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根廷:中等收入陷阱活化石,一个国家的兴起与衰落

 Ztiger1980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未来将掌握在阿根廷和美国手中,美国和阿根廷将共同统治世界经济。这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多数人的看法。

文章图片1

当时,阿根廷不仅是世界上最富的四个国家之一,从1870年至1914年间,阿根廷的经济成长率平均为6%,是当时经济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阿根廷的国民收入比大部分的欧洲国家还高。

全世界投资者都知道阿根廷市场是最棒的投资标的,大量的欧洲资本和移民流向美洲,而到底是去美国还是阿根廷对他们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19世纪末,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阿根廷这个“白银之乡”有着金色的未来,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是当时的常用语。

文章图片2

但百年过去,当年经济学家的预言并没有成真,如今阿根廷有超过36%的贫困人口,通货膨胀率达到惊人95%。

逼近100%的通胀,占GDP一半的债务危机,货币贬值,经济崩溃、政治动荡,通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这就是如今的阿根廷。

一百多年前的阿根廷为何富有?它又经历了什么,使阿根廷成为了国家衰败的代名词。

1

故事要从1816年说起,在此之前,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受美国独立的影响,1816年,阿根廷推翻了西班牙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但国内势力盘根错节,此后的阿根廷长期处于动乱和分裂状态。直到1861年,阿根廷才获得统一,也就从这一年开始,阿根廷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阿根廷拥有看似无穷无尽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肥沃的土地。

文章图片3

农牧产品的养殖和出口作为阿根廷经济火车头,在1870年到1890年的20年间,阿根廷出口的增长率持续保持6%以上,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成熟,20世纪初的阿根廷被称为世界粮仓。

一战期间,阿根廷还通过向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出口肉类、谷物和皮革而发了大财。这个国家是当今地球上第八大领土,且包含所有气候区,拥有最理想的农业条件。

文章图片4

由于当时的阿根廷是高收入国家,因此吸引的许多的欧洲移民来到阿根廷,人口的快速成长造就的当时阿根廷的经济快速成长,在1914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爱丽斯的一半人口是外国移民,可见当时的盛况。

由于出口贸易兴盛,阿根廷的人均GDP已超过当时的欧洲强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成长率更创下惊人纪录。在1914年以前,阿根廷连续43年经济增长率高于6%,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被誉为南美洲的巴黎。

文章图片5

1910年的阿根廷首都

有了钱的阿根廷开始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它在1913年就开通了全国第1条地铁,当时日本和欧洲国家都要派人前往阿根廷观摩学习。

另一方面,国家发展重要的指标之一国民教育程度来看,阿根廷很早就开始推动公共义务教育,识字率到65%。大多数拉美国家在50年后才都未能达到这个水准。

这是一个看似完美的国家,在起点上和美国非常像,自然资源丰富,三权分立的政府,与欧洲关系密切,同时又远离欧洲战场,大量的外国移民,而且于美国相比还没有种族和宗教问题,阿根廷本该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强国,那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使得阿根廷后来变成破落户呢?

2

阿根廷与美国不同的是,在早期的农业开荒时代,美国选择将新土地分配给个人和家庭的道路,阿根廷则交给了几个富有的地主。

所以阿根廷从一开始就是由地主和寡头把持住整个国家的资源命脉,比如草原、矿山、耕地等资源型生产要素,剩下的引入外资修铁路,建工厂。欧洲投资家在阿根廷修建了大量铁路,也获得了巨量财富。

地主和寡头们一个个变得富可敌国,财富总量急剧上升,但是社会分化非常严重,最上层的地主寡头拿走了阿根廷绝大部分财富,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虽然已经看齐了欧美等经济强国,但是大量的底层是被人均的。

那段时间阿根廷土豪在全球一掷千金,每一季都会买下巴黎最流行的时装。所以欧洲人说我们要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但是大多数阿根廷底层依然非常非常穷,上层阶级疯狂的繁荣,而下层阶级的风暴已经开始酝酿。

除了阶级分化,再有就是处于巅峰时期的阿根廷虽然富得流油,但是奈何志向不大,从没有想过把来自农业的利润用于投资建立现代化工业,因此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大潮。

一百多年来,阿根廷的经济支柱还是农产品出口,而这一时期英法美德日苏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建立了比较完整和强大的工业。阿根廷与这些主要工业国相比,经济上已经存在代差了。

只能说自然资源太天赋异禀了,躺着就能赚钱,自然没有奋斗的动力,但是农牧业想赚大钱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全球处于自由贸易的状态,第二就是其他市场有钱和大量买进商品的需求。

然后到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开始。经济危机持续蔓延,贸易环境恶化,各国开始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阿根廷主打的原材料产品自然也就没了销路,经济开始衰退。随着漂亮的经济增长率逐步趋缓,社会也开始出现动荡。

