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痈治验(急性乳腺炎)

 仁哥文档 2023-03-22 发布于湖南

张敏元 广东省梅州市中医院

笔者运用祖传验方治疗乳痈数十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药物用法 

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苍耳子各12克,水煎冲黄酒服。

功效与适应证 

活血祛瘀通络。适用于乳痈初起,尚未成脓,证见局部皮肤焮红,肿硬、疼痛,或伴恶寒发热等症。

典型病例 例一:黄xx,女,32岁,梅县染织厂工人,1975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因其五个月之小儿病重住院而暂停乳食,加之心情忧郁,于10天前右乳房出现核桃大硬块,微痒痛,次日全身不适,胃纳差,恶寒发热,硬块逐渐增至拳头大,胀痛异常,触之更甚,无乳汁分泌。

经用多种抗菌素及中药治疗,体温虽降,恶寒已除,但乳房肿块有增无减,疼痛难忍,局部皮色略潮红,右乳房可扪及一个10x7厘米之肿块,触痛明显,无波动感,舌胖有齿印、苔薄白,脉稍弦滑。辨证:乳痈(气滞血瘀,乳络不通)。

治则: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苍耳子各12克,水煎冲黄酒服,二剂。

11月22日二诊:右乳房红肿热痛减轻,肿块缩小至3x8厘米,能挤出多量黄白色粘稠乳汁,守上方再服二剂。药后随访,诸症消失而愈。

例二:汤xx,女,22岁,梅县程江公社人,1975年5月12日门诊。 患者为初产妇,双侧乳房结块,红肿疼痛,乳汁不畅,伴恶寒发热已六天,曾用青草药外敷无效,随后去xx医院就诊,亦无效果。检查:体温39℃,两乳房内之肿块如拳头大,触痛明显,但无波动感,舌质淡红、苔薄,脉滑数。

诊断:乳痈。治则、方药同例一。

治疗经过:服上方二剂后,乳房肿痛减轻,恶寒发热消失。再服三剂,乳房内肿块日见缩小,继服二剂,诸症消除,病告痊愈。体会:因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故乳痛一证多由于厥阴气滞,阳明胃热所致。治疗上常采用疏肝理气、清泄胃热等法。古人谓,妇女以血为用,乳汁乃血所化生。

据临证所见,乳痈一证,不管成因如何,初起均以乳房结块,红肿硬痛,乳少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气血壅滞,乳络不畅,乳汁淤积为其共同病机。此验方功能活血祛瘀通络,用以乳痈初起,可谓药证相符,别具一格也。方中泽兰、益母草祛瘀通络;苍耳子通窍止痛;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更益黄酒以助药势,加强活血通络之功。诸药合用,使血行流利,乳络通畅,淤滞之乳汁得消,而乳痈一证自愈。余临证数十年,凡遇此证,只要是初起未成脓者,投以此方,每荻良效;若已成脓,则宜改用清热解毒排脓之剂治之。 

新中医杂志 1982年第七期

舒鸿飞《杏林40年临证手记 》记载:七十六、祖传验方治疗乳痈

【专方来源】张敏元.乳痈治验[J].新中医,1982,(7)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苍耳子各12g。

【治疗方法】水煎冲黄酒服。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通络。主治乳痈初起,尚未成脓者。证见局部皮肤红肿硬痛,或伴恶寒发热。【验证举例】

例1:陈某,男,16岁,2001年7月26日初诊。其父诉患者左乳头处肿大,先痛,经消炎后已不痛,不红,但质硬,按之疼痛,伴恶寒,发热(T37.5℃)。苔薄黄,脉浮稍数。处以上方5剂。7月31日复诊,左乳头肿大减,按之已不痛,仍时觉冷,黄苔已退。守方5剂。后得悉,药尽后即愈。

例2:蔡某,女,29岁,1997年12月23日初诊。患者产后右乳硬块肿大疼痛已3天,以致婴儿只能从左乳吸奶。伴恶寒发热,纳差,自觉小便时尿道灼热,大便稍结。视其右乳局部发红,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来滑数。处以上方5剂。12月31日复诊,红肿疼痛大减,恶寒发热消失,续处上方5剂而安。

【运用体会】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不论是产后还是男性,只要是乳痈初起均有效。祖传验方,言之不虚。从组成上看还有药少价廉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