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拔尖学生”: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培养机制

 懒虫妹儿 2023-03-21 发布于重庆

01

要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拔尖学生

图片

张  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上,存在两种思路。一是主张早发现早培养的选拔模式,主张将超常儿童集中起来,采用超前的特殊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主张改革常态教育的普育模式,主张变革学教方式,在提高全面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持前一种观点的教育管理决策者,往往支持品牌高中提前招生,异地吸引初中阶段的学业领先学生,以学生升入北大清华或C9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但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否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纸笔测验的优胜者,是否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其实,这只是一群适合某一评价模式的学生被筛选出来。他们只是某一阶段的拔尖学生,而未必是创新人才。

为此,我们作如下建议:

一、要正确把握基础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尊重规律。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基于脑科学的超常儿童培养项目的多年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在于有机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认知能力、持续终身的发展动力。基础教育阶段应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筑牢终身受益的重要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创设具有引领性和包容性的环境,而不是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

二、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科学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当前中小学校中盛行的以应试、刷题为主要方式的学习,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因此,要从选拔模式走向普育模式,要以丰饶的土壤孕育创新的种子。要引导学校重视师生学习体验,以灵动有效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指导性的教学管理,保障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质量。

三、要重视选拔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消极影响。选拔模式寄希望于提前进行的层层筛选,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是伯乐决定的,而事实上以迎合纸笔形式的选拔性评价的过程,极可能是对创新能力的抑制与误导,而且这种赛马形式的选拔极易对其他参与者构成挫伤。这是掐尖选拔招生的学校无视的,却可能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伤害。

长期通过这种功利意义的利诱的学生,是无法形成真正的专业志趣的。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学习的内在意义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培养出有内在动力的学习者,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有研究还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轨迹并非始终是昂扬向上的。他们在创新力爆发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业绩(包括学业成绩)会低于同伴的平均水平。因为他们正处于试误阶段——试误往往孕育着创新。所以,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包容宽松的环境,尤其要允许这些拥有潜力的学生在探索中试误,这是其成长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必然表现。以应试测验、以提前选拔为主要方式的伯乐决定论,一定不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良策。


图片

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调整算法,加减有度

图片

蔡小雄

杭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话题讨论已久,听到的想法很多,成功的做法不多。我认为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光靠教育一家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放在一起论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再有好的算法,并做好加减法就会出成效。

中小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平台和主阵地,应该调整算法,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才能真正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特质和成长规律,为培养出真正杰出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加减法

需要做点加法。一要增加早期关注,要注重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既要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水准,更要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爱国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增强贯通培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实现贯通式培养才有助于将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真正培养成才,有助于发现拥有特别天赋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此,需要建立覆盖各个教育阶段的系统性、贯通性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制度,鼓励一流大学与中学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实现贯通培养,如面向资优中学生开展大学先修课程与英才计划。三要增加配套制度。国家应尽快出台基础教育领域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在招生、培养、教学计划、教材等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更好地发挥这类学校的探索性作用。

也需要落实减法。其实教育的核心是解放人的心智、释放人的潜力,或者激发人的潜力。教育应该做的是释放、引导,让学生的创造潜力真正释放出来。但当下的基础教育更多的是加班加点甚至拔苗助长。我们需要做点减法,可以为人才取消学段限制,少一些升学考试的束缚,把学生解放出来,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让他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图片

0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亟需完善贯通培养体系

图片

潘志强

衢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特级教师


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国家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依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保障。如何赋予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更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他们今后取得更大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我们期望从国家层面能够进行系统设计,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在招生、课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更好地衔接,对人才的评价机制、对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对考试招生制度、对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学校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得以前后接续,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

学校应坚持特色课程深化建设机制,坚持尊重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进一步健全高水平基础+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具有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课程结构和课程文化。应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方向,整合高校资源、校本资源、实验室资源,注重区域特点和校本特色,人文与科学并重,开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课程。


文章来|浙江教育报 前沿观察(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