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读:AI神器更新,画作以假乱真,人类画师又双叒要失业了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3-03-2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译文君今天看到了AI生成图片工具Midjourney最新版本绘制的一组图像。

不仅画面元素完全符合使用者输入的关键词,而且画面逼真、细节丰富:

虽然2022年就已经大火出圈,但AI绘画始终无法正确地绘制人类手部的图像,经常画出有六根手指或者关节扭曲的人物。

谁能想到呢,画手成了人类画手和AI画手交手时最后的拿手好戏。

而在Midjourney最新版本里,这个难题似乎已经被攻克。

可怕的不是AI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它解决问题的速度——似乎只要人类“投喂”足够多的样本,AI攻克难题只是时间问题。

下面3张图是小红书用户@北北Creations 用Midjourney制作的“假象上海1995”系列——你们觉得质量如何?氛围感是不是拉满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渲染“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确有散播焦虑之嫌,但人工智能正在不断证明,自己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已经拥有了取代人类的能力。

至于要不要(以及何时)在这些领域取代人类,还得看AI背后的人类的心情。

就这一点而言,目前还没有到“人类一败涂地”的境地。

AI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人类未来要如何与AI相处?

图片

👉 点击购买纸质书(7折)

早在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的风潮之前,译文社就出版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谈话式作品《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

对谈双方分别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以及获得“永世七冠”称号的天才将棋棋士羽生善治

这两位智商超群的专业人士,如何看待AI与人类的未来前景?

今天,译文君和大家分享《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的选段:

AI能超越人类的大脑吗



山中:将棋和围棋都是争胜负的游戏,这应该是电脑擅长的。即使在体育领域,若只论投球手投出的速度,田径选手跑的速度,那肯定都是机器人更快。不过,能造出用和人类完全一样的身体构造投掷的机器人吗?用和人类完全一样的身体构造跑并胜过人类的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出现呢?也许迟早会实现,但不知道要过多少年。

羽生:确实如此,要让机器人学会保持平衡、平稳运动等运动技术好像非常难。

我对“通用人工智能”感兴趣,是有原因的。开发阿尔法围棋的哈萨比斯先生,在谈到开发AI的初衷时,举出的理由之一是揭开人类思考的机制。实际上,“启发法”这种掌握大方向的方法,可以说就是引入了类似人类的思考机制。

只是,还有不少等待克服的障碍。半导体业界有个经验规律叫作“摩尔定律”,意思是说,“半导体的集成度每过一年半到两年就会翻倍”。现在的CPU大约是七纳米(一纳米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迟早会到达极限,所以现在很多人也在研究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工作原理来提升处理速度,其中之一就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的量子计算机。

山中:据说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能够远远超越超算(超级计算机)。

羽生:除了量子计算机,还有一个是模仿人类大脑的“脑型计算机”(brain computer)。今后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比如说神户有超算“京”,但也不可能建造一千台两千台。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的将来,只能是可以并行处理的量子计算机,或者超节能的“脑型计算机”。不过,尽管理论上都有可能,但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是实现不了。

山中:大脑的机制还远远没有弄清。AI的开发飞速进步,有人预测说三四十年后将会迎来技术奇点(计算机超越全人类总体智慧的时间点),但是不是真的能用电脑预测人脑的全部功能,感觉还是相当难说。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智能手机是“外接智能”



山中: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二〇一三年提出了“脑研究计划”(BRAIN Initiative),那是继“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巨型研究项目。计划的目标是弄清大脑各个部分的功能,完成“大脑地图”,从而弄清大脑网络的整体情况。

羽生:对抗美国的欧盟,也在推进巨型脑科学项目—“人类脑计划”。那个计划由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导,依靠欧盟的资金,目标是应用超级计算机,最终实现人类大脑的模拟。

山中:这些项目不知道又会引出什么样的重大突破啊。在阿波罗计划中,计算机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正因为有那样的计算机的发展,基因组计划的基因组解析才能顺利推进。接下来还会如何发展,真是令人期待。

羽生:个人认为,人类与机器的边界,将会变得相当模糊吧。因为比如说有各种身体残疾的人,借助于人工制品恢复功能,正常地生活,那么人体哪些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哪些部分是人工制造的,好像都会变得难以区分了。

山中:因为日本人很重视外表。特别是现在老年护理员人手不足,不少地方在尝试引入机器人。我觉得这是好事,但在日本,恐怕外表像人是最受重视的特性之一吧。而如果放到美国,就算外表硬邦邦的,很机械化,只要有实用性,也会普及开来。感觉日本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外观的因素也很重要。

羽生:我觉得这就是“终结者”和“铁臂阿童木”的区别。(笑)铁臂阿童木的功绩很大。

说到智能,现在很多人都有智能手机。持有智能手机,其实就是“外接”了手机具有的智能。不知道用IQ(智商)来表述是不是合适,比如说,如果出现了能将IQ500、1000的人工智能做成便携工具的技术,不管是装在体外还是植入体内,我想恐怕没人会不用它。

如果人类一直随身带着那种工具,用它去理解各种事物,那么IQ100的人类,大概会深有感触地说:“IQ500是这样的呀!”(笑)从这个意义上,同样也可以说,人类和机器的边界会变得非常模糊。