3

在1930年,保守派控制的军事政变推翻了伊里戈延总统,标志着阿根廷最臭名昭著的十年的开始。

政府的意识形态开始变化,与以前的相比,经济和政治自由度要低得多,直接的国家干预成为常态。

军政府取缔政党,废除地方选举,1932年,市场委员会成立,以规范肉类谷物和其他一些产品的生产,这进一步巩固了在许多经济领域的国家干预。

1930年后的阿根廷就进入了军事政变的循环中,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内,军政府和文人政府争相抢夺大位,自由主义在阿根廷彻底完蛋。

即使如此,在二战结束时,阿根廷依然还是当时最富有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当时的阿根廷的人均汽车比法国还要多,电话线比日本还要多,阿根廷比索依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与英镑和美元并列。

可以说,二战后的阿根廷还是非常有机会的,二战中欧洲列强工业生产转向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严重后退。这时候阿根廷是有机会建立工业体系的,随后,冷战爆发美苏争霸,也给了阿根廷等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经济独立的机会。

但是在混乱了10几年后,1946年阿根廷等来了一位极具争议的领导人,因为此人阿根廷经济也正式踏上衰退的分水岭。

文章图片6

影响阿根廷政治经济最深远的就是贝隆,阿根廷之所以衰退如此长久,贝隆的经济政策是主要原因,他的经济政策主张也被后续的政客采用,简称贝隆主义。

贝隆主义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民粹主义,经济上的表现就是挥霍无度,贝隆推出空前的社会福利政策,在贝隆第一次任期内就盖了将近50万套房子,大部分是给低收入户居民的社会住宅,他还大搞各种基建,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提高劳动最低薪资。

他的这些政策虽然得到了底层人们的支持,但在经济低迷下,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拖垮国家财政。

文章图片7

贝隆主义的慷慨社会福利政策,造成了阿根廷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政府负债累累,只能开动印钞机,让通货膨胀飞速发展。到1949年,三年时间,贝隆就让国家支出增加了两倍,到1955年他被赶下台时,他的国家雇员人数增加了一倍。

除此之外,贝隆政府还反对资本主义,不管是国内资本还是外国资本。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阿根廷的老百姓认为是资本主义压迫才导致自己过得如此贫困,而外国资本在阿根廷赚了这么多钱,在大萧条中却开始带头搞贸易保护。贝隆政府是民粹主义政府,底层民众的要求自然要满足。

于是对于国内资本就是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将许多企业国有化。

对于国外资本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建立关税壁垒,以保护该国薄弱的工业基础。目的是使阿根廷尽可能自给自足,工人获得高工资和社会福利。

虽然一开始几年阿根廷国内产业,像冰箱、电话等电器制造因此发展起来,但是阿根廷片面强调进口替代,想建立起工业体系。

可惜阿根廷缺少国有企业运作经验,导致其效率极低,人浮于事,缺少竞争动力,根本没有办法跟正常世界其他厂商抗衡,这就导致其国民经济是封闭的,出口创汇能力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更加依赖国家保护和财政补贴。

贝隆下台以后,他的后任者也采取类似的政策,为了讨好民粹主义获得选民支持,只能推出大量基建和福利措施,而在财政收入无法应当日益庞大的社福支出时,阿根廷居然对出口大宗农产品课税,进一步打击出口产业,这导致阿根廷的创汇能力更弱了。

为了弭平巨额赤字只有对外不断举债和对内货币超发,最后就是本国货币通胀,外债还不起,只能违约。从1827年至2021年之间,阿根廷曾有九次主权违约记录。

文章图片8

2001年12月,阿根廷停止支付其高达1300亿美元的外债,在当时是有史以来一个主权国家最大金额的违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类骚操作使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然后政府换人上台,政策又会180度转变为消减开支加税紧缩,这又会引发民怨,贝隆主义又会再度复活。

阿根廷就这样不断在重复贝隆主义和自由主义间轮回,国家发展越来越慢。

4

阿根廷拥有上天赐予的丰富自然资源,也曾经利用这自然资源成为富庶的国家,可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活化石。

可以说在最初阿根廷没有凭借农业的利润用于投资建立现代化工业是阿根廷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本来阿根廷还是有机会扭转局面的,可惜的是,军政府上台,民粹盛行,尤其是贝隆主义在阿根廷的根深蒂固,阿根廷政府不断在亲商和民粹主义之间转变,导致政策没有长期性,商业和投资环境持续恶化,最终才导致阿根廷如今的局面。

其实本来成为发达国家就是非常难的,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脱颖而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前行者几乎没有犯错的余地,尤其是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期,犯错就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这时候再想爬出来就难如登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