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分 | 日月盈虚,天机自张。宜读庄子

 花间一酒壶 2023-03-21 发布于浙江
春分之“分”,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在这一天,白昼与黑夜的时间等分,各为12小时;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之间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月之中,平分了整个春季。

春分之后,寒气褪尽,气温显著回升,农家也迎来春种春耕的忙碌时节。民谚云:“惊蛰早,清明迟,春分播种正当时。”这时春季作物正当播种,而越冬作物进入“春生”阶段,田间播布着希望,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此时,让我们打开《庄子》,观日月盈虚,感天机自张。

春分的特点在于等分,而《庄子》世界中的重要概念“齐物”,正蕴含着平等、齐等的观念。

《秋水》篇里,河伯起初洋洋自得,而见到浩荡无际的北海方自惭形秽。庄子借北海若之口说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从本体而言,万物皆根源于“道”,遵循着“道”之规律,因此万物在形上层面都是平等的。之所以有种种是非、高下的争执以至一切矛盾、对立,皆因以自我作为中心和衡量的标准,即抱有“成心”。

图片

明仇英《庄子秋水》图以拟人化的手段表现“南华”与“秋水”


《齐物论》开篇塑造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南郭子綦,揭示出“吾丧我”的境界,正是力图打破人们的“成心”,来追求根源性的平等。

章太炎评价道:“近人所谓平等,是指任何人的平等,那人和禽兽草木之间,还是不平等的。佛法中所谓平等,已把人和禽兽平等。庄子却更进一步,与物都平等了。仅是平等,他还以为未足,他以为'是非之心存焉’尚是不平等,必要去是非之心才是平等。”(章太炎《国学概论》)

庄子看到现实中百家纷争,众人役役,迷失不知所归,皆由于只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评判他者。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不是一场泯灭真实与虚相的轻飘飘的美丽梦境,而是寄寓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既然从“道”的角度观之,万物有其平等、同一性,那么又何必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呢?

图片

[元]刘道贯《庄周梦蝶图》


“齐物”之平等也并非简单抹平差异,而恰恰是用超乎其上的态度尊重个体的差异,同情各自的立场。《齐物论》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看似是奇诡之论,但如果站在极微观的视角,即使鸟兽身上的秋毫也包藏着丰富的世界;站在宇宙的视角,那么泰山则是微乎其微。

庄子采用如此极端的对比,目的在于扩展人的思维与视野,只有打破经验现象中的种种界限,心灵才能得到超拔。具有此等眼光之后,便可看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自的境遇都有其道理,那么万物则无分贵贱、高下、大小;因此“齐物”是“不齐之齐”,充分尊重万物本来“不齐”的个性,超越自我所固执的立场。若抱有这样的态度,对外可避免偏见,对内可转化心境。

图片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译注

庄子这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性,是对于精神自由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庄子》的首篇《逍遥游》,开篇就是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后南飞的鲲鹏,展现出一幅无比广阔的图景。但塑造出这一在先秦诸子文中绝无仅有的宏大场面后,庄子仍然指出鲲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因为它仍然有所依待。只有真正与天地自然之道合一的“无己”之人,才能获得最高的自由。


庄子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并非自欺欺人、自我麻痹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对现实深刻的观察与批判的基础上,对于自由理想的炽热向往,不为外物所左右的的超然态度。这种超越性落到人生中,当达到最高的自由境界,安于此中大道之时,面对生死也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图片
《庄子》(三全本),方勇 译注

《大宗师》篇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造化自然以形体来承载我,以生长来劳顿我,以衰老来闲适我,以死亡来安息我。《知北游》篇亦有:“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人对形体乃至生命并非真正拥有,只是天地暂时托付的形器。凡夫以形体之生灭为生灭,其实形体的生住异灭,正是大道的具体作用。庄子对生命存灭的根本缘由具有透彻的理解,因而达到了真正的清醒与达观,当我们以这种理解重新看待生命的本质,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悲哀也会得以消释。

图片

《庄子讲义》,陈引驰 著


春分时节,生机盎然。这一节气象征着“天道均平”的理想,孕育着万物自由生长的喜悦与冀望。在春分时节阅读《庄子》畅达条理、洸洋自恣的文章,让平等的生命在思想与时间中自由游走,方知春生美好,万事可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