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甲流心莫慌,唯脉随机有良方

 江流千古水映月 2023-03-22 发布于浙江
本次流感,学校是“重灾区',一人得病,全班感染,孩子生病最牵动家长的心。孩子高热不退令全家慌慌,抱去医院又发现早已“人满为患”;吃了药又不知道会不会反复;看着孩子蔫儿蔫儿痛苦的状态,自己心里着急,却又丝毫没底儿……流感季节真可谓是家长最辛苦的时候。

那学习了振荡中医的同学,当孩子感染后,他们是怎么办的呢?今天分享几位同学的案例:

1

  徐林静同学分享:

基本资料:小熊,男,11岁,2023年3月2日。

主述病史早上发烧头痛无力,体温持续升高(最近班级好多小朋友患甲流)。

S1脉诊:两脉刚急滑热,两关湿淤刚动明显,上大于下。

用药:牛膝0.4g,枳壳0.2g,白芍0.4g,甘草0.3g,熟地0.5g,补骨脂0.5g,黄芩0.1g。

S2脉诊:29分钟后变化不大,两关转血瘀。

用药:熟地1g,白芍0.3g,甘草0.2g,丹参0.3g。

反馈:让孩子含药后我去上班了,晚上回来诉无力、烧得更高(估计近40、只喝点水没吃别的。

S3脉诊:两脉血瘀急动有热,上大于下,两寸急动明显,左尺热甚,右尺热不明显。

用药:骨脂0.2g,黄芩0.2g,牛膝0.4g,枳壳0.2g,丹参0.3g。

反馈:药后脉象、症状变化不明显。

S4用药:熟地0.6g,丹参0.3g,牛膝0.4g,枳壳0.2g,骨脂0.4g,黄柏0.3g,黄芩0.2g。

复脉:药后热减轻,脉转柔和,左尺有微热,寸关热无,偏凉。

反馈:2023年3月3日,低烧,身体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还有乏力,精神状态好转。

S5脉诊:两关急动湿瘀有热,左尺有热,右尺热不明显,两寸有急动。

用药:熟地0.4g,骨脂0.3g,黄芩0.1g,白芍0.4g,甘草0.2g,牛膝0.3g,丹参0.3g,草蔻0.3g。

反馈:药后有胃口,下午精神体力有好转。

S6脉诊:整体偏弱左关湿瘀急动,右关细弱血瘀,左尺偏热,右尺偏凉,微有湿。

用药:党参0.3g,黄芪0.6g,熟地0.4g,牛膝0.4g,骨脂0.3g,白芍0.3g,甘草0.2g,苍术0.3g。

复脉:药后脉势增加,右关滑湿。

反馈:后基本痊愈(期间有反复,询问昨天他嘴馋偷偷吃了好几块红烧肉,高烧后要谨防食复)。

 按语: 

整体来看,本案属偏实证,“刚急滑数”来势较急迫,因觉得孩子平素有阴虚倾向,故前两次用药虚实方向不明确,补虚药如熟地应用过多,故未显效。后及时调整思路,加大清热化瘀的比例,打通隔绝为主,就较快地控制住了病情。
老师在课上经常强调“虚实大方向最重要”,徐同学没有因前两次用药未效、孩子高热而慌乱,及时调整用药比例,唯脉用药,孩子一天半时间就基本痊愈,少受了很多痛苦。我们学习过程中,随机用药并非总能一击即中, 这种处变不乱、坚守唯脉无症的心态很值得我们学习。

2

 刘卫亮同学分享:

基本信息:刘某(我儿子),男,7岁,学生。

主述病史:  早上流鼻涕,有感冒症状。

S1脉诊:虚实夹杂偏实, 脉湿热,略刚,右寸低。

用药: 黄芪0.2g ,山药0.4g,白芍0.3g,枳壳0.1g。

反馈:着急去学校,没复脉。中午回来,已经不流鼻涕了。

S2脉诊:液气阳虚,右关略郁动,左稍大于右。

用药:白术0.4g,补骨脂0.1g,肉桂0.1g,甘草0.2g,枳壳0.1g,白芍0.2g。

S3脉诊:气液阳虚,右关湿瘀,两寸略低。

用药:黄芪0.2g,白术0.3g,山药0.3g,补骨脂0.1g,肉桂0.1g,草蔻0.2g。

我因为要外出几天,特留药六包,一日二次。

反馈: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感染了甲流,症状以呕吐发烧为主。我儿子依然健康正常,所以即使有点症状,因为及时用小药粉干预,趋序力得到提升后,症状没有加重。

 按语: 

该案例的亮点在“出现症状就及时用小药粉干预”。本次流感,多数在“发热”之前都是有前驱症状的,如:打喷嚏、轻微咽痛、食欲不振等。只是由于十分轻微,往往没有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其实,此时脉象的刚动感(感染表现)已经相当明显了,及时诊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刘同学这般迅速控制住病情。

待“高热”出现,病邪早已入深,病势已成,再调治就要多费功夫了。“脉在病先”,脉象的变化要早于明显症状的出现。故,“治未病”不可不通脉诊。

3

 石生利同学分享:

患者信息:孙某,男,9岁,就诊日期2023年2月26日。

主述病史:甲流发烧1天半,一般在39.5℃,曾经服用退烧药,体温有所下降,不长时间又回到39.5℃,孩子一发烧就伴随肚子疼。

S1脉诊:气液虚。

用药:黄芪0.5g,熟地0.5g。

S2脉诊:十几分钟后复脉右>左,空刚急动,两关血瘀。

用药:白芍03g,丹参02g。

S3脉诊:十分钟后,液虚,两关湿瘀,右>左。

带药黄芪0.5g,熟地0.3g,白扁豆0.3g,牛膝0.15g,白芍0.3g。

反馈:由于开学,未能复脉。第二天反馈发烧大致38℃左右,第三天烧退人安,肚子不痛了。

 按语: 

小患者发热1天半,服退热药反复不退,初诊便是虚证。补充气液后脉势转实,刚动血瘀显现,通其郁瘀隔绝,后以“补泻同用”收工。
“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局部症状表现,简单的针对局部症状的压抑性治疗,不解决主要病机是不可能取得长久疗效的。反观本案中石同学未用一味“退热”药,就是紧紧抓住病机,唯脉无症,随机调理,发热反而退了。

盯着症状处理,越想退热而热越不退。不为症状牵引,谨守病机,不退其热,热自退。


近日临床观察及与各地同学交流,“高热后服用退热药,体温稍下降,不久又复高热”如此反复,很多小患者都有这个情况。个人所见:一些高热而未服退热药的小患者,脉多偏实;多次服用退热药而发热反复的,脉就多有明显气液虚等虚证的表现,推测应是不当使用解热镇痛类退热药,强行发汗退热所致,对人体正气还是有明显伤损的。

另外,很多小朋友高热退后,因吃肉类等肥甘厚味后复发的“食复”情况也颇为多见,《素问》有云:“热病少愈,食肉则复”,诚非虚言。亦应引起我们注意。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