保证运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形,实行台阶布置,减少拆迁,减少土石方工作量,充分发挥了精心设计的综合水平。三是尽可能地优化设计方案,采取多层次的技术装备,减缓一些项目和内容,节约了投资。

1987年,渡口市更名攀枝花市。

1991年,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开工建设。

1993年,以攀枝花钢铁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攀钢集团。

1995年,《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编定,将城市性质由“以冶金为主的工业城市”重新定位为“我国西部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城市,川滇交界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

1997年,攀钢二期项目全部竣工。

2000年,全市人口103.0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4.9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53.3%,为全省第一。

2001年,攀钢三期工程启动,实施钢铁主业技术改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节能三大系统建设。

200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3.3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56.6%。

城市各片区简介

(一)弄弄坪

弄弄坪片区以钢铁工业为主体。东起马坎,西至荷花池大桥,南始金沙江北岸,北达高峰居民点,包括荷花池、烂泥田、大花地、枣子坪等地在内,幅员约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个片区是攀钢和十九冶的主要生产地段。攀钢炼铁、炼钢、烧结、焦化、初轧、轨粱等厂均建于此。在厂区之间或周围已建有冶金东、中、西、北街,新建街,枣子坪上、下、北街,荷花池街,大花地东、西街,工农街,向阳上、下街,向上街,朝阳上、下街,以及江北一、二、三路等街、路18条。成昆铁路渡口支线横贯东西,并有横跨金沙江的3座公路大桥与南岸的炳草岗、大渡口片区相连,有公路东达攀密片区,西通河门口片区。这里工厂林立,街路纵横,人口超过10万。东区在此设有向阳村、荷花池、弄弄坪、枣子坪等4个街道办事处。攀钢机关驻向阳街。

弄弄坪厂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东西长仅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横向自然坡度高达10%,且有5条大冲沟、两条断裂带。在这个狭小的场地上,布置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难度很大。    

承担厂区设计的重庆、长沙、鞍山等冶金设计院和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的设计人员,本着“总图上摆得下,运输上通得过”的原则,一方面同在一块总图板上布置设计方案,一方面深入现场,在场地上用仪器测量,“一比一”地放大样。经过反复比较,集思广益,最后择优推荐一个比较理想的总图布置方案。这个方案,把生产和使用铁水、钢锭、铁渣、钢渣等炽热货流,需要用铁路运输的炼铁、炼钢、铸铁、初轧、轨梁、渣场等生产设施摆在标高基本相同的台地上,把具有独立生产的机修、耐火材料等厂安排到主厂区之外,这样就在弄弄坪厂地摆下了一个年产15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在总图设计中,设计人员高度协作,打破了历次规划中将工厂铁路站与钢铁厂串联布置的办法,采取了并联布置。这样做,增强了工厂铁路站对钢铁厂规模变化的适应性,并增加了铁路服务的扇面,充分利用了弄弄坪坡地。

在总图设计中,设计人员还从山区地形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坡地,尽量减少土石方工作量。经过周密的总图布置,钢铁厂区主要利用荒地,占用农田只有177亩,厂区建筑系数高达34%,平均每吨钢占地仅一个多平方米。这个设计开创了大型钢铁厂总图布置的先例,被人们誉为“象牙微雕”,为在山区建设大型钢铁厂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图片

图片

(二)炳草岗

炳草岗片区是新城的中心,分为三区。

一区位于城市中部金沙江南岸,东起临江路,西迄煤渣砖厂,北临金沙江,南靠攀枝花公园南端,大体上是一个扇形地带,规划面积240公顷,人口规模5万人,这个片区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弄弄坪、攀密、大渡口、炳草岗4个片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全市性文化、教育、体育、科研、设计、学术及娱乐等单位和设施大都集中于此。攀枝花路为一步行梯道,是片区南北向的步行商业街,宽30米,中间是15米宽的绿带,两侧是5米宽的梯步林荫道,梯道两侧设置商业服务设施,下端为滨江公园,上端为炳草岗中心广场,广场以电讯大楼为主体建筑,配置银行、书店等单位。

二区位于炳草岗片区东部,西起临江路,东至马家田,东西长4.6公里,总用地414公顷,其中生活居住用地76公顷,可发展人口2.8万人。本区以文化教育事业及办公、居住为主,不发展工业。

三区位于攀枝花公园和攀枝花大学南侧至弓山梁子脚下,东至大花田水库,西与大渡口贡山相望,占地面积约13公顷,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大渡口