山中:今天的iPhone,和十年前全世界最快的电脑,性能也差不多吧。

羽生:iPhone的性能,比阿波罗计划中用的计算机性能还要高。

山中:结果现在就装在那样一个小盒子里,每个人都在用。学生们遇到问题,马上就会用iPhone检索。我一旦说错了什么,当场就会被指出说:“老师,你说的不对。”(笑)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失控的AI



羽生:在这个意义上,今后,我们人类可能不得不重新定义“智能”和“智慧”。

人类的历史是在“只有人类才具有高度智能”的前提下发展至今的。但是,将来AI的IQ可能会高达三千甚至一万。那时候,这个前提可能就不再成立了。

“在这个领域,AI比人类做得更好”“人类能做这个,不过AI做不了吧”。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恐怕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具有的“高度智能”的智能到底是什么?但是问到“智能是什么”,最终的回答还是不知道。对人类来说,“能实现但不能解释”“实际想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并不能全部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情况太多太多了。

山中:都是黑箱。

羽生:不过,随着AI的进化,我觉得有可能出现能与人类的智能媲美的东西,进而让人类智能的真实形态呈现出来。正因为到今天一直都没有比较的对象,所以“智能是什么”的问题得不出答案,而如果AI成为比较的对象,也许就能回答说“智能就是这样的东西”,从而接近人类智能的本质。有相当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探明人类智能的本质,便应该能创造出与人类智能相同的AI。

山中:AI和人类携手合作的世界中,会诞生怎样的可能性呢?

羽生:这个问题我很关注。比如说,美国利用AI巡视防盗的案例。那是在全美国犯罪率很高的街区。由于人手有限,因此以犯罪的发生地区和犯罪频率等数据为基础,让AI决定“今天去哪里巡逻”。

资深的警察一边抱怨“为什么要去那种平静的住宅区巡逻?肯定不会有人犯法”,一边按照AI的指示去巡逻,结果发现真的有人行为怪异,即将盗窃。结果,犯罪率明显下降。

这让人想起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那个电影说的是,AI预测出将要杀人的人,于是预先将其逮捕。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近未来社会。

山中:但是,也没办法嘲笑那样的荒诞无稽。

羽生:是的。现在AI是民间企业在开发,在某个时期之前基本上都不会公开开发计划,只有很少的时候才会向世界宣布说,“完成了这样的东西”。

按照这样的情况,关于AI的开发,社会就算要求建立新的标准、新的伦理,但还是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另外,那些标准和伦理,由谁、在哪里、以什么形式来决定,就连这个基本框架都没有成形。因此我认为,目前还是非常模糊的阶段。

在有数据的世界里,AI有可能产生出超越人类经验的结果。不过,要说这是不是一定会出现,也不是绝对的。那时候,刚才说的“黑箱问题”,虽然能得到结果,但其中的机制谁都看不到的情况,人类一方能否接受,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由于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AI给出的结果也好结论也好,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或者只是听一听,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我想,人类不能放弃、舍弃人类自己的思考方式、启发方式。

AI是一名出色的员工



山中:今后,像我们这样的研究者和医生的工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比如,AI说不定甚至会对研究方向做出建议:“这样试试怎么样?”但是,是不是去执行,归根结底还是要人类做决定。

羽生:AI制造出大量的无意义数据。就拿将棋来说,将棋软件一直在运行,积累了几百万份棋谱。那些显然不可能全都用于参考,只有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才会做参考。所以,给那些数据赋予意义的,终究还是人类吧,我感觉。

山中:所以AI大概也就相当于一名出色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知识,永远都保持沉着冷静,不带感情地说:“山中教授,这样选择的情况下,获得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将提高百分之十三。”(笑)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毕竟还是参考意见。AI只是员工,不是负责人。

在医疗领域,这一点具有决定性的差别。最终确定的治疗方案,是患者与医生决定的。比如说,对于癌症末期的患者,AI也许会基于逻辑提出建议说:“这种癌症,不管采取什么治疗手段,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情况下都不会有效,所以停止治疗,转为临终关怀吧。”

但是,在理解这一情况的基础上,如果患者本人和家人说“不,我们还是不想放弃,希望战斗到最后一刻”,那么不管AI说什么,都应该满足患者的愿望。这种判断,终究只有人类能做。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意见最终还是必需的。如果AI决定一切,可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判断:“从医疗经济的角度,这个患者不必再治疗了”,或者“花费几千万治疗八十岁的患者很不划算”等。但如果患者“还是希望继续治疗”,也应该加以考虑。

羽生:是的。

山中:但如果AI基于这类问题的各种数据,说不定能够聪明到提出这样的意见,“理论上应该是这样,但考虑这位患者的性格和经济实力,也可以有其他选择”。

羽生:这可能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基于百万数量级的大数据,“在概率上,有这样的选项存在”。另一种是积累这位患者人生过去的数据,基于那些数据,“他应该会希望这样的回答”。

山中:那个时候,要为判断提供依据,就必须积累这个患者的个人数据。随机数据是可以存储的,但个人的数据面临个人信息的障碍,能否存储,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羽生:是啊。只是,现在只要用手机,个人的信息就会全都自动存储在服务器上。

山中:确实。明明没有要求,亚马逊也会跑过来说“这是给你推荐的书”。有时候挺烦人的。(笑)不过肯定是非常聪明的员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