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结石位置分类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绞痛,也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此时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肝内/外胆管结石:很容易导致胆管堵塞,继而引发炎症,表现为腹痛、高热寒战、黄疸等症状。 胆结石需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胰腺炎、消化道溃疡、消化道穿孔)进行鉴别。下面说一下如何鉴别诊断: ·急性或慢性胃炎:可以表现为由轻到重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的症状。有些胆囊结石引起的疼痛部位不在右上腹,而在上腹部,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胃炎。这种情况下,超声检查就可以排除胆结石。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一般是规律性的疼痛,即定时定点的出现类似的疼痛;胆囊结石的腹痛症状多发生进餐后,尤其在油腻饮食后。胃镜检查或腹部 B 超检查可以将两者鉴别。 ·急性胰腺炎:胰腺炎常在暴饮暴食后出现,疼痛部位在上腹部,疼痛多呈持续性。此类患者血、尿淀粉酶常明显升高;超声检查、CT 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等炎性表现。但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同时合并有胆结石(即胆源性胰腺炎),应加以警惕。 ·消化性溃疡穿孔:此类患者往往知道自己存在慢性溃疡病史,如果并发急性穿孔,表现为上腹部剧痛并迅速遍及全腹,全腹有明显压痛与反跳痛;腹部立位平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可明确诊断;患者既往的慢性溃疡病史,也有助于鉴别。 西医治疗以胆囊切除为主,但并发症多;中医治疗多以“胁痛”“胆胀”“黄疸”等疾病辩证治疗。接下来说一下中医对于胆结石的疗法。 胆结石既是胆系湿热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湿热加重的关键因素,治疗目的一是去除结石本身,二是预防结石可能引发的下游危害,三是调整结石形成的上游条件。治疗胆结石当以软硬兼施,急缓有度为原则。 溶石疗法主要针对射线阴性结石或胆泥类结石,溶石治疗可抑制胆石增大,分解甚至消融已有的胆石。胆结石多因胆腑湿热导致,而湿热成因并不相同,或因痰湿体质偏重,郁而化热,或因中焦湿热熏蒸肝胆。在使用熊去氧胆酸等亲水胆酸制剂基础上,结合患者体质因素,需要积极处理胆腑湿热问题。体质肥胖壮实者,多使用陈皮、郁金、绞股蓝、决明子等清热化浊中药,以降低胆汁内的胆固醇水平,促进胆汁分泌;大便不畅,脾胃湿热者,则选用蒲公英、生大黄、芒硝等中药清热通腑去湿,减少中焦湿热对胆腑的影响。 排石治疗主要针对已经位于胆总管的半梗阻结石,无严重水肿及穿孔风险时,胆石症急性发作期多伴有胆系感染,湿热虽重而正气不衰,结石位于胆总管,尚有排出可能时,治疗应该积极考虑排石疗法。常用方如大柴胡汤联合三金排石汤,是清热疏肝、通腑泄胆的经典方剂,对于提升胆汁流量,加强胆囊收缩及开放奥迪氏括约肌具有良好作用,对于胆总管小结石相关胆囊胆管炎及胰腺炎均有较疗效。 愈后防石是胆石症综合治疗体系中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胆石通过外科、微创或内科治疗去除后,应该进行长期的二级预防。胆石非一朝一夕而成,既往出现胆石者,尤其是胆石曾有动态进展者,一定存在活跃的成石基础。胆石症术后的5年综合复发率高达10%~15%。一旦结石复发,二次手术难度将明显加大。建立胆石预防意识最为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 (1)规律应用清热化湿利胆药抑制胆腑湿热,小剂量使用熊胆、郁金、蒲公英等清热化湿利胆药物,可有效调整胆汁成分,预防潜在感染,降低胆汁成石风险; (2)间断应用通腑泻下药促进胆腑通降,鼓励患者早餐中增加油脂饮食,以提升胆腑日常通降能力。术后半年内每2周使用1次承气汤类制剂进行通腑治疗,强化胆囊通降功能,减少胆汁动力性淤滞。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胆石复发,促进胆腑功能早日恢复。 如果你正在被脾胃问题困扰 如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糜烂型胃炎、非萎缩性胃炎 溃疡性结肠炎等 或有看不懂的检查单 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问题登记 24小时内会进行电话沟通 |
|