大渡口片区地处金沙江南岸的仁和沟(昔称大田水,今名大河)东侧。北起渡口大桥南端,南至四十九公里(指距平地49公里处),主要由大渡口、五十四公里、五十一公里等小区组成。此片区与金沙江垂直相交,东西短而南北长。境内平(地)大(渡口)公路同川滇干道相连,与滇缅国际公路沟通。建设初期,大渡口是市中心,市级党政机关皆驻于此,后迁炳草岗。军分区机关、东区的党政群团机关驻此片区。是地方工业和商业批发的集中区域,境内的大渡口街、江边街、东新街,形成较早,商业网点密集。大渡口至五十四公里是全市商业仓库区和物资集散中心,五十四公里至仁和段以木材加工、机械、制药、服装、陶瓷等业为主,仁和居民点是仁和区政府所在地。

图片

(四)攀密

系取攀枝花和密地两村首字命名。这片山区,在历史上长期是右所八姓土千户的世袭领地,现已建设成为以矿山采选为主的综合功能片区。它东起雅砻江铁路桥和公路桥,西界马坎,南临金沙江,北至兰家火山并东延至朱家包包和二滩,面积约24平方公里。片区内,山高谷深,兰家火山海拔1780米,朱家包包诸山平均海拔为1625米。攀矿公司机关驻瓜子坪七村,下属厂矿分布在此片区内。片区中心设在瓜子坪。

图片

(五)陶家渡(宝鼎)

煤炭工业基地。有摩梭河、陶家渡、宝鼎3个小区。地处城市西部金沙江南岸,东起灰老沟,西至灰槽子,北临金沙江,南至烂泥箐,片区中心设在陶家渡。

图片

(六)河门口

由河门口、玉泉、清香坪等小区组成,是以电力和建材工业为主的综合功能片区。位于城市西部金沙江北岸,东起新庄桥,西迄渡口水泥厂住宅区,北至龙山、黑山脚下,南临金沙江。规划用地504.5公顷,有河门口、宋家坪、秦香树、乌龟井、动力站、巴关河、大水井、清香坪、新庄9个居民点,人口规模6万人。河门口居民点为西区政府所在地。交通以平江路为主干道,道路红线宽22米;通往居住区的道路采用树枝状尽端式,并与步行梯道相联系。

图片

(七)格里坪

以木材储运、加工为主。位于城市最西部金沙江北岸,东临河门口片区,隔江与陶家渡片区相望,有格里坪、观音岩、野猪塘、龙洞4个居民点,规划用地277公顷。片区规划分为15个住宅组团,交通以环状道路为主,尽端式道路为辅,结合地形,车行道与人行梯道相结合。

图片

(八)金江

以铁路交通、物资仓储和机修、纺织为主,渡口钢铁厂亦在片区内。位于城市最东端,地处金沙江攀枝花段下游,北起金江铁路大桥,南至马店河,有金江、大沙坝、小鲊石、团山、马店河等6个居民点。规划用地232公顷。成昆铁路金江车站设于片区,交通方便,且荒坡地较多,故布置了较大型的仓储用地;在团山至马店河一带,规划了污染较大的轻化工业基地。片区以金江居民点为中心,公建项目有百货大楼、贸易中心大楼、公园、影剧院、体育场等。

图片

仁和区简介

唐代,在仁和设置十部县,县城遗址即今土城。1929年设仁和镇,原属云南永仁县,为川滇接壤的边陲古镇,全镇建成区2平方公里,主街长800米,宽6-7米,最窄处3.2米。另有老横街、新横街、油榨巷、穿心巷等。街面用石板、卵石铺成,高低不平,部分地段坡度达16度以上。

图片

图片

仁和镇附近文物:

关帝庙,在老街,万历建,占地1100平方米,1958年拆毁,原址今建宝灵寺。

诸葛庙,在物价局宿舍后山上,崇祯建,占地3300平方米,1952拆除。

禹王宫,在仁和正街,崇祯建,占地1200平方米,原址现为大河旅社。

川主庙,在仁和街,雍正建,占地1200平方米,1951拆毁,现为粮油门市部。

黑神庙,在仁和正街,乾隆建,占地3000平方米,现为粮油门市部。

玉皇阁,在仁和正街,乾隆建,三层木楼,上层供玉皇像,中层藏经楼,下层戏台。1955拆除,原址现为妇幼保健所门诊部。

文昌宫,在仁和土城,光绪建,占地2000平方米,1959拆除,现为仁和镇政府驻地。

图片

东二院

23年3月4日


参考文献

攀枝花市志,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

攀枝花市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0.

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1995.

仁和区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仁和区志(1991-2005),哈工程出版社,2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